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2021-05-08 07:50张春阳
中国卫生统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养问卷心理健康

温 慧 马 慧 张春阳

【提 要】 目的 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和安全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805名大学生,通过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安全感问卷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和安全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安全感在父亲关爱因子、母亲关爱因子和心理健康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建议大学生父母通过提高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增强其安全感,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其面临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和学习、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有其实际意义。心理健康常常受到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个体因素(安全感)的共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和态度[1]。安全感是对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2]。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3-8],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9-10]。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和心理健康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西南某高校,随机抽取5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50份,在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回收有效问卷805份,有效回收率94.7%。

2.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城乡来源、独生子女和家庭结构。

(2)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该问卷由清华大学樊富敏教授引入国内并修订,是较为主流的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11-12]。该问卷共有64个项目,学生们根据近一年的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进行作答,“是”记1分,“否”记0分。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得分高低代表了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心理问题越多。本研究使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07,能较好的反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该问卷由Parker、Tupling和Browm等[13]于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编制,我国杨红君、楚艳民等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14],用以评估个体对儿童时期(16岁以前)父母养育方式的量表,分为母亲版(PBI-M)和父亲版(PBI-F),各有23个项目,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采用李可特4点计分形式,“0”代表“非常不符合”,“1”代表“比较不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本研究使用父亲部分和母亲部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4到0.85,可以比较可靠的测量大学生记忆中的父母教养方式[15]。

(4)安全感问卷:采用安全感问卷(security questionnaire,SQ),该问卷由丛中和安莉娟[2]于2004年编制,共包含16个项目,由人际安全感和确认控制感两个维度组成。问卷采用5点计分形式,“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中性或不确定”,“4”代表“基本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安全感总分等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使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6,能较好的反应安全感心理特征。

3.质量控制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学生自愿作答,施测前由研究者做统一的指导,测试过程中隐去个人姓名,现场回收问卷。

4.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非参数检验、分层多元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法等。分层多元回归模型将初步探索安全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放入家庭结构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放入父母教养方式,第三步放入安全感。最后用Bootstrap法对安全感的中介作用进行进一步检验。

结 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男生449人(55.78%),女生356人(44.22%);来自城镇的有292人(36.27%),来自农村的有513人(63.73%)。年龄范围在18~24岁,平均年龄(20.85±0.90)岁。(见表1)

2.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由表 1 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P<0.01)和是否是独生子女(P<0.05)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城乡来源和家庭结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UPI得分M(P25,P75)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结果由表2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与安全感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关爱因子、父亲鼓励因子、母亲关爱因子、母亲鼓励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父亲控制因子、母亲控制因子呈正相关(P<0.05)。

表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

4.父母教养方式和安全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层多元回归分析

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步中,家庭结构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在第二步中,将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加入到模型中,父亲关爱(β=-0.276,P<0.01)、父亲鼓励(β=-0.270,P<0.05)和母亲关爱(β=-0.246,P<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上能解释7.1%的变异量。在第三部中,将安全感加入到模型后,安全感(β=-0.438,P<0.0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能够额外解释心理健康32.0%的变异量。父亲关爱的回归系数由第二步的-0.276(P<0.01)减小到第三步中的-0.220(P<0.01),同时母亲关爱的回归系数由第二步的-0.246(P<0.01)减小到第三步中的-0.211(P<0.01),说明安全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关爱和母亲关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所示。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分层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5.安全感中介作用的检验

结果显示,安全感在父亲关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084。安全感在母亲关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071。然而,安全感在父亲鼓励、父亲控制、母亲鼓励、母亲控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见表4所示。

表4 安全感总分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图1 安全感中介作用的路径分析图

讨 论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关爱的教养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感受到的父母关爱越多,其健康水平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16]。在校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日常绝大部分时间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当面对人际、学业、生活各方面的挑战时,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以支持他们面对压力,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此提示我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子女感受到自己被关爱、接纳和理解,更多的采用支持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而不是一味的放任或控制,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客体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显示,安全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安全感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17-19]。在校大学生往往需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就业的压力,环境的改变往往影响他们的人际安全感和确认控制感,继而容易导致安全感的下降。学校管理者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在校学生的安全感建设,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团活动、拓展训练、心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人际安全感和确认安全感,提高学生的安全感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也显示,安全感在父母关爱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关爱的教养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当其安全感提高时,又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作为大学生最亲密的人,是帮助他们解答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等人生疑惑的首要人选,父母的关爱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够更加安定的来面对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困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由此提示我们父母的关爱和学校的安全感建设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对象来自于同一所高校,仅能代表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除了研究发现的安全感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猜你喜欢
教养问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养方程式
问卷网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问卷大调查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