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治水专家万青选

2021-05-06 03:04赖晨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清河县清江浦知县

赖晨

万青选在江苏任职30多年,重视治水,是一位正直廉明的地方官,这在清末而言,可谓难能可贵了。

官宦世家

万青选,谱名啟甸,字泉甫,号少畇、少云、少筠、随庵。他的祖籍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寄籍湖北江陵,祖辈做官为宦。万青选的祖父万廷兰(1719—1807),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怀柔县知县、宛平县知县、顺天府通判、献县知县、通州知府等职,以“廉能”著称。后因事株连,免职归里,潜心学问,聘为瑞州书院主事。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1775—1837),根据《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中所记:“承紫,字俪云,号荔响,行鳞口。”万承紫为万廷兰第七子。万承紫的任职,在《光绪丙子清河县志》(1879年)中有所记录。“卷十五·秩官,外南同知(负责黄河河工),道光五年,万承紫,南昌人。五月署,八月御。”“中河通判(负责中运河河工),道光五年,万承紫。”据《民国泗阳县志》(1926年)的记载,万承紫还担任过“桃北同知”(管河工事)。“卷四·职官,桃北同知,万承紫,南昌人,道光十三年任。”

万青选的伯父万承纪(1766—1826),字畴五,号廉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在《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中记:“承纪,字畴五,号廉山,行定四,乾隆壬子副元。”他是万廷兰的第六子。《光绪淮安府志》(1884年)和《光绪丙子清河县志》(1879年)中载,万承纪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做过山阳知县,清道光四年(1824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做过外南同知署理淮安知府。自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来淮任山阳(今楚州区)知县起,就一直在淮為官,历任淮安知府、海防同知、外河同知。据《中国艺术家人名大辞典》记载,万承纪擅长金石、绘画,是一位艺术家。另外在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提到他:“嘉庆初由军功起家知县,官至海防同知,署淮扬道。”所至有政绩,吏民畏爱。清道光六年(1826年)万承纪病殁于外南同知的任上,享年61岁。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万青选出生于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宛平),当时其父亲万承紫任宛平县知县。万青选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去世时间为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1898年3月4日),享年80岁。这在当时而言,可谓是高寿了。

万家有治水的传统。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接替兄承纪署外河同知,三个月后承纪又接替弟弟任外河同知,而万承紫调任中河通判。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后,万承紫又任过外南同知。在黄河北徙前,黄、淮、运交汇地带素称难治,而万承纪、万承紫兄弟能从普通幕僚而晋升到比县知事级别还高的外河同知、中河通判这样的官,可见他们是非常精明能干、善于治水的。

从政经历

万青选在淮安、清河(今淮安清江浦区一带)、安东(今涟水)和盐城等地先后任职30多年,政绩斐然。据《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和《民国续纂清河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他的主要任职地在江苏的苏北、苏南,其中在淮安的任职时间长达十余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万青选于宝应县(今属江苏扬州市)主簿捐资,起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卸任;清同治二年(1863年),他改任盐城县(今盐城市)知县,至清同治四年(1865年)卸任;清同治十年(1871年),他第二次出任清河县知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万青选署理苏南吴江县(今苏州吴江区)知县;清光绪元年(1875年),他任苏南的震泽县(今苏州吴江区震泽镇)知县。清光绪二年(1876年),他改任安东县知县,任职为半年多;同年八月,他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也达4年多。

从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前后有36年。在如今由万青选后代保存的《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上,万青选的名下还留有“累官至淮安知府”的字样。

少小良好的家教加上自己刻苦的锻炼和学习,使万青选师承家传,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现在还有许多篆书和行书的书法作品存留于世。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出类拔萃,所以,他的名字还上了《中国书法家名人词典》。万青选的书房不仅藏书丰富,还留下大量的碑帖和他自己的书法作品。

苏北治水

万青选在任南河主簿、山阳外河主簿时就参与了治理黄河南徙。万青选勘察黄河故道后,向上级提出:“自郑州河决全黄下注洪泽湖,淮阳各工久溃,其祸延及里下河,奏请开侍家坞各河就近入海,拓展张福口引河,开新窑河入吴城七堡,复浚杨庄以下旧黄河让洪泽湖水畅流入海,淮扬各工即可保全。”上级采纳之后,果然很有成效。

万青选在清河县运河边上筑圩代城,保境安民,一举多得。

清末,清政府腐败无能,各地盗贼蜂起,兵匪不分。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初一,农民起义军捻军李大喜、张宗禹率两万兵力,一举占领清河县所在地清江浦,设在清江浦的南河总督署的官员,多半逃到府城淮安。捻军在清江浦十三天后主动撤出。捻军撤出后,大小官员认为清江浦之所以迅即被捻军占领,原因是无险可守,无固可据,于是,就有筑城的讨论。但是,筑城工程浩大,非朝夕可成,而捻军又飘忽不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最后官员们议出一项权宜之策:先造外城(土圩),再造内城,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天,当时代理清河县知县万青选受命在清江浦四周建造土圩。万青选即“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回二十余里”并“檄劝乡耆,遍筑圩寨”,至次年即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成,清河民众得以安居。

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卷《新建县城图》标明:里运河自西向东从中穿过清江浦市区,将土圩一隔为二:里运河南岸为南圩,“在玉带河堤北,西自二公祠迤东里运河堤根起、东至云昙坝根止,长一千三百十三丈一尺。东西横堰各长三十四丈”。

南圩呈“凸”字形,北圩呈“凹”字形,南圩上有圩门四座,即西圩门、南圩门、东圩门、大闸口圩门。设炮台九座。

里运河北岸为北圩,“依汰黄堤,西自四公祠迤西里运河根起,东至臧家码头东首运河堤根止,长一千四百四十七丈三尺”。北圩设圩门五座:即西圩门(内设圈门)、北圩门(又称“八面佛圩门”)、石码头圩门、水渡口圩门、越河街圩门。设炮台十座。

