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玉
数学学科是小学中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小学课程设计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的重要科目。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学生日后其他相关门类与学科的学习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思维训练与知识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训练数学思维、构建完整的问题分析体系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和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许多小学教师在授课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做题很快,但针对其进行概念提问或例题解释时却感到十分困难;有的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记忆非常熟练,对课本中的例题也理解得十分清晰,面对实际问题时却表现得束手无策,考试或测评的分数也较低。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教师为此感到苦恼。一方面,授课按照教学要求和备课进度完成,未出现差异化对待;另一方面,学生也感到疑惑,为何自始至终无法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秘诀?实际上,这是由于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针对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实现思维训练的真正目的。教师力求通过题目训练和概念的强化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却忽视了对能力目标的细化,整节课针对多个题目却没有做好及时总结和归纳,学生学了这道题却忘了那道题,最终导致题目没有学精、学透,能力也没有真正锻炼出来。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僵化,训练效果差
素质教育改革推行十几年来,小学数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数学教学也逐步从面向考试成绩转向面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轨道上来。然而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要求,而习惯成自然很难改变,就会出现教学方式与方法老旧等问题。例如,传统课堂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拿出课本,根据课本上的顺序先进行概念学习和记忆,然后对照例题进行模仿和计算,最后结合几道课后练习题强化加深印象。面对期末考试,他们也自有“妙招”:多年的教学经验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题目形成题库,运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式的记忆训练,以此达到成绩上的满意。这种模式看似容易操作,对学生的素质训练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却毫无益处。学生在题海训练模式下思维得不到充分锻炼,仅仅依靠机械记忆面对各种题目,也许面对期末考试时还能得心应手,但面对更复杂多变的题型和千差万别的题目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尤其是许多学生在这种题海训练模式下,思维逐渐僵化,认为学习数学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记住每道题的解题步骤和结果即可,忽视了自己思维框架的构建,随着学习深入,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耽误了数学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三)知识碎片化,缺乏整体性的锻炼
小学数学知识点琐碎,各种问题相对独立。学生自身整体思维意识差,如果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的学习很可能会出现碎片化问题。例如,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口算性质的题目,针对两位数的加减法快速进行口算得到答案。处理這类问题的方式很多,教师如果采取题海训练,也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口算能力的目的,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就是在进行这种题海训练,并没有注意和学生一起总结口算技巧,学生遇到陌生题目时会感到困惑,尤其是后期学习了乘法和除法运算后,知识开始叠加,这时教师再试图一点点地给学生指导,仅仅会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水平,遇到相对复杂的综合问题时,学生还是会手足无措。这就是碎片化知识带来的后果,学生的整体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制约了其数学思考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把握课堂时间,利用面批和题型精选实现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还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开展的主战场。传统课堂中,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充分授课,力求达到教学内容最大化,殊不知这种形式会引发教师为主体、学生成听众的现象,导致学生将大量的任务放在课后完成,无法实现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困惑因时间限制,只能留到课后结合作业题进行解决,若有的问题无法解决则会长时间保留,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合理安排教与学。例如,教师讲解多位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精简,利用十五到二十分钟完成教学内容,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学习进度学生的题型进行分层训练,并根据题目训练的结果当堂面批,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调整训练题的类型和难度。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集中讲解和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做好专题整理,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便是总结与归纳能力欠缺。大部分小学生面对眼前问题时可能处理得得心应手,做完题目便抛置于脑后不再回顾。教育学专家指出,只有建立良好的复习和总结习惯,培养归纳与总结能力,才能在不断深入学习中获取更高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训练教学,帮助学生做好归纳和总结。以大家都熟知的乘法口诀为例,实际上就是将前人在数学计算和研究中发现的规律加以概括并归纳和总结出来的成果。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处理一般乘法运算问题,同时可以逆向思维,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由此可见,学会总结与归纳受益无穷。另外,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各种图形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帮助学生研究并发现不同类型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他们总结与归纳如何更快地找到一个图形面积计算的窍门,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并在思维体系中建立与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集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对其日后深入学习也大有裨益。
(三)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思维导图是时下教育学界广泛推崇和关注的一种教学工具。最初思维导图多用于计算机科学及高等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渐提升,思维导图在基础教育中也逐渐普及开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模式,在传统思维框架图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自主设计学生更容易直观理解和认识、教师使用更方便的知识框架图。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总结时更清晰地看懂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脉络,再结合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的细节更好地加强知识体系的建立。例如,在学习数学计算题目的各种形式之后,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加法开始,利用思维导图将图形进一步延伸,扩展到多位数加减法,再进一步拓展到乘法与除法,最终拓展到混合运算。这种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就是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其特点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体系的建立。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与逻辑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建立思维体系的科学方法,对其后续学习和对前面知识的巩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题型的迁移和整合,拓展思维宽度
对小学生而言,一道题是孤立的,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题型拆分或迁移整合,就能够促进小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强化对该类型题目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乘法后,可以举例12×0.25和12÷4,让学生通过对两道题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学过的知识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存在的规律,学生从中可以发现小数的乘法和整数除法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这就是乘法和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典型表现,也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迁移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
小学数学知识点琐碎且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知识体系构建和典型例题剖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网络。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处理和解决,不留下困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