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生审美思维培养
——以财经类院校为例

2021-05-08 00:4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财经类诗词院校

王 世 立

(湖北经济学院 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学是一种极具审美内涵的语言艺术,在培养人的审美品位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具审美内涵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古典诗词(以下简称“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的绝佳素材。然而,诗词课程目前在高校的开设状况并不太理想,尤其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非综合性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就是开设了相关课程的院校,课程也处于零散状态,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专业性院校不仅在诗词教育上容易“偏食”,而且往往存在思维方面的缺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财经类院校从事诗词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财经类院校开展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一、 诗词中的审美思维

审美思维与经济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以感性为主导,一种突出理性。“审美是一种肯定式的、交流性的、以愉悦为目的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审美是通过全部感性能力对对象进行感知、直观,并以生命体验为基础,通过交感反思获得反思愉悦的过程。”[1]因此,审美思维就是以美的眼光或直觉去看待事物的一种感性思维。以这种思维方式看世界,周遭的自然景物、纷纭人事等世间万象就不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变化或心情愉悦的审美对象了。如唐代诗人杜甫春日经过曲江,见一片花瓣飘落,遂发感慨,写出了“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之一)的动人诗句。诗人杜甫之所以能创作出动人的诗句,根本原因就是他看待周围事物的眼光和角度与普通人不同。说到底就是诗人具有审美的眼光、诗性的思维,能够达到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感状态,而且能够用美的语言将他们的情感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能力,也不可能成为像杜甫、李白那样的大诗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要放弃审美思维。审美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较强的审美思维能力预示着一个人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智去发现、面对、欣赏生活中的美,对事物的解读也更加成熟、公正[2]。因此,人应该具备审美思维,不能将自己完全湮没于现实的物质世界之中。经济思维是从实用的角度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是一种理性思维、实用思维、工具思维。这一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问题,而且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这种思维方式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

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迥异。教学时,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拿出一个水杯,问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个问题:“你对这个水杯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经管类专业,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是关于这个杯子的材料、价格、容量、成本等。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多数学生则对这个水杯的造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长期的专业学习会使人产生一种习惯思维,从而用这种惯性思维感知和判断外在事物。这一点在财经类院校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经济管理需要理性和实用思维,长期的专业熏陶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以成本、收益等经济学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以一种有别于经济思维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毫无疑问,文学艺术代表的审美思维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席勒曾深刻指出:“在一个民族那里,审美文化……和公民美德,美的习俗与善的习俗,行为举止的外表光泽与行为举止的内在真实,都曾经是同步前进的。”[3]因此,高校加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思维培养,关乎学生素养,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相对于小说、戏曲、散文等,诗歌因其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意义丰富等特点,更具审美教育优势。而诗词又因其篇幅短小、情感丰富、意境优美、诗画结合等特性,成为历代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对于审美思维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素有诗教传统。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兴”即通过外物抒发人的情感。孔子视“兴”为诗歌最基本的功能,很明显是强调诗歌的感性思维。孔子抓住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因为“兴”就是诗歌的感动、启发作用。一切其他作用,都必须通过感动、启发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诗歌感人的力量[5]。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以帮助他们用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然而,当下网络语言流行,有的语言甚至浅俗粗鄙。这些网络语言夹杂在语言环境中,使大学生受到了负面影响。在平时说话和写作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遑论语言的美感。有一次,一名学生问笔者一个问题,她正在写一篇演讲稿,想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一种想梦到一个人却无法梦到的心情,不知中国古代诗文中有没有合适的句子。笔者突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名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别来春半》)。该学生觉得非常切合她想表达的心情,在演讲中,她引用的这一名句成为亮点。另外,诗词中表达爱情的经典作品非常多,而且含蓄唯美,将爱情这种人类美好的情感表现得令人动容。大学生的爱情观正在形成,有的在校期间已经初涉爱情,但他们可能还不懂得爱情的意义及如何表达爱情。诗词中有很多表达对爱情渴望、爱而不得的忧伤,抑或对爱情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句子,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积极的意义。

