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专业线上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2021-05-08 14:54俊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科教学效果师生

邹 俊张 芳

(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近年来高校不断“试水”和推进大规模线上教与学实践,全国高校对线上教学经历了“迷茫、纠偏、精准、底气”几个阶段,但是线上教学对于文科专业师生来说可谓挑战更大,不确定性更强,对于文科专业线上学习效果往往存在“看似都懂,是否真懂”的疑惑。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利用问卷星软件对高校文科专业师生的教与学进行了双向问卷调查,对文科教师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190份,对文科学生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400份,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法学、工商管理以及国际贸易等专业。通过双向问卷调查,本文希冀发掘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认识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而探索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一、高校文科专业师生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文科教师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1.开展线上教学的文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在开展线上教学初期,曾经一度网上热传年纪大的教师由于不熟悉线上平台和网络操作,导致出现种种所谓“网红主播”等趣闻,但是通过对文科专业教师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文科教师队伍中31-45岁的占据54.21%;20-30岁占19.47%,46-55岁占21.58%;而55岁以上的仅占4.74%,由此可见,在线上教学的文科教师队伍中年纪大的不熟悉平台和网络操作的仅占很少比例,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据了七成多,是这次疫情中开展文科专业线上教学的主力军,中青年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操作“有基础、学得快、用的顺”,这也是迄今为止保证文科专业线上教学持续稳定开展的中坚力量。

2.文科教师队伍线上教学经验情况

“互联网+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影响,O2O(Offline To Online)教学模式近年来在许多高校也在逐步探索和推广,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可以归结为三个“三分之一”,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有三分之一(34.74%)文科教师经常使用线上教学,三分之一(34.21%)教师偶尔使用线上教学,三分之一(31.05%)教师从未使用过线上教学,可见有近七成的文科教师具有线上教学的经验,这些线上教学经验储备为本次疫情中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可以说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高校大力推进的微课、MOOC、SPOOC、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功不可没。

3.文科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情况

对于文科专业来说,很多社会人士认为居家线上教学会比原先课堂教学轻松简单,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线上教学期间文科教师备课、教学的时间和工作量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相比,63.68%的教师认为明显增多,只有7.37%的认为明显减少,还有28.95%的认为总体差不多,也就是说有九成以上文科教师感受线上教学的备课和教学工作量不比课堂教学少,其中近七成感受线上教学更辛苦,付出更多,可见所谓线上教学简单轻松只是一个“表面假象”。我们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如此大规模持续的线上教学是从未遇到过的,对文科教师的整个课程教学安排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师需要重新构建教学安排;另一方面,线上教学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比如:网络问题、平台技术学习、师生互动不畅以及学生反馈时滞等导致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都可能导致文科教师感受线上教学更“费时”更“心累”。

(二)文科学生线上学习基本情况

1.文科学生线上学习的环境和经历

线上教学能否正常开展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新闻媒体曾报道许多偏远地区学生没有网络,线上教学受到很大困扰,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线上教学开展期间有56.25%的文科学生在农村生活学习,43.75%的生活在城市,可以说一半以上学生的线上学习环境是在农村。但是,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原先认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会有线上学习的经历,然而调查结果打破了我们原先的认知,如表1,有42.22%的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就接触过线上学习,而城市大学生这一比例为53.71%,两者只相差10%左右。可见,中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大大降低了农村学生享受线上教育资源的壁垒,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经历过线上教学模式,所以“00后”大学生对线上教学并不陌生,这种经历为高校文科专业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接受度也大大提高,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导致线上学习困难,这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

表1 在大学学习之前经历过线上学习模式的比例

2.文科学生线上专业学习的经验

除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线上学习经历对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具有影响之外,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程的线上学习经验也至关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文科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经常布置过线上学习任务的占61%,偶尔布置的占35.5%,而从没有布置过的仅占3.5%,由此可见,在疫情之前95%以上的文科专业学生就具有了一定的线上学习经验,这也为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持续顺利开展减少了阻力,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大大增强。

3.文科学生线上学习的感受情况

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学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线上教学期间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任务与传统线下课堂学习相比,感受明显增多的占55.75%,明显减少的只有10%,而34.25%的感觉总体差不多,这表明有九成的学生感受线上学习任务不比线下课堂学习少,我们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文科专业课程几乎全部线上教学,独处环境和紧盯屏幕(手机屏或电脑屏)学习,加之没有课间和缺乏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乏味;另一方面,文科教师对课程线上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点或作业所需的时间把握不准,认为线上学习时间充裕,进而加大布置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线上学习应接不暇,所以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受线上学习明显增长,与之对应的就是前文所述的教师也感受线上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可谓教与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高校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认识的调查分析

