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结合生涯阶段理论及多年学徒项目的跟踪调查,将学徒的生涯分为探索期、适应期、成长发展期及再定位期四个阶段。结合每个阶段学徒呈现的生涯特点及问题,提出校企共同职前辅导,形成探索期合理期待;定制职业规划路径,增强适应期职业发展目标感;在岗双导师指导,提高成长发展期学徒技能及素质;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实现精准职业再定位等培养策略,助推学徒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生涯规划 职场成长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对现代学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截至2019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有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每年惠及学徒9万余名[1]。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岗位学习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在岗学习及工作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学徒进入职场,能否获得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进入职场后的职业规划与成长是否顺利,关系到在岗学习成效的强弱。学徒职场成长与发展,是检验校企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深远。然而,由于缺乏职业规划及前期工作经验,学徒进入职场后容易出现职业迷茫、职场倦怠、焦虑等问题。造成岗位成长速度慢,职业晋升受阻等不良后果。全面了解学徒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分析阶段性成长的特点及需求,针对性地引导在岗成长与发展,对于校企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一、学徒生涯发展阶段内涵及特点
生涯发展理论缘起于霍兰德的类型论,他将美国社会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并发展出霍兰德代码,通过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探索,实现人职匹配。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提出生涯的发展是一种生命历程,包括生涯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人们通过不断发展自我概念,在工作中实践自我[2](47-68)。在实践领域,提出生涯发展的生存期、发展期及自我实现期三阶段理论,认为职业要素中的兴趣、能力及价值观与需求需要通过阶段性慢慢形成匹配。笔者认为学徒在岗成长呈现阶段性的特点。笔者从事现代学徒制项目教学及学生指导工作5年多,根据多年对400多名学徒的跟踪和调研发现,学徒的生涯发展通常经历探索期、适应期、成长发展期及重新定位4个阶段。
学徒的生涯探索期主要指学徒入学后到入职前的这段时间,因为还没有进入企业岗位工作,学徒的生涯意识和行为主要停留在自我探索及职业探索阶段,通过主动或被动搜集岗位工作信息增加对于未来职场和工作的了解。生涯适应期是指学徒初入职场阶段,通过自我角色调整,接受“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兼顾在岗学习及工作,在岗位工作中不断适应双重角色转换,尤其是企业工作岗位对其的要求,往往是学徒职业生涯中最关键和颇感困难的阶段。生涯成长与发展期发生在学徒适应期后,前期重点是增强工作能力,胜任岗位工作需求,在岗位上不断突破并获得发展。当工作一段时期后,学徒渐渐进入生涯发展期,在岗学习和工作都得心应手,可以处理复杂的职场问题,职业成就感明显,但岗位综合技能的提升仍然必要。随着学徒在岗位上不断获得成功,实现当初的职业目标。抑或是几经努力仍然感觉目前的岗位发展与期望有所偏差时,他们会开始思考及寻找新的职业机会,此时就进入了生涯重新定位期,去和留是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学徒生涯各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徒生涯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每个阶段显现的问题各有差异。学生的个性、兴趣,院校的培养方式,企业的工作氛围,教师及企业师傅的指导都是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锁定各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学徒成长培养的基础。
1.探索期期望偏高,与职业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生涯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及职业探索两个方面。自我探索指学徒对于自身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职业探索是对于职业外部环境如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理想的生涯发展模式是实现自身兴趣、能力及价值观与岗位需求的相互匹配,即人职匹配。
学徒生涯探索期往往在入职之前的在校学习阶段,完成课程学习、参与校园社团活动是主要任务。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的背景,学徒对自身的了解主要源自家长、学校教师对自己的简单评价,对自身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难以形成系统的自我探索。在职业探索方面,学徒对企业及岗位工作的了解主要通过校企宣讲、网上搜寻等途径。校企的宣讲更侧重于对于公司理念、未来规划及学徒培养体系的介绍,学徒在其中感受更多的是企业的重视和用心。即使对学徒工作岗位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也停留在表面,容易出现理想化、期待过高的情况。
2.适应期心理波动大,职业目标不清晰。
根据校企多年的观测,学徒进入职场的前3个月是适应阶段,也是学徒职业生涯的初期。这阶段的学徒从校园转入工作场所,带着探索期对于工作的向往和期待,内心还是踌躇满志的。然而,初入职场后,学生气质浓厚,加上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学徒项目时,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声誉及学生身份,对“学生”身份的期待往往高于“员工”身份期待[3](24-29),容易忽略企业工作的要求。学徒难以短时间从“学生”转变为“员工”,工作中仍然保留校園等待被教、被告知等学生思维及习惯,对岗位工作的主动学习、快速响应的工作节奏不适应。加上自身技能不熟、人际关系复杂等,学徒自感力不从心,技能和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入职初期简单而重复的工作,也让学徒倍感困惑,与自我期待不符。这阶段的学徒心理波动大,容易患得患失,工作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由此,学徒开始自我否定、手足无措,部分感觉目标迷茫。如果校企不加以正确引导,学徒就易出现厌工、弃学等现象[4](95-98)。
3.成长发展期能力提升诉求强,职业焦虑感显现。
成长期的学徒基本熟悉岗位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的要求渐清晰,能承担大部分基础工作,当初紧张、无所适从的情绪得到舒缓。因此,此阶段学徒的重心放在强化工作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上。部分学徒根据岗位的目标要求制订明确的工作、学习计划实现自我提升。此阶段,学徒之间从适应期的互诉苦恼逐渐转为切磋技艺、比拼业绩、分享心得等岗位成长性内容。然而,由于企业带教师傅风格各异,有的学徒因为自己在岗位上取得的进步充满自信,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也有学徒因为技不如人倍感失落。自身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差距仍然存在,如何尽快胜任工作、争取岗位晋升是此阶段非常关键的问题。
