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021-05-06 03:16李梦桐王楠玛依拉·吐尔地别克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富硒控制技术

李梦桐 王楠 玛依拉·吐尔地别克

摘要:基于我国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种植现状、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栽培技术上如分类及其生活史、生长因素(营养生长与环境条件)、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发酵技术、外源营养袋技术、人工栽培(室内栽培和室外栽培)、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措施等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对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为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今后强化药食用真菌羊肚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以及富硒控制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人工栽培;富硒;控制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 spp.)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别称羊雀菌、羊肚蘑、麻子菌、羊肚子或包谷菌,其外形多为尖顶或圆顶,菌柄长3~8 cm、粗2~4 cm,平滑、中空,基部膨大,呈白色;菌盖为布满凹陷、棱脊的网状体,因形似羊肚得名[1]。羊肚菌有肉质鲜嫩、独到风味、滋味鲜美的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矿物质、酚类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等有益物质,是珍稀的食用药用真菌[2-3]。此外,羊肚菌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纤维素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黑色素形成等特性[4-9]。食用羊肚菌具有助消化、化痰理气、补肾壮阳、补脑提神、降血脂、调节免疫、抗疲劳和抗肿瘤等多重功效[1]。

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羊肚菌,较广泛分布的國家如法国、德国、美国、中国和印度,少量分布的如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瑞典、西班牙和巴基斯坦局部地区[10]。我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有羊肚菌,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福建、台湾,西起新疆、西藏,东到山东[11]。20世纪末美国率先实现羊肚菌工厂化生产[12]。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人工栽培羊肚菌技术进行研究,先后对羊肚菌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和林下仿生栽培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13-16],随着菌种驯化、补料等技术的不断优化改进,其人工栽培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应用[17]。目前我国羊肚菌主栽品种为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等[18-19];其人工集约化栽培已由我国四川、云南等地扩展至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7年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已超过 4 600 hm2,鲜菇平均产量约达 100 kg/667 m2,全年收获量近7 000 t[11,20]。但是由于气候、营养、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实际生产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产量时高时低、风险较大和效益不明显等,会制约羊肚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硒有“抗癌之王”的美称,相关试验结果证明食用菌对硒的富集具有差异性,且其营养成分可通过富硒得到改善,如何应用食用菌发酵技术培育富硒农产品,开发有机硒制品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门问题[21-22]。本研究主要对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高效、优质、富硒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今后进一步优化羊肚菌栽培、富硒控制及其产品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1 栽培研究进展

1.1 分类及羊肚菌生活史

目前黄色羊肚菌类群(Esculenta Clade)、黑色羊肚菌类群(Elata Clade)和变红羊肚菌类群(Rufubrunnea Clade)的69个羊肚菌发育学种被确立[18,23-24]。杜习慧等通过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发现的各种羊肚菌标本进行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得出我国有30个羊肚菌系统发育学种,属于2个分支:黄色羊肚菌类群(17个)和黑色羊肚菌类群(13个)[25-26]。

精确描述羊肚菌的生活史较困难,因为羊肚菌的营养型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有腐生型、菌根型或者二者兼之,变化范围比较大[27]。Alvarado等提出当羊肚菌的子囊果成熟后,每个子囊会有8个子囊孢子产生,之后子囊孢子可以萌发形成初级菌丝,在逆境下初级菌丝可能会形成分生孢子或菌核[28];不同的子囊孢子形成单核菌丝后相互接合形成异核菌丝或次级菌丝,次级菌丝会扭结形成菌核,随之产生厚垣孢子和粉孢子;粉孢子在人工栽培中容易产生,而在自然条件下基本上不能形成[29]。当用适当的外部环境刺激时,羊肚菌的菌核可以形成营养菌丝和产囊丝,产囊丝可以扭结成细长形的原基,原基继续发育形成子囊果,在菌丝到子实体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菌核的形成必不可少[30-31]。