(一)高校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的统一性认识

1.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的认识具有统一性

对于高校文科专业师生关系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看法观点就会千差万别,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真实写照,因此,文科专业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现象突出。本次问卷调查也印证了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认识的内在统一性,在调查教师对线上教学效果的看法中,有55.26%的基本满意,有40%的认为效果一般,不满意的有4.74%;而在调查学生对线上学习效果的看法中,48.75%的基本满意,有39.5%的认为效果一般,不满意的有11.75%,可见,在对线上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反映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高度相关性和统一性;而在关于文科专业课程线上学习内容和要求与传统线下学习是否应该有区别的调查中,59%的学生认为应该部分有区别,31.5%的认为应该有较大区别,只有9.5%的认为不需要区别,而在对教师的教学调查中,53.68%的文科教师认为应该部分有区别,35.26%的认为应该有较大区别,只有11.05%的认为不需要区别,可见,在文科专业线上教与学的内容和要求上师生之间的认识也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2.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认识的统一性

如前文所述,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与学的效果评价上总体只有一半左右是基本满意,仍有四成左右认为效果一般,那么线上教学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师生之间对此的认识是否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师生之间对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的认识也是具有统一性的,如图2所示,教师有61.58%的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是最重要因素,学生自身也有60.75%的持同样观点;而认为居家独处环境的影响次之,教师学生分别占15.79%和20%;其它诸如线上资源、平台支持、互动交流等因素占比分别都较少,这也充分说明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重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具有统一性。

表2 文科专业线上教与学效果影响因素认识的师生对比表

3.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学习能力诉求的认识具有统一性

良好的线上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支撑。对于文科专业要保证长时间的线上学习效果,线上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科专业师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最缺乏的能力依次为自学能力(47%)、思辨能力(24%)、问题意识(18.75%)、互助学习能力(10.25%),而教师认为线上教学中学生最缺乏的能力依次为自学能力(34.21%)、问题意识(28.42%)、思辨能力(26.32%)、互助学习能力(11.05%),可见,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学习能力的诉求具有内在统一性。

4.线上教学中对教师角色定位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文科线上教学效果的保障不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之上,而且还需要教师重新定位线上教师角色,才能有效保证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并达到与线下课堂“等质同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图3,对于文科教师线上教学的角色定位,教师认为最重要的三种角色依次为:学习的引领者(90%)、知识的分享者(67.37%)、知识的传授者(50%),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三种教师角色依次是:学习的引领者(87%)、知识的传授者(74.75%)、知识的分享者(69.5%),而且教师和学生均对教学的权威者角色认可度最低。可见,对于线上教学文科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之间是有“共鸣”的,师生对教师的引领、传授和分享更为看重,而对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师的权威者角色越来越受到摒弃。

表3 线上教学中文科教师角色定位的师生对比表

(二)高校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效果的差异性认识

1.师生对线上教学方法应用和效果的看法不一

文科专业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一要靠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的保障,二要靠教师结合文科专业特点利用既有教学平台和技术来优化教学方法,而后者则更为重要,从疫情以来的线上教学实践来看,利用有效的方法依然可以把线上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从我们调查统计来看,文科专业师生对于线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效果的看法不一,如表2,教师在线上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前三位的分别是:直播(69.47%)、分享相关开放视频资源和资料(53.68%)、线上线下混合式(51.58%);而学生在线上学习中认为效果最好的方法前三位的分别是:直播(70%)、线上线下混合式(62.5%)、分享相关开放视频资源和资料(54%)。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直播方法可能由于最接近于传统线下教学,加之各种共享屏幕、互动技术的完善,使得师生普遍欢迎,效果较好,而文科专业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方法(线上提供学习资料、讨论、线下答疑、个性化辅导等)的效果认可度也较高,远高于教师使用率第二的分享相关开放视频资源和资料的教学方法。可见,对于文科专业可以依据课程特点而采用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方法,文科专业课程需要学生更多地阅读、思考和辨析,线上线下混合式可能更符合专业特点,这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线上答疑、个性化辅导等,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述文科教师普遍感觉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更大的缘由。

表4 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方法效果的认识比较

2.线上教学中师生对互动场景的偏好不同

由于线上教学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并非像线下面对面那样快速直接,线上交流互动存在环境影响、情感表达不畅和反馈时滞等问题,因而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中的互动场景偏好是否一致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主要喜欢的互动场景依次为:①在QQ群、微信群等学习群中进行互动(37.37%),②直播中经常提问互动(30.53%),③布置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进行线上评论互动(25.79%),④较少互动,一般留言答疑等(6.32%);而学生偏好的线上互动场景依次为:①老师布置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进行线上评论互动(32.25%),②和老师在QQ群、微信群等学习群中进行互动(30.25%),③较少互动,一般留言问问题等(25%),④直播中提问和回答问题互动(12.5%)。从师生偏好选择对比来看,教师较喜欢的直播中互动却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互动场景,而学生最喜欢的互动场景是一种间接方式,即老师布置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进行线上评论互动,另外,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反映较少互动,一般留言问问题等。这反映了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互动场景的偏好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文科专业的课程特点需要学生理解和思考,线上直播中及时互动往往存在困难以及“冷场”等尴尬局面,导致学生更喜欢通过文字和QQ群、微信群中互动;二是可能由于线上教学师生之间居家独处环境、监督困难、时空异位以及线上及时交流互动体验感差致使文科学生更偏好单独交流和问题驱动等间接互动的方式。

