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来了》看中英文化差异

2021-05-07 14:35叶子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叶子青

内容摘要:本文以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为载体,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别从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老师来了》所反映的中英文化差异及其给予我们的启发。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 文化差异 《中国老师来了》

《中国老师来了》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5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它记录了一场大胆的教学实验。英国的一所顶级中学——博航特中学迎来了五位优秀的中国教师。他们负责对该校50名九年级学生(以下称为试验班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而其他学生仍然由英国老师授课。在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束后由第三方对试验班学生和其他九年级学生进行成绩测试,以判断哪种教学方式更容易取得成功。

然而,在这一个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间和谐、欢乐的场景,更有师生间矛盾激化、剑拔弩张的场景。本文将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国老师来了》中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及其给与我们的启示。霍夫斯泰德在《文化之重》中提出了“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阴柔气质——阳刚气质”四种文化维度理论。[1]后来,霍夫斯泰德采纳了其他学者的补充观点,扩大了调查对象,又补充了“长期导向——短期导向、自我放纵”两种文化维度理论。[2]下面将分别从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力距离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2]49判断一个国家的权利距离水平需要借助权力距离指数。在权力距离指数相对较低的国家,弱势成员对强势成员的情感距离比较小,同样地,对强势成员的依赖性也比较小。当弱势成员与强势成员意见相悖时,弱势成员可能会直接反对强势成员;而在权力距离指数相对较高的国家,弱势成员对强势成员的情感距离和依赖性都比较大。即使弱势成员与强势成员意见不同,弱势成员也会尽量避免公开反驳强势成员的观点。霍夫斯泰德的权力距离指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和英国的权力距离指数分别是80和40,中国大陆的权力距离指数排名12-14,英国排名63-65。”[2]47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的国家,英国属于低权力距离的国家。中英两国权利距离的差异在《中国老师来了》中有诸多体现。

在记录片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师生和家长对“纪律”的理解不同。史瑞乔校长在还未上课前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觉得英国中学生更活泼一些,担心中国老师会把这看成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中国老师确实十分重视纪律,杨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就严肃地告诉学生要遵守纪律。但由于中式教育按照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的模式进行,大部分学生觉得中式课堂很无聊并且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很多学生开始反抗。乔什把电热壶拿到教室烧茶喝,在多次告诫无效后,邹老师把他的电热壶收走了,并通知了乔什的妈妈。乔什的妈妈来到了学校后没有责怪乔什,她表示自己知道乔什把电热壶带到了学校,并提醒过他这可能会有健康和安全问题。但她也告诉了老师乔什的想法,乔什认为在学校喝自己喜欢的茶是他的权利,学校不提供这种热饮,他只能自己带了。最后,乔什的妈妈表示不会再让他把电热壶带到学校了,并向老师表示了感谢。

在高权力距离的环境中,学生要遵守严格的纪律,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教师一般不会当众遭到反驳或批评。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会联系学生的家长,当家长得知孩子犯错,尤其是被教师请到学校后会感到难为情,一般在询问情况后会批评孩子,并表示会严格管教孩子;在低权力距离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常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学生甚至可以直接与老师争论。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所以,试验班学生不理解中国老师在课堂上的古板、无聊和对纪律的强调,中国老师同样不理解试验班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举动,也不理解家长“不完全配合老师管教学生”的行为。权力距离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班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困难。

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个体主义的环境中,人们之间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人们更愿意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3]个体主义认同追逐个人利益的价值,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在集体主义环境中,人们之间的联系更频繁、紧密,人们依赖强大而紧密的内部群体,对内部群体保持忠诚,而内部群体也会为成员提供一定的保护和安全感。在这个内部群体中,人们遵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依靠长幼尊卑的社会体系来维持内部稳定。“中国大陆和英国的个体主义指数分别是20和91,中国大陆的个体主义指数排名56-61,英国排名第一。”[2]83中国大陆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而英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社会。

