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对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有必要关注青年婚恋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在尊重当代青年的前提下避免恐婚恐孕思想的泛滥,为国家与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本文着眼于现实社会,从3个大方面深入探究网络发展对青年婚恋观产生的影响,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网络发展;青年;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0 前言
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普及,人们在青年时期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设备实现独立上网,而这段时期也是青年身体发育和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年充满好奇心地从网络世界中接收信息,通过它窥见复杂世界的一角,他们的婚恋观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时代的爱情与婚姻,引导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值得我们深思。
1 从古至今青年婚恋观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贯穿了中国青年的婚恋,当时青年的婚恋观深受封建思想的禁锢。例如在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书生张珙获得高官后,抛弃了曾经苦苦追求、彼此相爱的崔莺莺;《铡美案》中,陈世美抛弃结发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即使有人想反抗父母的包辦婚姻,也抵御不了长辈为大、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与流言蜚语的攻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描写的就是封建礼教的冷酷无情,即使如宝玉这样备受家人宠爱的官宦子弟,也终究无法与相爱的黛玉在一起;即使是宝钗这样灵巧而工于心计的女子,最终还是被埋没于荒芜后院中。“这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贵族小姐悲哀命运的象征,她们的人生价值,只能通过嫁人实现。这是谁赋予的?是这个时代,是时代的悲哀。”[1]
民国时期,封建社会经济不断瓦解,部分青年人的思想开始觉醒,他们不再屈从于长辈安排的包办婚姻,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争取自己的幸福。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就体现了中国大时代新旧文化的交织和更迭”[2]。觉民的哥哥屈从于旧势力,导致他的妻子李瑞珏“生活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面对自身的悲剧只能用最没有力量的哭声来反抗”[3],最后香消玉殒。因此觉民即使被威胁开除祖籍,仍然坚决反对家族掌权者祖父为自己安排的亲事。他的不妥协最终获得了谅解,拥有了婚恋的自由。
解放战争之后,中国封建思想逐渐瓦解,网络的发展如同枪一样“打碎了封建社会制造出来的‘通往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脱离单身的假象”[4],同时“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奋起抗争不幸的命运”[5]。在新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婚恋对象,相较于过去父母的选择标准,他们更加注重对方的性情品德、共同的兴趣爱好、三观的相合程度。然后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才会考虑是否一起踏入婚姻的殿堂。另一方面,传统的“夫为妻纲”的观念被打破,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社会层面普及开来。男性操持家务不再会被耻笑,女性也被支持拥有自己的事业。
2 网络交友对青年婚恋观产生的影响
2.1 网络交友之利
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波及广、影响大的特点,这非常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与青少年眼界的拓宽。例如觉民与琴为爱情抵抗家族的故事,如果那时能借助网络进行宣传,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青年因此鼓起勇气争取自己的幸福。同时,自由恋爱的权利、选择伴侣的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等,对于这些在家庭和生活中或许无法获取的知识,青年可以通过网络将其补全。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如果房思琪通过父母、生活或者网络真正了解恋爱、了解性,就不会将老师对自己的侵犯和占有当作爱情。最后花季少女失智疯癫、衣冠禽兽逍遥法外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网络发展使青年拥有了更多与异性相处的机会:网络的隐匿性使青年可以抛却颜值、身高、体型等外貌条件的制约,有助于他们更加自信地与异性交流,直接产生性格、三观、思维上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择偶观。另外,随着各种社交软件、交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青少年的交友空间被极大地拓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在青春期渴望接近、吸引异性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
2.2 网络交友之弊
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原先饱含爱恋的一纸情书到如今大胆上前索要微信号,从原先的结婚前提是两人相爱到如今的结婚前提是有房有车有存款:爱情变得随意,爱情变得物质,爱情似乎从神坛跌落凡间, 不再神圣美好,失去了原来的‘诗情画意。”[6]
网络的隐蔽性使青少年更难辨别对方的真实意图,难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情感的真实性,“由此,人性中被隐藏起来的贪欲、艳羡、自私以及嫉妒等负面的东西会慢慢显露出来”[7]。正如“人性的黑与白之间并没有一道分明的界限”[8],网络婚恋更容易遭受质疑与否定。一场网络恋情的欺骗,不仅会对青年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更会导致其对生活或网络中的其他人产生不信任感,最终影响他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跟风式恋爱”与“短暂式恋爱”的流行,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跟风式恋爱”即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也要谈,别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这样的“恋爱”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恋爱,恋爱应该是出于心灵对心上人的喜欢,而不是产生于对其他人恋情的羡慕。同时这也体现了青年婚恋观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短暂式恋爱”指一段恋爱不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这更像是一场交易,人情就是获利手段”[9],恋爱双方因为新鲜感在一起,因为新鲜感的流逝而分开,殊不知“心灵的契合是需要时间的”[10]。在这类恋情中,恋爱双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了解对方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说谈婚论嫁。这样的恋爱只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真正的爱情,它是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的[11]。因此,如何引领青年合理构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2.3 新式交友方式的产生与争议