1.2 生长因素

1.2.1 营养生长 森林腐殖质土和黑土等比较适宜羊肚菌发生,其土壤质地主要以沙壤土等为宜,羊肚菌较多生长在森林植被、杂草稀疏和土壤潮湿的区域[32-34]。羊肚菌能够利用15种碳源、27种氮源,但不同的碳源、氮源培养基对其菌丝生长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最适宜羊肚菌发育的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对复合氮源、氨基酸和铵盐的利用效果较差[35]。努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的研究也表明,最适宜新疆羊肚菌菌丝和原基生长的碳源依次为蔗糖、葡萄糖和甘油,氮源依次为硝酸钾、硝酸铵和硫酸铵[36]。李书兰研究表明,葡萄糖和硝酸钾对提高菌株含孢量效果显著,淀粉和蛋白胨可以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37]。无机盐、维生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对羊肚菌菌丝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能促进羊肚菌菌丝正常生长的有MnSO4、2,4-二氯苯氧乙酸或吲哚乙酸;对羊肚菌菌丝起明显抑制作用的有赤霉素;作用不明显的是6-苄氨基腺嘌呤[35]。此外,与羊肚菌菌丝相互扭结形成子实体的伴生菌有很强的分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试验表明覆土有利于菌丝生长发育[38]。

1.2.2 环境条件 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羊肚菌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水分等条件不同。不同条件下同株羊肚菌的菌丝形态、颜色等也存在差异,这2种现象展现了羊肚菌复杂多样的生理特征[39]。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18 ℃,孢子萌发温度为18~22 ℃,子实体发生初期日平均气温为6.5~9.3 ℃、盛产期为 10.1~14.4 ℃、末期为15.8~177 ℃,昼夜温差大促进子实体的形成[40-42]。李书兰研究表明,以15 ℃为培养温度时菌株的含孢量提高最明显,但在15 ℃培养时孢子萌发率会受到明显抑制[37]。菌株的孢子生成和萌发不适宜在偏碱性条件下进行。孢子的活孢率和萌发率在逆境下明显下降,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羊肚菌原基形成时期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时期都需要大量水分(80~90mm降水量)和>5 ℃有效积温≥390~420 ℃[43];菌丝生长时期对空气不敏感,子实体生长、发育时期对空气比较敏感,含氧量过低不会出菇。其他种类食用菌基本一致,羊肚菌生长最适宜pH值为6.0~6.5[44]。在人工栽培羊肚菌时适宜用含水量在63%左右的培养料,子实体生长最佳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 85%~95%。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形成阶段需要光照,一般生长于半阴半阳或七分阴、三分阳等相似环境,有利于其生长[41-42,45-46]。

1.3 菌种选育

食用菌育种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增加抗逆性,还要改进商品外形、改变栽培温型和提高某些活性成分含量等[47]。目前羊肚菌纯种大都选用孢子分离、基内菌丝分离或组织分离等方式进行分离,其中孢子分离的方式最安全有效[48]。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中使用的优质菌种多由2种方式提供:野生菌株分离培养与人工驯化栽培[49-50],少数由其孢子自交或杂交培育提供[51];也可采用人为控制下的常规选育技术根据其单孢和多孢均具有出菇特性进行多孢杂交选育优良品种[18]。国内外已驯化出菇的羊肚菌属物种有9种:变红羊肚菌(M. rufobrunnea)、小羊肚菌(M. deliciosa)、黑脉羊肚菌(M. angusticeps)、黑脉羊肚菌(M. esculenta)、粗柄羊肚菌(M. crassipes)、尖顶羊肚菌(M. conica)、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19,30,52-56]。我国主栽品种属于黑色羊肚菌支系,以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为主[19,55]。目前,关于羊肚菌原生质体技术方面的研究多数停滞在制备与再生环节[57-58]。刘士旺等通过原生质体诱变技术,获得了高生物量、高氨基酸含量的尖顶羊肚菌突变株[58]。刘伟等首次全方位系统使用内转录间隔区分析(ITS)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别我国羊肚菌栽培菌株的种性并证明了RAPD分子标记转化为菌株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可行性[59]。

羊肚菌生产菌种的退化、老化是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面临的重要问题,与其他食用菌相比羊肚菌菌株退化现象相对严重,每年给生产者造成了大量损失。刘伟等研究显示,菌种退化主要受其遗传、细胞学、生理学和环境因素等决定,羊肚菌的多核现象、快速生长能力和菌丝细胞之间的频繁融合现象可能是加剧其菌种退化的重要原因[18]。也有研究发现普通黑脉羊肚菌部分子囊孢子萌发菌丝体存在生长停滞现象[60]。He等将不同菌株的高羊肚菌(M. elata)接种在CYM培养基上进行 1 400~2 250 h 连续继代培养,菌株出现不可逆转的老化死亡现象,菌丝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缓,菌核形成能力丧失;粗柄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麦粒、木屑、土壤栽培种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中也会发生[61]。有相关报道称在草原羊肚菌(M. steppicola)和粗柄羊肚菌的菌丝生长与发育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氧化应激,适当的氧化应激能促进菌核的发生,过度则会导致核酸、蛋白质和脂肪等生物分子受到损伤,诱导一系列控制和监督系统损伤,影响老化过程[62-63]。

