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 崔慧聪
初春的山东利津黄河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在利津东关控导坝头,一位身着迷彩服的技术工人正专心调试新研制的移动式多频水情监测仪。只见他双目紧盯前方,左手稳稳地持住仪器,右手熟练地按动按钮,待仪器探头对准滩唇处的测定点后,一组数据传回到屏幕上,他与身旁的同事细心核对起数据。
这位全身心沉浸在科技项目研究中的技术工人便是利津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敬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刚刚获得了全国水利技能大奖、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等一系列重大荣誉,为27年的治黄生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49岁的李敬文几十年如一日,用精益求精的匠心淬炼技能,用矢志不渝的初心传承技艺,用锲而不舍的恒心解决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治黄人的工匠精神。
“守好黄河是职责所在”
1993年从技校毕业后,李敬文加入治黄队伍,在基层管理段扎了根。
“跟黄河水打交道,不但要了解它的脾性,更要有过硬的本领,要是不学不练,等大水来了咱就后悔一辈子。”老师傅的话让刚接触黄河修防工作的李敬文深受触动。
李敬文把老师傅的话不仅记在了心里,更化作了行动。“守好黄河”,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似千斤之重,深埋进这位治黄新兵的心底,成为他最朴实的愿望。
初踏黄河的李敬文主动要求承担管理难度大、管理情况复杂的责任段,“越是复杂堤段,越能学更多东西”,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白天,他在沿堤巡查中丈量大堤;夜晚,他又在静谧灯光里学习业务理论。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的是对防汛抢险、运行观测等技能的熟记于胸,对看好大河、守护安澜初心使命的愈发坚定。
母亲河教会李敬文治黄本领,也见证着他挥洒的辛勤汗水。
20世纪90年代,治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每到汛期,常常需要1到2小時上报一次水情。为了方便观测和巡查,李敬文和同事们索性在河边搭起了帐篷,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这里。白天,头顶火热太阳工作;晚上,周遭是成群蚊虫,还有大河澎湃涛声。他们却没有一丝抱怨,只为在离大河最近的地方站好第一班岗。
2019年“利奇马”台风过境,面对遭受冲击的工程面貌,李敬文与段上青年职工一起,参与到巡堤排水、扶植树株、填垫冲口浪窝等紧张工作中。连续两周高强度的工作着实让李敬文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他却总是笑着说:“没事,大家都很辛苦,我也得出把力才行。”
27年来,李敬文早已以单位为家、与堤防为伴。每天8点,他便准时出现在责任段,植树打草、根石探测、巡堤查险……桩桩件件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即便在节假日,也时常能看到他略显单薄但又敏捷忙碌的身影。“守好黄河是职责所在”,他简单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我不仅要自己练好,还要把治黄技术传承好”
种类繁多的治黄技艺实践性强,技艺传承多依靠传帮带。李敬文深谙此理,他常说:“我不仅要自己练好,还要把治黄技术传承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2019年,黄河河口管理局举办东营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修做柳石搂厢成为重点演练项目之一。该项目作为传统黄河抢护技术,在汛期水量大、险情严重时优势十分明显。通过将柳石搂厢抛入河中,形式多样的厢体编织结构能适应不同流势的水流冲刷,防止埽体损毁,从而保护坝岸。
作为山东黄河防汛抢险技术专家的李敬文,接过了柳石搂厢项目的教学重任。然而,该项技术制作工序十分复杂烦琐,加之在日常工作中应用较少,即将面临失传。如何熟练掌握并教好这项传统技术,让李敬文犯了愁。
办法总比困难多。李敬文不等不靠,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绘制了无数张草图,天天拿着麻绳在家伙桩上比画。不仅如此,他还一次次向单位的老河工以及河南黄河河务局、菏泽黄河河务局的治黄专家请教,最终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柳石搂厢编制方法。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从如何根据桩绳粗细区分不同用途,到每层如何采取不同编制方法增加埽体的凝聚力,李敬文从最基础的拴桩绳开始教,一步步演示,手把手教学,师傅教得生动,队员学得认真。最终,30名队员凭着密切配合和过硬功底,捧回了“优胜单位”的荣誉。
在李敬文看来,不仅要教好治黄技艺,更要带好徒弟。
作为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山东省技师工作站、山东黄河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敬文充分发挥工作室平台优势,倾尽自己所能教授治黄技艺,在坚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中,带出了一批优秀治黄技术人才:徒弟黄林健荣获“山东黄河首席技师”“东营市金牌工匠”“第五届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等称号,徒弟刘新忠荣获“东营市首席技师”“山东黄河首席技师”称号,徒弟安振峰荣获“山东黄河技术能手”称号。
“钻研技术让我感到很快乐”
在李敬文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厚厚的纸张,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阵阵墨香传递着智慧的光芒。
随时随地记录下思索灵感已成为李敬文的习惯之一,没想到,这一记就是20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千上万张小纸条,不仅筑起了他专业的高度,也夯实了创新的基础。
“钻研技术让我感到很快乐,有时候做梦也梦到搞研究,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诚如所言,跟难题较劲、给自我加压成为李敬文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从观察思考,到学习摸索,再到发明创造,李敬文潜心笃行、精益求精,一项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他的钻研与呵护下应运而生,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母亲河宽广的怀抱。
由李敬文参与研制推广的GSM-3微型水位观测系统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该技术应用到利津黄河河务局所辖防洪工程水位观测工作中,24小时实时监控,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他与首席技师创新团队共同研发的移动式多频水情监测仪,利用激光和超声波两种探测方式,通过垂点角度转换,能够准确测量滩唇出水高度和其他高程、距离,不仅明显降低了黄河职工近岸测量的危险性,同时测出的滩唇出水高度数据也更准。
科技创新之路是漫漫求索之路,也是累累硕果收获之路。细数来,李敬文主持、参与的4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黄委“三新”认定成果、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五小”成果等。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成果被成功应用于黄河治理开发和地方建设中,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平凡普通的“黄河工人”到追求卓越的“治河工匠”,是孜孜匠心的传承,更是如磐初心的守候。27年,9000多个日日夜夜,李敬文与大堤为伴,与河水同行,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青春装扮大堤,用智慧建设黄河,书写着朴实精彩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