在这个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的生活无疑是快节奏的,斗志昂扬的他们渴望在社会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渴望获得认可与尊重。忙碌的青年无法花费大量时间选擇和考虑婚恋对象,相亲这个新型交友方式因此诞生。部分青年对此持支持态度:相亲双方的交际圈子相对固定;双方目的明确,不用兜圈子;欺骗感情、骗取钱财美色的可能性大幅度减小;有亲朋好友这一层联系,彼此来往也不会遭到反对。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相亲的功利性太强,且不得不在难得的休息时间见各种各样的人,还要赔笑脸推销自己;被亲友邻里逼迫相亲,心理不适;更希望靠缘分认识自己命中注定的伴侣等等。
无论青年人对相亲抱有怎样的想法,其已成为当代人寻找婚恋对象的一大主流方式。
3 网络带来的其他问题引起的婚恋观偏差
3.1 道德观念薄弱
网络上的色情广告信息对青年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浏览网站上瘾、耽误学习、影响身体健康……更严重的影响是,其弱化了一些青年对自己的身体与新生命的责任感与尊重。在他们看来,身体只是享乐的工具,新生命只是欢愉的产物,是意外和错误。这样的观念值得我们警惕与思考,“恶深藏在人性中,外部暴力没办法解决它,只能凭人性本身的自我完善去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12],“而‘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与喜乐”[13],更不可能仅仅是色欲贪欲的满足。
3.2 功利化、佛系化倾向
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还有功利化和佛系化的倾向。一些青年女性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尤为重视对方的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有房有车是基础,对于平时的物质需求和彩礼的要求也较高,攀比之风和拜金风气盛行。“现代人常被物欲迷惑,而人的灵魂性以及独有的人情味,却被忽视了”[14],这是时代的悲剧。
而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的观念恰恰相反:他们觉得爱情太奢华,畏惧恋爱和婚姻将给自己带来的负担;有人感到灰心,认为想找到灵魂契合的人就像是“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转圈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15];有些青年表示更喜欢自由,懒得爱人,更不愿意进入婚姻为家庭操劳等等。“爱情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也一定是需要用心珍惜的。”[16]
3.3 只恋爱不结婚倾向
“婚姻是一座围墙,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的观点得到了部分年轻人的大力推崇。他们认为恋爱不同于婚姻,不用考虑家庭琐事,恋爱是自由的。“婚姻与恋爱,一个是羁绊,一个是无拘无束,二者是两个对立的极端”[17],很难有一个平衡。这样的观点是危险的、不负责任的,如果年轻人恋爱只为了享乐,便触碰了道德的底线,道德会最终给予他们惩罚。
这几类情况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有关。在这样一个既好又坏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始终贯彻自己价值观念,实现自我救赎”[18]的权利,“别人有时无法断定你人性之中的善恶对立面,但你自己却完全可以衡量”[19]。当我们完成“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最高指令——认识自己”[20]时,相信我们向往的幸福的爱情与婚姻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4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网络时代的到来必不可免,这对当代青年婚恋观产生巨大影响是意料之中的事。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因此,根据网络发展对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影响,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袁晨霏.浅析《面纱》中吉娣爱情悲剧的必然性[J].汉字文化,2020(03):94-95,147.
[2] 杨元元.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艺术特色[J].汉字文化,2019(12):75-76.
[3] 周林晔.巴金《家》中三组女性形象对比[J].汉字文化,2020(15):63-64.
[4] 巢千丽.浅析电影《龙虾》中的婚恋观与人性的冲突[J].汉字文化,2019(11):99-100.
[5] 陈心雨.浅析《灿烂千阳》中的女性形象[J].汉字文化,2019(15):73-74.
[6] 朱天慈.浅谈席慕蓉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及其社会意义[J].汉字文化,2019(14):88-89.
[7] 雷澳佳.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J].戏剧之家,2019(23):111,113.
[8] 徐亦鑫.从《驿路》看人性的复杂性[J].汉字文化,2019(11):97-98.
[9]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7-58.
[10] 顾雯清.浅析电影《如父如子》中的父子之情[J].戏剧之家,2019(22):96-97.
[11] 陶野.从纪录片《流亡的故城》看顾城和谢烨的爱情悲剧[J].汉字文化,2020(06):93-95.
[12] 侍渝杰.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9(07):45-46
[13] 陈思璐.浅析《浮生六记》中生活之“乐”[J].汉字文化,2019(10):36-37.
[14] 关欣瑜.浅析电影《入殓师》里的生死观[J].汉字文化,2019(11):107-108.
[15] 刘新元.浅谈电影《小森林》美食背后的生活智慧[J].戏剧之家,2019(25):99-100.
[16] 刘新元.浅析《诺丁山》中的爱情观[J].汉字文化,2019(08):36-38.
[17] 胡佳敏.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J].戏剧之家,2019(23):100,102.
[18] 顾亮.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不住的鸟”:安迪[J].汉字文化,2020(06):105-107.
[19] 雷澳佳.浅谈电影《釜山行》中人性的两个对立面[J].汉字文化,2019(10):99-100.
[20] 余雅雯.浅谈《小鞋子》里苦难生活中的人性之光[J].汉字文化,2019(18):102-103.
作者简介:吴湘湘(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婚恋观。
指导老师:郑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