1.4 培养基配方

李书兰研究得出了羊肚菌菌株孢子生成的最适培养基的配方(可溶性淀粉含量2%、葡萄糖含量2%、蛋白胨含量1%、KH2PO4含量 0.5%、MgSO4含量 0.5%、CaCO3含量 05%、NaCl含量 0.5%、FeSO4含量 0.01%、琼脂含量2%,最适pH值为70)[37]。其常用的驯化母种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改良型PDA培养基等[64]。吴韶菊等确定了羊肚菌母种批量生产的玉米粉培养基最佳配方(玉米粉 20 g、蛋白胨1 g、磷酸氢二钾 1 g、硫酸镁 0.5 g、琼脂 20 g和水1 000 mL)[65]。我国各地羊肚菌原种培养基有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原种栽培料(农产品下脚料)配方不同导致[66]。高新楼等研究显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含量70%、小麦含量10%、腐殖土含量10%、麦麸含量8%、石膏含量1%、过磷酸钙含量1%[64]。其他的羊肚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如栎木屑 39 kg、棉籽壳38 kg、麦麸20 kg、砂糖1 kg、石膏 1 kg等[16,67]。万涛等研究栽培种培养料原料配比,通过试验筛选出2种高效培养料,其主要原料是小麦、木屑、麦麸、谷壳[68]。羊肚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也有研究报道:棉壳含量75%、麸皮含量20%、石膏含量1%、石灰含量1%和腐殖土含量3%[16,67];小麦含量34%、腐殖土含量10%、木屑含量55%、石膏粉含量1%[64]。李书兰也筛选出优良羊肚菌菌株的最适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木屑含量65%、麸皮含量20%、松针粉含量10%、蔗糖含量1%、石膏含量1%、KH2PO4含量0.1%、维生素B1含量 10 mg/kg、新鲜蒜苗浸出液的料液比1 g ∶ 1 mL)[37]。刘伟等报道其外源营养袋配方:小麦80~120 g、谷壳40 g(或木屑 40 g 和谷壳 20 g或玉米芯40 g和谷壳 20 g)、腐殖质土20~40 g、生石灰1%~1.5%、石膏2%和KH2PO4 15‰[56]。外源营养袋的配方也不同,相关研究显示,其营养袋配方为小麦含量30%、木屑含量30%、稻壳含量27%、腐殖土含量10%、石膏含量2%、生石灰含量1%、KH2PO4含量1‰、含水量60%~65%[64]。

1.5 发酵技术

一些野生食用菌如羊肚菌、牛肝菌等虽还不能人工栽培,但均可采用液体发酵法来生产菌丝体[69]。由于固体培养基培养羊肚菌的培育条件复杂,使用液体培养基发酵更有利于不断优化发酵条件,从而有利于扩大规模化培育并降低输出成本[70]。李书兰通过试验显示,液体发酵制得的菌剂平均含孢量均低于固体平板培养,野生孢子粉的含孢量更高[37]。野生孢子粉的萌发率也高于羊肚菌子实体干粉和液体培养基发酵产生的菌丝体冻干产物;平板培养制得菌剂的萌发率低于液体发酵,但两者萌发率都介于子实体干粉及菌丝体干粉和野生孢子粉之间。

