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及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

2021-05-08 03:40林琼陈梅香张君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应用型校企

林琼,陈梅香,张君玲

(衡阳师范学院 合作发展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2)

一、引言

全国现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不含民办)[1],已逾普通本科院校(1272所)50%,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2]22-25。通过对湖南长沙、衡阳、郴州等地13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其校企合作现状、影响因素、合作模式,以及校企合作成效评价等重点调研和分析,对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创新进行审视,旨在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持续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生态功能。

二、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校企协同,多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采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核心课程嵌入式培养模式、企业冠名专业订单班培养模式和校企双主体共建二级学院协同培养模式。

企业核心课程嵌入式培养模式,即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模式,学校向行业企业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等服务;企业汇集专业领域优质资源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核心课程(专业前沿理论课程、技术操作课程等)植入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派驻的专家担任主讲,高校教师辅助教学;同时,企业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岗位,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孵化等活动。

企业冠名专业订单班培养模式,即采用“校企一一对接、一多对接”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立企业冠名的专业班。在这一模式下,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行业、企业、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引进真实项目,按照“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基地实训——实体公司实习——合作企业就业”逐步推进,通过“项目驱动、四位一体”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调研中的部分高校设立了“凤凰班”“三一班”“中联班”“远大班”“益丰班”等,就是这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校企双主体共建二级学院协同培养模式,即校企发挥双主体作用,按照高校二级学院建制,采取校企双领导制和校企混编师资,成立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共建共管行业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例如,A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并组建“中兴通讯学院”;B校的“凤凰学院”等。

(二)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校企联合攻关,共同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被调研的13所高校均在实施并重点推进的校企合作内容和模式,主要有:校企共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或设立驻企教授博士工作站、企业技术高管驻校工作室等,校企合作开展横向课题、应用项目研究,合作申请国家授权专利,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等。例如有硕士点的5所高校平均拥有各级各类省级以上校企合作平台50余个,年均校企合作横向项目100余项,进校经费1000余万元;年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多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年均在40项以上,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过亿余元。

(三)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近年来,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选学生进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的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这是校企合作的最基本内容和普遍形式。据统计,被调研的高校均与200家以上的专业对口、具有先进设备、生产方式以及良好管理理念的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真实项目、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

(一)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修正及权重确定

1.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修正

通过对从事校企合作研究的专家、相关专业教授、教育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等进行访谈并与之讨论,对上述绩效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指标层进行修正,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应用型人才培养(C1):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D1),学生获得专利、发表论文及学科竞赛(D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D3)。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C2):科技成果转化(E1),服务地方发展项目经费(E2),应用型人才社会贡献度(E3)。

(3)专业建设(C3):师资队伍建设(F1),校企协同的项目、论文等科研成果(F2),双一流建设及专业认证(F3)。

譬如,学生考试不及格会感觉难过,无端受到指责会令我们生气,失去心爱之物我们会觉得痛心……这些体验再正常不过了,碰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产生消极情绪。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确产生了不良情绪,承认某件事某个人令我们悲伤、愤怒。产生这些消极情绪不关乎意志,不关乎能力,更不关乎道德。这种情绪是我们对一件事产生的个人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感到悲伤,就痛快地流泪;如果感到愤怒,就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肆意地表达,紧张也好,焦虑也好,恐惧也好,好好感受你的感受。

2.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综合校企合作专家组的“因素重要性评判”意见,即两两比较“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利用AHP法[3]240-253,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两两比较量化判断矩阵”(见表1),求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表1 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两两比较量化判断矩阵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2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各指标权重

(三)利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计算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绩效值

1.综合评价指标法评价标准[4]5-11

校企合作绩效各指标的得分以Ci表示,用公可求出校企合作绩效值M,式中i=1,2,3.根据专家评判经验和校企合作绩效值M,将校企合作绩效分4个等级,其标准如表3:

表3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级标准

Ⅱ级(76>M≥85)Ⅲ级(61>M≥75)Ⅳ级(M≤60)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成绩好,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质量较高且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较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效率较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专业关联性较强、经费多,社会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认可度较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较好;师资队伍水平较高,有30%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科研成果档次较高,专业认证评价为B级及以上,专业发展较好。校企关系畅通,合作较稳定,但不够深入,属于合作的调整优化阶段。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成绩一般,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般,就业单位不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一般;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经费较少,社会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认可度一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一般;师资队伍水平一般,只有10%左右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科研成果不多、档次不高,专业认证评价为C级及以上,专业发展一般。校企关系沟通不畅,缺乏合作基础,属于浅层次合作。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成绩不理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般,就业单位不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有少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经费较少,社会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认可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师资队伍水平一般,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科研成果不多、档次不高,专业认证评价为C级以下,专业建设一般。校企合作停留表面,属于形式上的合作。

2.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专家评分(见表4)

表4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专家评分表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步骤,现具体对调研学校中的H校开展实证研究。综合各专家对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评分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得出,H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绩效值为83.76分,评价等级为Ⅱ级。说明H校校企合作绩效较显著,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成效,专业建设势头好。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成绩提升较快,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质量比较高且稳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经费多,社会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认可度较高;师资队伍水平较高,有近30%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科研成果档次较高,多个应用型专业的专业认证评价为B级或B+,促进了其他专业的转型发展。但也存在较多不足,比如:

