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223300)刘红梅
老年人群因骨质疏松、动作灵活性降低等原因,在外力情况下极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1]。相较保守治疗,手术髓内钉固定治疗具有骨折断端复位好,减少伤侧肢体缩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缩短病程等优点[2][3]。术中体位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传统手术体位常采取仰卧单腿截石位,此体位下健侧肢体会阻挡透视操作,外展健侧肢体则易造成肌肉牵拉伤、会阴部不适,甚至骨折,引发医疗不良事件[4]。我院自2017年起探索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采取仰卧“剪刀”体位,取得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我院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43例接受传统单腿截石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7~81岁,平均(71.4±13.6)岁,左侧22例,右侧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型11例,A2型17例,A3型15例;43例接受仰卧“剪刀”体位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70.9±12.8)岁,左侧20例,右侧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型11例,A2型16例,A3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存在外伤史、经DR、CT等确诊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拟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排除标准:排除病理性骨折、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外伤前已存在下肢畸形或活动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双下肢平托,安装牵引床支架;患者向下平移,以会阴部作为受力点,避免压伤;调整双足架的力臂并将双下肢固定于足架上。
1.2.1 观察组 采取仰卧“剪刀”体位:患者上半身偏向健侧,术侧下肢与牵引床保持平行并行患肢牵引复位,复位后取内旋、内收伸直位;健侧肢体不牵引,降低健侧牵引架,使健侧下肢较患肢后伸25°~30°,使两下肢形成剪刀样体位。C臂机置于健侧肢体外侧,穿过牵引床,与牵引床垂直;术前透视确定复位满意后切开行内固定术,术中关键步骤进行正、侧位透视,如确定导针位置、钉头位置、内固定位置、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等。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单腿截石位:术侧肢体体位同观察组;健侧下肢屈髋、屈膝90°,外展置于托架上形成单腿截石位。C臂机放置于两下肢间,依据手术需要进展髋关节正、侧位透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手术效果: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该评分含疼痛、关节活动度、功能及畸形4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关节功能好[5];并发症:观察切口感染、会阴部不适、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健侧肢体骨折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无会阴部不适、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健侧肢体骨折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会阴部不适3例,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3例,无健侧肢体骨折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962,P=0.026)。上述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死亡病例。
临床统计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约占23.79%,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的约占50%,伤后1年内病死率高达30%,是老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6]。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易诱发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压力性皮肤损伤、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内固定治疗[7]。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有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相较髓外钢板固定,髓内固定工作力臂短,可平衡或分散股骨近端所受到的应力,畸形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适用于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因此临床医师常优先选择髓内钉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8]。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s)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中透视次数(次) 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观察组 43 51.35±11.28 50.39±23.17 20.34±4.26 90.23±2.14对照组 43 82.47±13.52 69.64±41.34 27.71±7.84 89.46±2.07 t 8.627 6.584 6.024 1.027 P 0.001 0.007 0.011 0.863
术中获得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干轴线重合的髋关节侧位X线像是髓内钉固定成功的关键,因此手术体位摆放不仅要考虑方便医师手术操作,还应考虑方便术中髋关节侧位透视,以获得所需X线像[9]。传统单腿截石位透视虽可避免健侧组织、男性阴茎、阴囊的遮挡干扰,获得较为满意的髋关节正侧位X像,但C臂机位于两腿之间,透视时受健侧肢体阻挡,需移动、调整C臂机才能获得所需影像,增加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与辐射量[10]。为获取满意的髋关节透视影像,临床常将患者健侧髋部、膝部过度外展,此体位易造成会阴不适、健侧下肢肌肉牵拉伤,甚至造成骨质疏松患者健侧下肢骨折[11]。
43例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患者采取仰卧“剪刀”手术体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单腿截石位组患者(P<0.05),术后6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昌琴[12]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仰卧“剪刀”体位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的原因在于:①健肢后伸带动骨盆向健侧倾斜,使术侧下肢内旋,可抵消患侧股骨颈前倾角,使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干轴线重合,易于获取髋关节侧位像,手术医生只需依据侧位像沿着水平方向置入钉头即可;②C臂机置于健侧肢体旁,对手术操作无影响;仰卧“剪刀”体位下健肢后伸,可避免健侧肢体对透视的影响;术中透视时只需调整C臂机倾斜角度、力臂升降数值等即可,无需调整C臂机,从而方便透视操作,降低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13]。
仰卧“剪刀”位无需健侧肢体过度外展,不仅增加患者的舒适性,还可避免因肢体过度外展引起的会阴部不适、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健侧肢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李真[14]对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患者采取仰卧“剪刀”位,仅发生切口感染1例,无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会阴部不适发生;而传统单腿截石位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与会阴部不适各2例,仰卧“剪刀”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传统单腿截石位组(P<0.05)。本研究中,仰卧“剪刀”位组患者切口感染、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会阴部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传统单腿截石位组的16.28%(P<0.05),上述结果表明,仰卧“剪刀”位可以降低传统单腿截石位引起的健侧肢体肌肉牵拉伤、会阴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患者术中采取仰卧“剪刀”位,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