李晓明等利用往复式水浴恒温振荡器摇瓶试验,筛选出最适合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方、通气量、培养时间、温度、pH值等基本条件,并且利用微生物培养器通过分批发酵的方法,发现了羊肚菌液体发酵的基本规律[71]。季向阳等优化了羊肚菌发酵培养的基本条件,通过L9(34) 正交设计法确定了初始pH值為6.0、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 100 mL/300 mL 三角瓶、旋转频率为140 r/min、25 ℃ 恒温培养120 h是其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72]。张旺璧等通过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基试验,得到最优培养基配方:玉米粉30 g/L、黄豆粉 20 g/L、葡萄糖10 g/L、酵母粉5 g/L、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适量[73]。任爱梅等通过5种不同成分的羊肚菌培养基试验,发现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菌核数量最多[74]。在生产中使用麦麸酵母膏液体培养基、麦麸大豆粉液体培养基培养羊肚菌可缩短制种周期[75]。王莹在培养羊肚菌菌丝体时应用深层发酵技术,绘制出菌株在发酵罐中的生长曲线,最终确定了合适的放罐时间约为发酵120 h;并优化了液体种子培养参数和发酵培养基参数,建立了生长动力学模型[76]。

1.6 外源营养袋补料技术

Ower等多次指出先使用水化处理后培养的菌核或液体发酵培养的营养菌丝体进行播种,再直接控制水分进行催菇,可以实现成功出菇,而其曾提出的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外源营养物补充的问题,该技术在栽培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其发表的专利中并没有着重体现[77-79]。刘伟等于2005年前后根据Ower等关于外源营养物的研究报道,发现了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外源营养袋营养供给理论,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外源营养袋补料技术[18,80]。近年来我国先后公开了较多有关或近似于外源营养袋技术及配方的专利技术[81-90]。使用外源营养袋为羊肚菌提供外部营养物,使羊肚菌驯化栽培的商业化成为必然,是人工栽培羊肚菌研究历史上的新发展[17]。近年来外源营养袋的形式和使用方法越来越便捷、有效[80],由生产前期的大袋(规格:15 cm×45 cm、22 cm×45 cm)改为现在规模化使用的小袋(规格:12 cm×24 cm),放置数量为 1 600~1 800袋/667 m2;由立放改为平摆,操作明显便利,菌丝长满袋的时间明显缩短,营养转化效率更高[56]。

1.7 人工栽培技术

目前研究羊肚菌栽培的系统有M. esculenta和M. angusticeps,这2种系统均包括室内自然栽培和室外自然栽培[9]。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常规方法有3种:广口瓶法、无土出菇法及外源营养袋法[27]。Ower等发明了广口瓶法[30,77,91],Ower等还发明了另一种栽培方法即外源营养袋法[78]。Masaphy报道了一种羊肚菌无土出菇法栽培变红羊肚菌[53]。Amir等为了探明栽培中羊肚菌菌核与菌丝中营养成分的关系,选用分割平板法来代替传统的广口瓶法,最终确定了羊肚菌营养转运机制[92-93]。

1.7.1 室内栽培 Ower于1989年首次报道羊肚菌成功在室内栽培[79]。世界上第1家羊肚菌栽培工厂是1994年由Terry Farms Inc.建成的,名为Diversified Natural Products,Inc.(DNP),这家美国公司于2005年宣布羊肚菌在室内栽培成功,并应用公司专利实现了每周生产变红羊肚菌3 000磅[94]。我国室内栽培羊肚菌虽然也已经取得成功,但尚未实现羊肚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95]。

1.7.2 室外栽培 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主产区中选用大田栽培模式的有云南、四川、湖北等地,选用温室大棚栽培模式的有河北、北京、东北等地[64]。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贫营养基质中菌丝生长时期、富营养基质(营养袋)中菌丝生长时期、贫营养基质中菌核形成时期与诱导菌核形成子实体时期,这4个时期区分明显[27]。李天星等研究表明,羊肚菌大田栽培以大田无基料栽培为主,并对其关键技术如生长条件、品种选择、菌种制作、栽培季节、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总结,羊肚菌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均有种植[96-98]。廖明亮等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土壤处理、播种、覆土覆膜、添加外源营养袋、水分和出菇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技术管理,实现了水稻和羊肚菌轮作栽培[99-100]。黄忠乾等详尽介绍了成都平原地区与周边丘陵地区羊肚菌栽培的林地条件、栽种季节、作畦、播种覆土、发菌期与出菇期管理和采收等关键技术要点[101]。孔宁忠等报道云南大理采用核桃林下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研究了选地、栽培季节和菌种选择、搭荫棚、播种覆土、营养袋摆放及移走、覆膜、水分管理及采收等技术[102]。熊维全等总结了成都市花木林下套种羊肚菌关键技术[103]。叶平阳相关报道,福建省福安市果农在葡萄树进入冬春落叶休眠期后,在空闲的葡萄大棚内成功栽培出羊肚菌,并总结了在葡萄大棚中栽培羊肚菌的成功经验[104]。尚继辉报道了羊肚菌和黄瓜循环高效轮作栽培相关技术,包括大棚建造、茬口安排等羊肚菌和黄瓜栽培关键技术[105]。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羊肚菌设施化栽培、林地栽培也相继得到示范与应用[106-108]。张新燕等针对北方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完善,具体的羊肚菌设施栽培体系[109]。刘羊权在甘肃省舟曲县采用反季节羊肚茵栽培技术进行了示范种植[110]。马庆芳等报道,寒区暖棚内草菇与羊肚菌轮作可实现周年生产[111]。高原采用在小麦田内套种羊肚菌,实现小麦和羊肚菌双丰收[112]。