(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力雄厚的企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研究中心,地方中小型企业追求高大上,不愿向地方本科院校求助;地方本科院校本身的学术科研水平能力与研究型大学有差距,获得授权的专利应用性不强,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强。一是企业师资队伍结构中学历学位偏低,博士、高级工程师很少,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比例严重不足;二是企业师资不稳定,流动性大;三是企业师资的教育教学基本规范有待加强,课堂随意性大。四是企业方接纳校方挂职锻炼的教师人数很少,校方师资到企业课程随堂互学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校方师资转化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不够。产教科融合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利用好校企合作基地或合作企业资源获得高层次的项目、课题以及标志性的科研、教学成果。

(4)离预期目标有差距。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有部分合作企业很有实力,但均是非实体企业,实训项目在仿真实验室进行,没有亲临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慢。个别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成本较高,且没有达成预期的合作目标。

四、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构成要素(因子)的优化

通过专家访谈,综合专家意见,选取“政府、高校、企业、市场”等因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影响要素,利用上述AHP法确定各影响要素的权重,根据权重值及排序抽取关键要素“高校”“企业”,进而明确“高校”“企业”两要素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构成校企融合双主体。

同理,选取校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融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融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融合、资源配置与人才共享融合、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等维度,选取校企“人才、资金、技术、平台、设备、知识、管理、信息”等要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各构成因子的权重,根据权重值及排序确定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三维度”:校企科技融合、校企“产”“教”融合、校企文化融合。

(二)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见图2)

图2 地方本科院校“双主体协同、三维度融合、多要素联动”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模型

地方本科院校“双主体协同、三维度融合、多要素联动”(见图3和图4)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双主体追求合作共赢,在政府、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控下,开展校企科技融合、校企“产”“教”融合、校企文化融合等“多方面、多模式、可持续”的合作,促进校企“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管理”等多要素联动,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和产教科融合发展体系,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生态系统、校企命运共同体。

图3 校企“三维度融合”模型

图4 校企“多要素联动”模型

五、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策略

(一)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理念,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有效推进“校企双主体”的协同

1.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理念

进一步引导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深刻认识“校企深度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理念,及时调整优化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的协调和同步,改变校企“不对接”“不愿接”“不敢接”的局面,把被动合作转变成主动合作。

2.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地方本科院校的硬件设施、科研实力与研究综合性大学有巨大差距,故应调整发展思路,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肩负服务地方的使命,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研究和推进技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有效选择合作企业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有效推进“校企双主体”的协同,必须合理选择合作企业,否则就会出现“大企业不愿意合作、小企业看不上”的“校企合作单声道”局面。一是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应选择专业对口且技术、设备、管理先进的一流实体企业;二是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项目主要面向地方中小型企业;三是实习实训项目着重于专业关联性,联系技术、设备、管理先进的实体企业合作;四是校企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项目主要寻求技术、设备、管理等在行业领先的国内外一流企业。

(二)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校企“三维度融合”

1.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没有区位优势,也缺少政府投入优势,而学校的软硬件实力和水平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推进校企科技融合、校企“产”“教”融合、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重点抓好内涵建设。一是学校要努力推进改革,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严格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推广紧密衔接、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更加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坚持扩大数量与提升质量并重,组织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增强合作的信服力,达成校企“三维度融合”的默契,协同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

2.完善校企融合运行机制

校企“三维度融合”必须要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一是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实行项目化管理,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管理机制,激发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校企“三维度融合”是双元主体的复杂组织系统,要通过签订并落实合作协议、技术项目联合攻关、多元文化互动等行为来实现。为激发校企合作双方积极开展“三维度融合”的内在驱动力,要建立科学的专项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三是校企“三维度融合”必须有序化、规范化,否则,就达不到深度融合的预期目标,导致“校企合作烂尾”,校企“三维度融合”也只停留于合作协议。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切实的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预警机制、监督机制、调控机制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

(三)校企积极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促进校企“多要素联动”,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1.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

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主导、参与者等加大资源投入,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社会责任,有效推进“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管理”等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构成的多要素联动。

2.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尽责任、作贡献”的同时享受利益,均认为是校企合作利益主体。实现合作利益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核心和本质[6]17-51,“合作利益”分为“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地方本科院校的“个体利益”集中体现为“获得学校短缺的资金、技术师资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等”。企业的“个体利益”主要表现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可直接上岗的优秀员工;借助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等”。“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政府赋予地方本科院校、企业的共同责任和公共利益[5]131(见表5)。合作利益的实现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合作双方“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管理”等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因此,校企要积极促进双方的“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管理”等多要素联动,发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作用,推进校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统一整体。

表5 校企深度融合利益主体的社会责任与预期利益

六、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经经历“形式上合作”、“浅层次合作”阶段,大多数现处于“合作的调整优化阶段”。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应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向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双主体协同、三维度融合、多要素联动”校企深度融合生态系统,高效发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功能。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