在纪录片中,试验班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中式教育,但对早操情有独钟。连史瑞乔校长也觉得早操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快乐地运动,很有意义。中国老师也喜欢早操,但喜欢的理由却不同,中国老师认为早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验班的学生还需要参加升旗仪式。当英国国旗升起时,有的学生一边唱着英国国歌,一边笑,很多学生认为这项活动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把旗子升到了空中而已。而中国老师认为升旗仪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除了早操和升旗仪式,试验班还有社会教育课。在一次社会教育课上,李老师讲到:“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儒家思想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马上有学生反驳:“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对的。”李老师想解释一下,继续说:“你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样,安吉丽娜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她说:“我觉得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人应该做自己。”学生们纷纷鼓掌表示贊同,老师则一脸无奈。

从纪录片可以看出,中国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集体主义环境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能被群体接受的、能适应社会、具备良好品格和技能的人,因此教育重视传统精神的传承;在个体主义社会中,更关注个体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学校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现代人”所必须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史瑞乔校长和中国老师都赞同学生做早操,但他们赞同的理由却不同。在集体主义环境中,人们以爱国主义为理想的目标,普遍认为集体利益更重要,群体甚至可以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干预个人生活、牺牲个人利益;而在个体主义环境中,自治是理想的目标,人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要比集体利益更重要,个人的隐私也理应受到保护。在集体主义环境中,人们认为“父母”在家庭中代表着权威。而走出家庭,在社会这个集体中,个体需要去适应集体,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去融入集体。所以,老师会向学生强调在家要听家长的建议,在社会中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在个体主义环境中成长的试验班学生当然不会赞同这些观点。

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导向,它主张以自强、坚毅的品格追求未来回报;短期导向是一种面向过去和当年的、静态的导向,它主张追求当前回报。“中国大陆和英国的长期导向指数分别是118和25,中国大陆的长期导向指数排名第一,英国排名32-33。”[2]223中国大陆是典型的长期导向的社会,而英国属于短期导向的社会。而这两种导向下的社会存在诸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在《中国老师来了》中也有所体现。

试验班学生在这一个月要按照中国中学生的时间表上课,下午放学后,试验班学生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回家,他们在吃完加餐后得回到教室去上两个小时的自习。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打哈欠,一个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很想念以前的社交生活,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在学校外面认识新朋友,甚至连见家人的时间都非常少。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更长。即使放学了,很多学生还会去各种补习班。而在这一个月的教学过程中,5位中国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他们都强调过努力的重要性。在考试结果出来后,一位学生在跟赵老师聊天时提到中式教育不太鼓励学生。赵老师询问原因,学生说:“因为总是有好多我们达不到的期望。”赵老师坚定地说:“但你如果一直努力,坚持不懈,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要努力,只要尽力做好,排名不重要。”学生略带委屈地说:“我的确尽力了,而你却告诉我,我尽全力取得的成绩还不够好。”

在长期导向环境中,人们认同诚实、好学、责任感、适应能力、自律这些优秀的工作品质,认为闲暇时间可有可无,也愿意牺牲闲暇时间来成就学业、事业;而在短期导向环境中,主要工作价值包括自由、权利、成就和为自己考虑,人们比较重视闲暇时间,不太愿意为了学业或事业而牺牲闲暇时间。中国文化中的长期导向特质与中华民族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有关中国大陆属于长期导向环境,中国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高于英國,在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也更长。中国教师认为,这对学生是有益的。而在短期导向环境下成长的试验班学生则对这种牺牲其他时间学习的做法很不赞同,他们认为牺牲娱乐和社交的时间是一种损失。

四.结语

最后,由第三方举行了考试以检验教学成果,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揭晓了试验班学生和博航特中学其他九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结果试验班学生的数学、普通话和自然科学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博航特中学的其他九年级学生。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哪种教育方式更好,但在这次教学实验中,实验班学生、中国教师、博航特校方和家长都有很大的收获。一个学生说:“我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主要是要努力学习。”中国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努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内心。史瑞乔校长认为中国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确实值得学习,但他对于每天让学生在学校里待十五、六个小时,用童年换成绩的方式表示质疑。而中国教师也表示中国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英国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双方应该互相学习。

尽管在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英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经过激烈碰撞后,彼此也在互相适应、互相融合。在纪录片中,师生在一个月的教学实践项目中发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双方也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彼此包容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美国高中汉语课堂师生冲突的个案研究——以美国德克萨斯州凯撒高中为例[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8:8.

[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223.

[3]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12):126.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