1.8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羊肚菌栽培中常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污染,以及大型真菌污染和虫害等[66]。王永元等对甘肃省陇南市羊肚菌栽培中有害生物种类进行调查分类,共计17种,并针对主要的有害生物提出合理意见,提供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思路[113]。刘伟等也报道了羊肚菌常见的病虫害发病特点、发病原因、常见虫害(如蜗牛、跳虫、蛞蝓和蚊蝇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如红体病和软腐病等),并针对病虫害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播种前先进行土壤的预处理,如添加石灰、曝晒、熏蒸、闷棚和水淹等;当病虫害发生时及时进行有效防控,如诱捕和病原物隔离;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强羊肚菌对病虫害的抗性,通过了解其生长特点为羊肚菌创造最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114]。

2 富硒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富硒羊肚菌的研究较少,成果大都集中在液体发酵和产物提取方面。羊肚菌对硒元素有比较强的富集和转化作用[115-116]。恩施富硒羊肚菌中总硒含量为50.56 μg/100 g,其中极易被人体吸收的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90%以上[117]。丁健峰等进行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时,用粗柄羊肚菌926号作发酵菌种,选择亚硒酸钠作为无机硒源,应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进行深层发酵工艺及其参数优化,得到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工艺[115,118]。张跃非在装液量为100 mL/250 mL,Na2SeO3质量浓度为9 μg/mL,pH值为7.0(灭菌后)条件下,于24 ℃进行液体发酵,得到富硒率1834%的菌丝体[119]。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富硒条件下培養出的羊肚菌菌丝体中硒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比非富硒羊肚菌强[119-120]。冮洁等报道羊肚菌菌丝体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通过深层液体发酵优化得到了适合的富硒条件为硒浓度10 mg/L、装液量 100 mL/250 mL、pH值7. 0、温度 25 ℃;使用优化的条件进行培养,最终菌丝体中硒含量达 0.13 mg/g,富硒率为9.10%,比更换培养条件前提高了5041%[121]。李娟使用液体培养的方法,以泰山羊肚菌为研究对象进行硒元素富集与生物转化研究,得到培养基中最适硒离子浓度为200 mg/kg,此时菌丝有机硒含量达到3 205.85 mg/kg,比对照高145倍[122]。孟超等应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羊肚菌菌丝中的硒多糖,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等,最终获得了提取羊肚菌多糖的最适方案[123]。

3 展望

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尽管在我国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高效优质绿色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集成与优化;加之我国对富硒羊肚菌研究相对薄弱,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其作為富硒载体,研究示范应用富硒羊肚菌栽培控制技术,培养高质量富硒产品,开发低成本的有机硒营养品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3.1 人工栽培方面

加强羊肚菌的菌种选育。深入开展羊肚菌菌种资源收集、分类、生物学性状及其遗传基础等相关研究,明确其倍性和出菇等相关理论,采用人工驯化、人工栽培、单孢和多孢杂交等技术手段持续深入推进羊肚菌常规育种,同时采用原生质体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加强分子育种工作步伐,选育性状表现良好、品质优良、产量高产的菌种适用于人工栽培。

进一步优化羊肚菌外源营养袋技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外营养袋配方,向工厂化、自动化制作推进,科学合理摆放使其更加高效发挥外源营养作用。

