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明代有个叫朱载育的文人,写了一首《不知足》诗,后来又被清代学者胡澹庵编入《解人颐》中。诗虽不长,却把人生中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的心理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诗云:“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与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没有饭吃的时候,觉得只要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满足。而当有吃有穿,又开始思美女、田产、享乐和权力。
现在很多的贪官,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子。科级椅子没坐稳,又瞧副县好眼馋。升至副县有待遇,只叹手中没实权。待得管人又管物,方知正县才安全。一步登天当县长,还有书记在上边。书记乌纱终得戴,比起市长太寒酸。
后来呢,前呼后拥排场大,鸡犬跟着也升天。一家老小都得意,想起大款又心酸。贡献没有咱们大,却已腰缠几千万。索性放手捞几把,以保快乐度晚年。钱太多了没处用,养个情人尝尝鲜。两个三个不解渴,不如一群轮着换。
直到犯事的那一天,才突然发现,要这么多的钱,有什么用呢?此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头做个普通的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可以自由自在地散步,无忧无虑地游玩。
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文界、艺界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也都与不知足有关。如果套用孟子一句话,那就是,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享乐之心,人皆有之;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贪欲之心,人皆有之。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由于道德的教化和制度的约束,才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如果教化失严或约束失控,或者现有的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那就会生发更大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
北宋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邵雍,曾写过一首《知足》诗:“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
愁肠百结是因为欲求过高,忧心忡忡是因为斤斤计较。如果该知足时知足,能放下时放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
清代名臣翁同龢有一条家训:“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知足”是知道满足。无论期望多大、得到多少,都可以接受。“知止”是知道停止。不管名声还是财富,达到某个程度,就不再奢求。
“知足”是被动的,自己不贪,任由他定。给我多少,就承接多少。“知止”是主动的,面对功名、财富和享乐,主动地放弃和拒绝。“知足”之难,难在得不到而不怨。“知止”之难,难在能得到该得到而不要。看新贵飞扬跋扈,也不动声色;观富豪挥金如土,仍气定神闲。
快乐是一种感觉,知足是一种比较。比比前天,想想昨天,每一天都有進步,每个人都应知足。当然,只要把握准人生的方向,不知足也不是什么坏事。怕只怕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如果能够从“不知足”到“知足”再到“知不足”,人生就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