3.师生对线上教学的态度存在对立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教学能否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教学手段呢?师生自身的体验和获得决定了他们对今后线上教学的态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互联网+教育”以及线上教学会是否对文科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根本性冲击,教师中有50.53%的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未来趋势,有23.16%的认为线上教学只是权宜之计,而学生中只有43.75%的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未来趋势,仍有36%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只是特殊情况,可见作为文科教师更认可“互联网+教育”,学生则更眷恋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这也直接导致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有41.25%的学生不希望老师再布置线上学习任务了,只有25%的学生希望继续布置;而有63.16%的文科教师表示在线下开学后仍会偶尔进行线上教学活动,只有13.16%表示不会再使用了,这表明后疫情时代师生对线上教学的态度存在一定的矛盾对立性,我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线上教学的一切学习活动轨迹“可查验、可记录、可追溯、可比较”,导致学生难以像在传统课堂中“滥竽充数”和“蒙混过关”,这也与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线上学习任务更重是一致的,而这一矛盾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辩证对待。

三、提升高校文科专业线上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把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简单有效地融入“有温度”的文科专业线上教学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文科专业课上课下的师生交流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疫情导致长时间的线上教学中师生之间身处异地,时空差异巨大,师生对线上教与学态度也容易从好奇到乏味再到敷衍,使得线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增加线上教学吸引力,打造“有温度”的文科线上教学场景就是关键。从线上教学实践来看,很多老师对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过多关注,经常换不同的线上教学软件,另外有的线上教学平台功能使用复杂,导致师生花过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软件操作和学习平台功能,而这实际是背离“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服务教育的初衷的,变成教育为技术所累。为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简单有效地融入“有温度”的文科专业线上教学,技术和平台只是需要硬操作,而“有温度”的线上教学则需要软技巧,对于线上教学平台和APP软件等本着稳定、够用、简单、有效原则即可,不必追求太多太复杂的功能,而最为重要的是把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融入到文科线上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教师“有温度”的线上教学和“隐形的风筝线”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师生之间“见屏如见面”,提高学生积极配合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快文科教师角色转变,多角色嵌入线上教学各环节

从调查分析来看,文科专业师生对线上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关键是在转变角色中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多角色嵌入。文科专业课程线上基础理论学习、线上讨论、案例研究、小组任务、作业等线上教学环节,学生对教师需要帮助的方式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在课程基础理论学习中文科教师需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讲全面;在线上讨论、案例研究环节中教师要起到知识的分享者、学习的陪伴者角色,这些环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大学文科无论是自由的教学,故事的教学还是问题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思辨争论的时空中[1]。因此,在这些环节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营造活跃的线上讨论和互动氛围;在小组任务、作业等环节教师要承担起学习监督者的角色,对布置的任务作业要按时线上批改,赏罚分明。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目标模糊、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有效的自我监控[2]。这就需要借助老师这一外力及时嵌入加强学习监督,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时刻关注我们学习情况的,营造“线上教学我们是认真的”的教学环境。

(三)结合文科专业学习特点,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

通过前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线上教学中如何把文科专业学习特点与线上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许多文科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运用的是互联网技术,却依然停留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把课堂的讲授转移到网络直播,导致师生视觉听觉疲劳。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三不教”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要教,学生能学会的不要教,学生学不会的不要教)也同样适合线上教学[3]。因此,针对文科专业的学习特点,线上教学中应该更加优化教学方法,突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师要进行细致的教学安排,提供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文字教案、案例讨论),线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督促,开展小组学习任务和案例讨论,发挥文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简单的知识自主学习,复杂问题共同探究学习”,提高文科学生线上学习的层次、能力和获得感。

(四)增“富”减负,着力提升文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

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学生因素主要包含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提升线上教学效果首先要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影响文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因素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部干扰,自我感知主要是在线上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目标设定与实际学习获得,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差距小,学生自我感知就好,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和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相反则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差,自主学习能力就会较弱。另外,面对社会对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当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较一致时,学生就会“马不扬鞭自奋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激发,相反学生就会陷入被动式学习。为了提升文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在线上教学中给学生增“富”减负,所谓“增富”,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线上学习带来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即能力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减负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线上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要精选线上学习资源,不要不加甄选就上传太多低质或重复的视频、案例等学习资料,增加学生无谓的学习时间和负担,教师在线上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有总体计划、阶段目标以及具体任务的规划,而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让学生在线上课程学习中“有序推进、松弛有度”,从而纾解文科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恐惧、排斥和压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信,自觉而主动的参与到线上学习过程中。通过增“富”减负,引导学生自觉提升文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文科教学效果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孙文科
麻辣师生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