加强绿色羊肚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农业、物理机械和生物防治为主,持续控制其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在草害控制上采取播种前适期进行土壤预处理或土壤封闭处理,避免除草剂残留影响;在病虫害控制上采用合理轮作倒茬、加石灰、曝晒、闷棚、合理灌水等措施,以及使用在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中允许使用的生物农药如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等进行防控。

继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绿色人工栽培。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集成配套不同区域不同适宜的羊肚菌规模化、集约化人工栽培模式,形成地方农业标准,强化绿色标准化生产。同时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解决制约羊肚菌工厂自动化栽培关键技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推进羊肚菌栽培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和精准化发展。

3.2 富硒控制方面

开展富硒羊肚菌菌种选育及营养有效性评价研究。考查国内外羊肚菌不同菌种资源富硒能力的差异,通过驯化选育、遗传改良、分子育种等手段选育富集硒能力较强的新菌种,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高硒新菌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培育附加值高的羊肚菌高硒新菌种提供优质的菌种资源。

开展羊肚菌产品富硒吸收特征研究。分析羊肚菌无害化生产体系下,富硒土壤和缺硒土壤对内源土壤硒和外源添加硒的吸收特性,包括硒形态以及定量吸收特征,为富硒土壤和硒肥施用提供技术参数。

开展硒肥控制性使用技术。主要针对缺硒土壤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缺硒土壤,研究通过栽培措施以及硒肥控制性施用等调节羊肚菌产品硒浓度,研究施用形态、施用时间、施用方式对于硒资源利用、产品质量及产品硒浓度的影响机制和控制技术。

开展优质富硒保持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对药食用真菌富硒羊肚菌的有机硒测定、硒含量标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规范化的优质富硒产品关键控制技术体系;加大富硒羊肚菌食品的开发,采用现代加工技术逐步促进其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并对其富硒制品建立国家标准进行行业规范,形成统一规范加以强化,促进其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 琪,康平德,戚淑威,等. 羊肚菌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266-269.

[2]何九军,王 昱,王 瀚,等. 甘肃陇南野生羊肚菌的菌种资源及开发策略[J].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5):27-29.

[3]Tietel Z,Masaphy S. True morels (Morchella)-nutritional and phytochemical composition,health benefits and flavor:a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18,58(11):1888-1901.

[4]Peretz A,Zabari L,Pastukh N,et al. In vitro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of a black morel,Morchella importuna (Ascomyc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8,22(1):71-80.

[5]Lee S R,Roh H,Lee S,et al. Bio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proliferative constituents from morel mushroom (Morchella esculenta) in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8,40(1):249-260.

[6]潘志福,兰 瑛,张 松. 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24-128.

[7]杨 芳,王新风,翁 良,等. 两种羊肚菌胞内多糖体外抗氧化性[J]. 食品科学,2010,31(23):76-78.

[8]张利平,陈 彦,王子尧,等. 羊肚菌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9,28(3):47-49.

[9]Barbara B,Avtar S A,Selim K. Characterization of lipoxygenase activity from a partially purified enzymic extract from Morchella esculenta[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0,36(1/2):1-7.

[10]龙正海,秦 京. 羊肚菌的生态及分类学研究进展[J]. 贵州科学,1993,11(3):74-76.

[11]于冬梅,尤文忠,张 悦,等.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 辽宁林业科技,2018(2):48-51.

[12]朱斗锡. 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探讨[J]. 浙江食用菌,2010,18(1):43-44.

[13]赵 琪,徐中志,杨祝良,等. 羊肚菌仿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初报[C]//中国药物学会.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7:360-363.

[14]赵 琪,徐中志,程远辉,等. 尖顶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690-1693.

[15]程远辉,赵 琪,杨祝良,等. 利用圆叶杨菌材栽培羊肚菌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70-172.

[16]王 震,王春弘,蔡英丽,等.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 中国食用菌,2016,35(4):87-91.

[17]刘 伟,张 亚,蔡英丽.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 食药用菌,2017,25(2):77-83.

[18]刘 伟,张 亚,何培新. 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9]何培新,刘 伟,蔡英丽,等. 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3/4):26-29.

[20]倪淑君,张海峰. 我国羊肚菌的产业发展[J]. 北方园艺,2019(2):165-167.

[21]潘 慧. 增强食用菌对硒生物富集作用的探讨[J]. 科技创业月刊,2004(9):118-119.

[22]凌宏通,宋 斌,林群英,等.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8,28(4):78-84.