诗词中也饱含着民族情、家国情、故乡情、亲情、友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诗词之所以能实现以诗化人的功能,主要因为其本身是美的载体,以美净化人的心灵,具有美育功能。而审美教育又是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审美活动,人们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式[6]。可见,审美思维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审美活动作为基础。而诗词熏陶正具有这种春风化雨之功,对审美思维的形成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总之,诗词经典中包含的浓浓的情感、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以及对人生、社会、历史、宇宙的全方位思考,为高校提供了培养大学生审美思维的绝佳素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及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高校中的诗词接受环境及大学生的接受心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但有些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相对滞后,实用化、专业化倾向日益明显,传统人文类经典课程在某些专业类高校中处于边缘位置。以“大学语文”为例,这门本应该在高校文学通识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的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尽管近几年重视传统文化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时至今日,“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仍不是必修课,有的学校都未列入选修课。“大学语文”的境况尚且如此,包括诗词在内的其他文学类选修课的受众面就可想而知了。人文氛围比较好的综合性院校这种问题还不太明显,但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院校,文学通识教育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发达国家把文学教育列为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如美国哈佛大学就将文学艺术列为大学生通识教育五门中心课程之一[7],英国也将文学作为“自由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8]。相形之下,当今我国高校有加强文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文学教育的缺失还表现在教育方式和方法未能与时俱进方面。很多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文学类通识课程,但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滞后,未能达到应有效果。教育教学是双向的互动,就诗词教育而言,要想真正使教育达到美育效果,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当下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非理性、碎片化等特点,使高校的诗词接受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影响着大学生对诗词的接受心理。

以财经类院校为例。人们可能普遍认为,由于专业性质所限,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大,接受难度较大。这一方面是学校的办学导向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财经类院校普遍没有像综合性院校那样强大的文学师资阵容。缺少专业的师资及专门的课程,学生也就缺乏专业的指导。然而,笔者在长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上组织讨论,课下集中搜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意见等方法,了解到了学生的真实心理。从反馈意见看,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普遍比较浓厚,他们渴望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学校近3年图书馆借阅量位居第一的书籍是《红楼梦》,其他如《围城》《平凡的世界》等现当代小说、唐宋诗词鉴赏类书籍也长期位居排行榜前列;学校国学班招生火爆,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国学班的学习;诗词讲座深受学生欢迎。这些都说明财经类院校学生对文学及诗词的兴趣一点都不弱,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比综合性院校学生更渴望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只不过由于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对文学的热情埋在内心深处。

在笔者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了学生对诗词的接受呈现出的普遍倾向和问题,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审美偏阴柔。这主要是由于财经类高校偏文科,从学生性别构成上看,女生占了多数,审美具有女性化倾向。讲授“古典诗词鉴赏”课时,李煜、李清照、柳永等风格偏婉约的词人受追捧,而韩愈、陆游等风格豪迈刚健或充满阳刚之气的诗人经常遭到冷落。二是偏爱新奇轻松的内容,严肃深刻的诗作鲜有问津。如笔者在学校举办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专题讲座时,全场爆满,而在举办杜甫诗歌专题讲座时,听众寥寥。

虽然以上只是就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诗词的接受心理进行了分析,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普遍性的,在其他院校中同样存在,只是在财经类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深入了解古代著名诗(词)人在当代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统计,以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为主要数据源,以不同诗(词)人在百度贴吧的粉丝数和网页发贴数多少作为排序的依据,选取前18位著名诗(词)人进行人气指数排序,表1为最终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与上文分析高度吻合,尤其是纳兰性德,综合人气指数仅次于苏轼、李白,且粉丝数雄居第一位,从侧面揭示了笔者在学校所开纳兰性德讲座火爆的内在原因。而审美的偏阴柔、偏新奇心理方面,统计数据也可以佐证,如李白、李煜、李清照、柳永等或充满传奇性,或作品风格偏婉约的作家人气指数排名均处前列。虽然互联网统计未必完全准确、客观,网民也未必只包含大学生,但考虑到诗词爱好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而当代大学生又是网民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以上统计还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诗词爱好者对古典诗词的心理偏好的。这反映出诗词爱好者的心理诉求,也说明利用诗词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思维是一条可行之路,为诗词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表1 著名中国古典诗(词)人网上人气指数排序

三、 诗词教育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从前文分析可见,当前高校诗词接受环境和接受状况都不容乐观。因此,高校诗词教学的一线教师及高校管理者,要想让诗词在大学生审美思维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积极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呼吁并期待整个社会提高对诗词的重视外,还要苦练内功,多管齐下,充分利用诗词在审美教育中的优势,在遵循诗词教育规律、适应大学生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打造有层次、有品位、有趣味的诗词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1. 以诗词教育为中心,构建立体的审美教育体系

诗词教育与审美教育是合二为一的,或者说诗词教育是大学审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相对于大学里开设的音乐、美术等纯艺术方面选修课程,文学类课程在思维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都首先作用于人的感官,让人产生艺术联想,而文学艺术则是直接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作用于人的思维,而且需要调动思维去想象,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生动的艺术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需要的思维参与程度是最高的,也是作用最持久的。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又是最能沟通和联系其他艺术形式的文体。诗词具有诗画结合的特点,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9],诗词的画面感、形象性等都是其他文体所不及的。无论是宋代画院考试中“踏花归去马蹄香”“山中藏古寺”等试题,还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里对音乐精彩传神的描写,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等,无不说明诗词有打通一切艺术形式的能力,这一点是其他艺术形式做不到的。