到了发展阶段,部分优秀学徒得到晋升或被委以重任,在成为其他学徒的表率的同时,也会给其他学徒造成压力。面对更复杂、高端的工作,学徒会经历更多的挑战,对自身能力有新的要求。由于能力与岗位需求不断更新迭代,职业焦虑感往往是困扰学徒的主要生涯问题。企业师傅的岗位带教、学校教师的知识引导非常必要。
4.重新定位期动力不足,易出现职业倦怠。
学徒学习和工作的后半期,大部分都已经具备了目标岗位的胜任能力。学徒工作节奏趋于稳定,工作带来的挑战逐渐降低。岗位内容的重复性增多,学徒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依据固有的职责要求进行流程化的操作。一方面学徒感觉得心应手,工作压力降低。另一方面学徒会感觉缺乏新鲜感,工作激情随之减弱。这时期的学徒尝试新的发展机会,部分希望在岗位上继续晋升,也有部分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三、生涯发展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策略
1.校企共同职前辅导,形成探索期合理期待。
学徒入校后,有效的职前辅导,有助于学徒形成合理的职业期待。职前辅导的重点在于强化学徒自我及职业认知,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对学徒职业生涯产生影响[5](73-75)。一方面,通过课程、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徒自我探索,结合科学的方法及测评工具开展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析,让学徒理性认知自我情况,明确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开展有效职业探索,对所属行业、企业及工作岗位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行业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明确基本方向。通过设置校企融合课程、实地实践体验、校友分享等方式从岗位要求、员工制度、具体工作内容等方面明确未来工作对于员工的要求,拉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最终形成合理的期待。
2.定制职业规划路径,增强适应期职业发展目标感。
学徒工作适应和调整是组织及学徒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到学徒个体、学校和企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6](33-48)。适应期的学生因为对企业组织氛围不熟悉,工作技能相对较弱,容易因为不适应认为不适合,产生迷茫、倦怠甚至离职的意愿。部分学徒因为入职初期从事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变得被动,甚至看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由此,适应期职业目标的引导对于初入职场的学徒尤为关键。通过目标岗位的职业规划路径,定制学徒的职业发展规划图谱,界定学徒每阶段的岗位要求、晋升步骤、周期及途径等,让学徒理解岗位的适应和成长是必然的过程,坚定努力的信心,增强适应意愿和能力。开展定期的学徒座谈和培训,不断提醒和帮助学徒明晰职业晋升的步骤及途径,看清楚努力的方向,减少迷茫,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
3.在岗双导师指导,助推成长发展期技能及素质提升。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模式。校企应以“共同育人”为目标,共同研制双导师队伍标准,甄选及打造一支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的双导师队伍,承担学徒知识传授及技能指导工作。学校导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研究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营理念,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结合学徒所在的行业企业实际,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传播及理论指导。企业师傅从企业的管理者中挑选,要掌握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方法,帮助学徒提高岗位素质及增强能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对于学徒在岗实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带教及指导。一方面,制订清晰的指导规范及方案,通过系统的指导规范保证学徒知识和技能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尊重学徒差异,针对学徒不同的能力优势及学习进度,采取分层或者一对一的指导,使学徒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4.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实现精准职业再定位。
进入学徒生涯的后期,许多学徒面临毕业前的继续留任、转岗或重新就业等选择。部分学徒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及规划,也有很大一部分学徒仍然非常迷茫,不知何去何从。虽然此阶段学徒已经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及思考,但是每位学徒的背景、能力优势、职业意愿不同,自我认知也有差异。虽然职业规划类的课程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此阶段学徒更需要的是结合实际的一对一生涯辅导及咨询。在辅导过程中,尊重学徒、鼓励学徒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倾听、共情、同理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咨询辅导关系,通过学徒生涯事件及想法的表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徒思考及探索。
参考文献:
[1]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499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911/t20191126_409728.html.2019-10-10.
[2]金樹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书暐,门洪亮,刘炜.现代学徒制学生双重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40).
[4]王书暐,杨问芝.现代学徒制学生角色认同程度对其组织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20,20(1).
[5]卞红梅.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准备[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7(1).
[6]赵梅,谢晋宇,刘宁.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影响因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师徒关系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JG227);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学徒制学生角色认同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XJK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