[23]Taskin H,Buyukalaca S,Dogan H H,et al. A multig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ssessment of true morels (Morchella) in Turkey[J]. Fungal Genetics Biology,2010,47(8):672-682.

[24]Odonnell K,Ronney A P,Mills G L,et al. Phylogeny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rue morels (Morchella) reveals an early Cretaceous origin and high continental endemism and provincialism in the Holarctic[J]. Fungal Genetics Biology,2011,48(3):252-265.

[25]杜习慧,赵 琪,杨祝良. 羊肚菌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及栽培研究进展[J]. 菌物学报,2014,33(2):183-197.

[26]Du X H,Zhao Q,ODonnell K,et al. Multig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reveals true morels (Morchella) are especially species-rich in China[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2012,49(6):455-469.

[27]李 涛,刘文亮,张 广,等. 羊肚菌栽培外源营养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65-69.

[28]Alvarado C G,Mata G,Sangabriel C W. Understanding the life cycle of morels (Morchella spp. ) [J]. Revista Mexicana de Micología,2014,40(1):47-50.

[29]Stamets P. Growing gourmet and medicinal mushrooms[M]. Berkeley:Ten Speed Press,2011.

[30]Ower R.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el ascocarp:Morchella esculenta[J]. Mycologia,1982,74(1):142-144.

[31]Volk T J,Leonard T J. Cytology of the life-cycle of Morchella[J]. Mycological Research,1990,94(3):99-406.

[32]张广伦,肖正春,赵培忠. 新疆野生粗炳羊肚菌的化学成分分析[J]. 江苏食用菌,1992(5):21-22.

[33]兰 进,曹文芩,徐锦堂. 中国羊肚菌属真菌资源[J]. 资源科学,1999,21(2):56-61.

[34]王纯利,努尔古丽. 新疆羊肚菌研究开发进展及其前景[J]. 新疆农业科技,2004(4):39.

[35]朱永真,杜双田,车 进,等.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3):113-118.

[36]努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 新疆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37]李书兰. 羊肚菌人工栽培中无性孢子菌剂的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8]陆 娜,王伟科,闻 静. 野生羊肚菌培养研究初报[J]. 杭州农业与科技,2008(5):35-37.

[39]王秀云.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食用菌,1998(1):13-14.

[40]陈惠群,刘洪玉,杨 晋,等. 羊肚菌子实体生理特性研究(二)——菌丝发育成子实体的条件[J]. 食用菌,1997(2):6-7.

[41]王 波. 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2]朱斗锡.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2008(4):3-5.

[43]陈惠群,刘洪玉,杨 晋,等. 羊肚菌子实体生理特性研究(三)——气候对羊肚菌子实体发生的影响[J]. 食用菌,1997,(6):2-3.

[44]刘洪玉,陈惠群,杨 晋,等. 羊肚菌子实体生理特性研究(一)——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的生境条件[J]. 食用菌,1996(5):2-3.

[45]应建新. 中国药用真菌图鉴[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6]朱斗锡,何荣华.羊肚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优良品种选育[J]. 中国食用菌,2008(6):15-16,23.

[47]张金霞. 中国食用菌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8]杨 静.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及育种[J]. 新农民,2019(24):59-60.

[49]韩 鹏,陈青君,贺国强,等. 2种野生羊肚菌分离、鉴定与菌丝培养条件[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8,33(1):2-6.

[50]陈 影,唐 杰,彭卫红,等. 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6号[J]. 园艺学报,2017,44(12):2431-2432.

[51]王秀云. 羊肚菌的自交和杂交试验初探[J]. 食用菌,2000(1):9-10.

[52]Masaphy S. External ultrastructure of fruit body initiation in Morchella[J]. Mycological Research,2005,109(4):508-512.

[53]Masaphy S. Biotechnology of morel mushrooms:successful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oilless system[J]. Biotechnology Letters,2010,32(10):1523-1527.

[54]Pilz D,Mclain R,Alexander S,et al.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morels harvested from th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M]. American:Diane Publishing,2007.

[55]王 波,鲜 灵.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J].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5):1988-1991.

[56]刘 伟,蔡英丽,张 亚,等. 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解析[J]. 食药用菌,2018,26(3):142-147.

[57]Moriguchi M,Kotegawa S. Prepa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protoplasts from mycelia of Morchella esculenta[J].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1985,49(9):2791-2793.