因此,在高校进行人文及审美教育时,一定要突出诗词教育的地位。当然,也不能孤立地看待诗词教育,应该把诗词教育放入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之中。这要求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及哲学、历史等人文类选修课都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并在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加大诗词教育的比重。艺术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诗词中的艺术之美时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哲学、历史等其他人文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中的人文内涵。

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把教学延伸到教室之外,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教学纳入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比如定期进行各种层次的诗词朗诵、诗词知识竞赛,系统地进行诗词方面的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营造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觉得诗词并不遥远。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近几年通过以上这些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交流产生了对诗词的浓厚兴趣,积极报考国学班,有的甚至在毕业时跨专业报考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当然,要想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非易事,这需要高校在办学思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等方面有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到诗词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可因片面追求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而忽视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美育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诗词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时常因为培养方案中学分不够或者诗词选修课人数受限等客观因素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完成选课,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2. 因材施教,打造有层次的诗词教学模式

审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对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也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这里所说的尊重个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尊重学生的整体特点;其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1) 就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尊重学生的整体特点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财经类院校所办专业以经管类为主,学生长期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思维偏理性和实用,一般的说教很难让他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将人文与财经专业内容相结合,或者找到诗词与其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如一般学生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非常重视,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反其道而行,有意提到学生不太了解的亚当·斯密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着重分析书的要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连亚当·斯密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都如此重视人文,那诗词当然对自己有重要帮助。②还可以尝试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统计研究方法研究诗词。笔者在课堂上曾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统计过宋词中谁的眼泪最多(秦观和晏几道),中国古代诗(词)人谁的人气指数最高(见表1,苏轼)。因为数据统计是经济学的基础,所以学经济的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也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这些有趣的小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明白一切研究方法都是互通的,从而更增添几分对诗词的亲切感。

(2) 就尊重学生的个性而言,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思考用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承经典,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同、基础不同, 因而对诗词的理解不同。 教师应该在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学生, 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要实现因材施教, 自然对专业性高校从事诗词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学修养和学术水准、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了解学生专业领域内的知识, 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思维方式。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让诗词经典真正影响学生。

3. 内容为王,坚守诗词教育的审美品位

(1) 要坚持经典原则,选取那些被历史认可的经典作品进入课堂。朱光潜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10]笔者认为朱先生此论抓住了文学教育的核心,堪为灼见。教师在讲解经典诗词作品时,要注意深入挖掘经典的深刻内涵和典型意义,还要有比较意识,通过比较衬托和突出经典的不朽魅力。

(2) 要确保诗词教学的内容足够高雅,“雅”是诗词教学必须坚守的审美底线。要坚持诗词的审美品位,不可为了满足学生猎奇心理而一味迎合学生。不能将诗词教学课堂变成说书场,或将诗词变成娱乐实用的工具。诗词相对其他文学样式有着“与生俱来”的高雅文学气质,品读诗词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文字领悟能力、想象力。如果不能让学生沉下心来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而只是在外围进行知识性或者娱乐性的解读,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意义就不大。

(3) 要坚持审美多样化的原则。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喜好,只对某种风格或流派的作品进行介绍,而要从审美思维培养的高度对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都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审美思维。当然,不同类型院校学生专业背景、性别构成等差异会对其审美偏好产生一定影响,如理工科学生男生居多,对风格豪放刚健的作品会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对风格阴柔的作品关注度不高,而以女生为主的文科性院校则可能恰恰相反。因此,为确保诗词教学的效果,在考虑院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某一风格或流派的作品有所偏重是正常合理的,但不能挂一漏万,要有全局意识。

4. 寓教于乐,丰富诗词教育的形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言:“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11]这与前文提到的以“兴”为基础的儒家诗教观念是相似的,都体现了强调愉悦与教化相统一的诗学传统。因此,在诗词教育中,不能因过分强调诗词的教育意义而忽略诗词本身给人带来的乐趣。所谓寓教于乐,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体会到诗词的乐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诗词望而生畏,主要是受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方式的影响,认为学诗词就是背诵。近些年非常火爆的央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其实还是以背诵的形式为主。其实,完全可以做到快乐地学习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类节目,增添节目乐趣、吸引观众的并非背诵诗词本身,它是靠节目形式的新颖和各环节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了观众的心。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的尝试,比如:让学生排练情景剧,让学生在剧中不同的场合运用诗词;还可以播放一些诗词方面的视频和动画,让学生对照视频和动画对诗词进行赏析;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诗词创作或鉴赏,建立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四、 结 语

总之,审美思维的培养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成人成才至关重要,而诗词经典是绝佳素材。如何结合不同类型院校学生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时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财经类院校多年的诗词教育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路径,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可以再深入:如怎样协调诗词与其他人文类课程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打造具体而有特色的诗词教育模式等,都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财经类诗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