土圩接近筑成时,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五,捻军李成率军自北南渡盐河、黄河。骑兵遍野,声威逼人。清兵都统德楞额率三千骑兵前来迎战,一见捻军势大,慌忙向南撤退。捻军乘势追来,锐不可当,一直追到尚在构筑中的北圩圩濠外。这时圩外两道圩濠已成,德楞额沿土壁入堰,马落濠中,北圩上清兵连发巨炮,阻住追兵,德楞额才得以保全一命。捻军被挡在圩外,未能攻入清江浦。

在河堤下,里运河两岸各埋有一根碗口粗铁柱,连接三根铁链,夜间拉起铁链封河。

万青选筑的土圩,周回二十余里,既让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处所,又让淮水之戾患得到了降伏,同时又可以抵御捻军的进攻,可谓一举三得。

万青选在清河县疏浚文渠,便民饮用。原清江浦有一条始修于明代的文渠,以供清河县城居民的饮用水,后因久用不治,河床淤填,水流不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万青选具文呈请驻节淮安府城的漕运总督文彬,他提出疏浚文渠的建议得到批准。万青选即以工代赈,疏浚了文渠。“东自云昙坎起,西入潘池,又屡折而西南出西水关,转而东,至文笔峰,出水洞,遂由涵洞故道经锡林桥、来凤桥入白马湖。”疏浚文渠工程完工后,原来浑浊的渠水变成一条清流玉带,两岸民众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庆贺,人们交口赞誉他的功德。

万青选在治水的同时,还劝课棉桑富民衣食。清同治十年(1871年),万青选二任清河县知县时,因境内治安状况大大好转,他就觉得应该发展生产,让黎民百姓摆脱贫穷而衣有余,便引导百姓“既学技艺以资生,又获利以糊口”。这样,他和山阳县(今淮安)知县姚德彰一起劝导棉桑,教民纺织。万青选不仅“说服邑境产棉”而且“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引进苏南的先进纺织技术,可见他在考虑发展本地生产方面思想很活跃,加之他这一任知县任期长,所以地方养蚕、栽桑和纺织业等发展很快,一度形成规模,从山阳的河下到清江的石码头曾“户户皆闻织机声”,足见当年这里纺织业的兴盛。

万青选在震泽县任知县半年之后,便调任南京江浦(今南京浦口区)知县,并在江浦任治1年多。万青选在江浦县任知县时,疏浚过县城内河。据江浦地方志记载:“城内河房沟久塞,雨甚民居半为沮洳,青选捐廉疏浚。”

苏南治水

万青选在震泽县修过十多公里的运河塘岸(石纤道)。吴江塘岸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南北运输的交通要道,历代官府都重视维修。

据《吴江县志》记载,吴江的运河纤道,始筑于唐代,称吴江岸,從松陵镇南的三江桥到澈浦桥,是以土筑的堤岸,因为太湖洪水的侵害,土堤屡筑屡毁,修筑堤岸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工程。北宋时曾增石修治。直到元代至正年间,当时的吴江知县,为抵御太湖风浪,下决心将塘路筑得更加坚固;购置大批巨石,以长6尺、宽2.5尺、厚1.5尺的巨石,筑成高1丈、长1080丈、宽1.4丈的驳岸,整条堤上开泄水涵洞136个,架桥梁5座,使太湖洪水顺利东泄;在澈浦桥附近的石塘圩,建南浦亭,立石门,竖碑标名至正石塘;并建一座小庙,供维护石塘的僧人居住,石塘全长九里,所以又叫九里石塘;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道路,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石塘如巨龙卧在运河西岸,终于使运河与太湖彻底分开,捍卫了水道安全,给纤夫和驿使提供了方便,也使太湖东岸、运河堤西的大片沼泽洼地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在明代、清代,实施过好几次修筑塘岸工程,每次兴工,都是用料浩大,工程艰难,事迹感人。比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吴江知县刘时俊筑石塘每丈塘基打下原木30根为桩,共用原木59886根,用大石块79848块,石工36万工,民工百余万。他捐俸,富民捐银,也有人家不想出工役,就出资买自己的工役天数……通过种种办法,集资集力,该工程用两年多时间方始完工。

万青选深知塘岸对吴江生命攸关,看到塘岸年久失修,官府又无力维修,他深为心痛,便将其所有俸禄捐献出来,修筑自三里桥至八坼大浦桥塘岸,共3110丈(10多公里)。万青选办事认真,石纤道用料实,工程质量好。

万青选常年负责治水,成为一个水利专家。据说从河中舀出一杯水,他闻一闻、看一看便知道水的质量,因而他过了古稀之年仍在任上。对这种说法,没有找到亲知亲历者的史料。但据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说:“据讲万青选看早晚运河水的颜色(即混浊程度)、流速,即可推测运河水情。”

后人景仰

《万青选传》的最后一段记载:万青选“卒后十余年,邑人牒请大府,醵赀祠之”。对此,《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篇也有记载:“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祀知县万青选。”在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乡人为缅怀政绩显赫的知县万青选,清河乡绅和大户人家自愿出资专门修了万公祠(遗址在今淮安市清浦区境内原大闸口东南的旧轮船站旁),以表后人对万青选的景仰与怀念之情。

猜你喜欢
清河县清江浦知县
“双 减”之 下,怎 样 给 教 师 减 负?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淮安清江浦区确保管道安全
清河县某淘宝卖家羊绒制品销售时空格局研究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