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校园植物资源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和素材,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载体与媒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发校园植物课程资源,打造校园植物园地,建立科学教学的宝库,让校园植物园成为科学教学的“大课堂”与“露天实验室”。在校园植物园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借助于校园植物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
笔者所在学校的植物园是学生实践智慧的结晶,我们将其命名为“嬉耕园”“行知园”“青青园”“东篱轩”“小蜜蜂园”“半亩方田”等。这些植物园地赋予了学生甜蜜美好的寓意,也给学生以甜蜜的憧憬。置身于校园植物园地之中,学生能直观自我的力量。这些校园植物园是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基地。校园植物园为学生的科学观察、思考和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学生学习种子的发芽、生长等相关内容,笔者就让学生到植物园中去采撷凤仙花的种子;比如教学“花蕊”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让学生到植物园中去观察油菜花等。
借助于校园植物园,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众多植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让学生观察相关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等基础知识。同时,植物种类的繁多便于学生进行比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众多植物的相同器官,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提炼出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等特性。在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长时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教师可以借助于植物园,从发芽、生长到繁殖,让学生展开系统化、结构化的植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长时间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撷一些植物压制成蜡叶标本。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观察,还要引导学生从网络上下载相关材料,对植物的生长习性等进行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做植物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认识到观察植物的附加价值,即相关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
总之,学校植物园是学生科学观察的宝库,观察校园植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观察校园植物是学生认识科学、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作为教师,要努力发掘校园植物园中的资源,切实打造鲜活的科学课堂。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整合,让其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在植物园之中,每一个植物的形态、特征等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校园植物是培育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让学生探索植物奥秘的活的课堂。
二、引导学生种植校园植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种植校园植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繁殖特点,让学生利用植物器官進行繁殖。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发现哪些植物容易成活,哪些植物不容易成活。在实践中,校园植物成为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纽带。通过引导学生种植植物,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比如教学《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扦插法”“嫁接法”“压条法”等无性繁殖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无性繁殖的技能,笔者将学生带到植物园之中,现身说法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由于置身于校园植物园,面对校园植物进行操作,因此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高涨,掌握了各种无性繁殖的方法。比如学生通过扦插,发现了可以利用茎来繁殖容易成活的植物有鹅掌木、龙船花、紫背万年青、龙吐珠、长春花、紫竹梅、绿萝等。在校园植物园中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丰富性的实践。不仅如此,教学中,笔者还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日常照料,比如给植物浇水、松土、施肥、除杂等。在实践活动中,将科学教学与劳动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跨界融通、融合。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培育了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良好品质。通过实践,我们逐渐培育了一批具有种植植物经验的学生,并组建了相关的“种植社团”。在社团中,我们还将“盆景园艺”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种植技能,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园艺设计师”。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到植物园的设计之中,开辟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小型生态区,从而让园内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让园内的植物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让园内的植物生长更茁壮、更丰厚。在小学科学学习实践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植物园打造的参与主体、实践主体、创造主体。通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三、引导学生实验校园植物
校园植物园不仅是学生实践基地,更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创客坊”。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校园植物作为实验的资源、素材,引导学生从中取材、操作。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校园植物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较之于教师机械、枯燥的说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同时,利用校园植物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方便,而且经济实惠。
比如借助于植物园地中的各种植物制作标本,对校园植物园中的土壤进行成分分析等。比如笔者曾经和学校科学社团的学生一起研究了植物的“叶的蒸腾作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植物,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课前,我们让学生用塑料袋套住月季花的两根枝条(其中一根枝条上的叶全部被摘掉,扎紧后放置在阳光下)。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发现将叶子摘掉的塑料袋上没有水分,而没有将叶子摘掉的塑料袋上有小水滴。这一对比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科学思考、探究兴趣: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水蒸气是从叶子上产生的,那么叶子有着怎样的特殊的构造?水的出口在哪里?这一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叶片展开了深度观察。学生借助于放大镜,竟然发现了原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叶子表面有许多小孔。这一发现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喜悦。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叶子的蒸腾作用将植物中大量的水分释放出去,如此就会在植物内部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促使根从土壤中不断地吸收水分。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根将土壤中的养料(无机盐)也吸收了进来,从而促进了植物体的生长。由于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因而在炎热的夏天就可以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从而不至于让植物被阳光晒蔫、晒死等。同时,借助于植物的叶子的蒸腾作用,能让植物周围的空气变得湿润起来。这样,种植植物就有助于调节气候。
引导学生借助于校园植物进行实验,可以就地取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校园植物实验。借助于校园植物,实验可操作性比较强,实验的结果比较明显。通过科学实验,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校园植物,能更加理解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借助于校园植物,能让学生走近科学,能让学生的科学学习走向田园、回归本真。通过校园植物的实验,能让学生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爱公物的良好品德,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综上,对校园植物资源的课程开发、利用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校园植物课程研发、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科学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学习智慧。通过运用校园植物进行学习,能促进学生生命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提炼相关品质。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能运用身边的资源,展开丰富的生命实践活动,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和实践力。
参考文献:
[1]梁淑贞.校园植物资源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小学科学,2020(6).
[2]赵增红.让科学教学走向田园[J].江苏教育,2019(2).
[3]周苏平.运用STEAM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校园植物笔记》[J].湖北教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