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阳
别以为“官意识”为官人所独有,官意识其实为官民所“共享”。不同点是,官的“官意识”是官怎样看自己,民的“官意识”是民怎样看官。
还是说个实事。有一幅看似很寻常的照片,在下没看出啥异样,有些网民却动了肝火。
咋回事?一对沙发,左侧坐着一位女士(据说是一位电商网红),右侧坐着一位市长。这位女士的坐姿是: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问题就出在这“跷二郎腿”上。我倒不想使用“二郎腿”这说法,因为觉得这词儿有点贬义。
有网友怒斥说:“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吗?”还有网友说:“文化层次的天花板太低。侧面也能反映出家庭出身。”还有的说:“这不是穿着潮不潮的问题,而是修养的问题。”
而依我看,这里的关键倒不是坐姿,而是,另一侧坐着的是什么人。若另一侧是个普通工薪族,就啥事都没有了。然而,那里坐着的是个“官”。因为是官,与他同坐的人就得有点规矩,平时那两腿交叉着一高一低的样子就算出格了。应当端端正正地坐,胳膊与腿不能“节外生枝”。但我想,这位网红并非特意选择这坐姿,她大概因为心理放松,就无意间做出了让两腿轮流休息的姿势。这姿势,其实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当兵的出操,除了打立正之外,不是还有一种两腿交换重心的“稍息”动作吗?“官”“民”在一起无拘无束,这应视为时代的进步。若在旧时,“小民”见县官是要下跪的,想跷二郎腿都翘不起来。
要我说,有人对这场面大有异议,关键是他们头脑中有种根深蒂固的“官意识”,尽管他们本人并不是官。千万别小看普通人头脑中的“官意识”。有些事行不通,或许正因了普通人“官意识”的顽固。比如提倡称领导为同志,但就是实行不起来。这原因,未必是某官不称其衔就给人脸子看,倒很可能是下属张不开口。在有些人眼里,官员就是比普通人高出一头,哪能直呼“××同志”呢?就好比谁敢对老爸直呼其名呢?所以若让普通人与“大官人”平起平坐,感到不舒服的首先是普通人。就像旧时的侍人,在主人面前垂手站立惯了,让他坐下,反倒难受。还不必说下属对上司张口闭口称领导,哪怕那是个比科长还小一级的股长,也以“领导”相称,这类习惯来自“官意识”,又强化着“官意识”。
细察,我们周围的环境里,有许多“官意识”的“因子”,仿如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随时漂浮着,无论官与民,都潜移默化地受其浸染。只说我们已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述。譬如说某领导作风好,常说“平易近人”。这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好像是说,其为官,本该高人一等,他跟普通人拉近距离了,那就是一种优良品质。张三跟李四握手,不能算平易近人,若张三是个官员李四是个蓝领,这握手就算是“平易近人”了。为何有这样的区别?还不是人们头脑中等级观念作祟。还有“放下架子”之说,好像官本应端着架子,那是他的身份之所在,架子一旦放下,倒成了“高风亮节”。骨子里的观念还是:官,本来应当跟普通人不一样,不一样,为正常,一样了,倒属特例。
还有“当官不像官”的说法。这也是百姓对官的好评。不过这话里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官有官的样子。所以当官不像官,才值得说一说。那么,官应当是个什么样子呢?我看除了表层的身姿僵硬、表情严肃之外,最要紧的就是:掩蔽真性情。官,不能将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形之于色。举例说,正开会,有人把水杯碰到地上摔碎了,员工不免“哎呀”一声,长官就不能也跟着“哎呀”,他得表现出“处乱不惊”的气度,顶多说一句:“怎么搞的嘛?”
或许,正由于这种官与民不一样的等级意识在一些地方潜移默化地起作用,所以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让自己像个官,民也在自己的观念里打造着官的“高大”形象。
是不是也因此,當有人在官员面前“坐无坐相”因而打破了一些人心目中的等级秩序时,这些人就特别看不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