[58]劉士旺,梁宗琦,刘爱英. 羊肚菌原生质体诱变筛选高生物量高氨基酸含量菌株[J]. 菌物系统,1999,18(2):168-171.

[59]刘 伟,兰阿峰,张倩倩,等. 羊肚菌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特异性RAPD-SCAR 标记开发[J]. 菌物学报,2018,37(12):1650-166.

[60]Hervey A,Bistis G,Leong I. Culture studies of single ascospore isolates of Morchella esculenta[J]. Mycologia,1978,70(6):1269-1274.

[61]He P X,Cai Y L,Liu S M,et al. Morp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senescence in Morchella elata[J]. Micron,2015,78:79-84.

[62]Georgiou C D,Patosoukis N,Parapostolou L,et al. Sclerotial metamorphosis in filamentous fungi is induced by oxidative stress[J].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Biology,2006,46(6):691-712.

[63]何培新,刘 伟,蔡英丽,等. 氧化应激对粗柄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发生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3):3085-3089.

[64]高新楼,李 宾,田 芳,等. 郑州地区羊肚菌林下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9(12):307-308.

[65]吴韵菊. 羊肚菌固体培养基的筛选[J]. 北方园艺,2009(6):216-218.

[66]羊 晨,魏宝阳. 羊肚菌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2018(7):122-126.

[67]戴玉淑,徐方杰,赵艳春.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3):40-41.

[68]万 涛,吴道军. 羊肚菌人工培养料优化及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 绿色科技,2018(3):80-81.

[69]朱玉昌,周大寨,唐巧玉,等. 富硒野生食用菌液体培养条件初步优化[J]. 中国酿造,2009,28(4):61-64.

[70]豆 艳,杨 冲,孙丽娇,等. 羊肚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J]. 青海草业,2017,26(4):38-42.

[71]李晓明,赵嘉平,唐周斌. 羊肚菌液体发酵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16-118.

[72]季向阳,罗孝坤. 羊肚菌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J]. 中国食用菌,2016,35(2):21-23,27.

[73]张旺璧,薛 莉. 羊肚菌(Ydj0705)液体发酵工艺方法的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3(6):660-664.

[74]任爱梅,李建宏,谢 放,等. 不同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270-272.

[75]张 松. 羊肚菌液体菌种培养配方的研究[J]. 食用菌,1996(3):15.

[76]王 莹. 羊肚菌深层发酵及生长动力学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6.

[77]Ower R D,Gary L M,James A. Malachowski:Cultivation of Morchella:4,594,809[P]. 1986-06-17.

[78]Ower R D,Gary L M,James A. Malachowski:Cultivation of Morchella:4,757,640[P]. 1988-07-19.

[79]Ower R D,Gary L M,James A. Malachowski:Cultivation of Morchella:4,866,878[P]. 1989-09-19.

[80]譚方河.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J]. 食药用菌,2016,24(3):140-144.

[81]陈万鹏. 羊肚菌的仿生栽培方法:CN 101161051A [P]. 2008-04-16.

[82]陈 文,吴光顺. 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CN 103202177A[P]. 2013-07-17.

[83]赵 琪,杨祝良. 梯棱羊肚菌的栽培方法:CN 103168622A[P]. 2013-06-26.

[84]石代勇. 一种羊肚菌培养料配方及营养包配方的制备方法:CN 103819281A[P]. 2014-05-28.

[85]罗兴富. 一种羊肚菌专用营养包的配制方法:CN 104098373A[P]. 2014-10-15.

[86]秦小波,张国珍,时小东,等. 羊肚菌营养配方、营养袋及其制备方法与羊肚菌培养方法:CN 105191667A[P]. 2015-12-30.

[87]姜 邻,罗孝贵,甘炳成,等. 一种促进羊肚菌菌核形成的转化袋及羊肚菌栽培方法:CN 105075668A[P]. 2015-11-25.

[88]罗金洲,郭 建,杨 燕,等. 一种尖顶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方法:CN 104885786A[P]. 2015-09-09.

[89]兰顺明. 一种羊肚菌工厂化后补营养料栽培方法:CN 105009935A[P]. 2015-11-04.

[90]罗倩茹. 一种羊肚菌营养包的配制及栽培方法:CN 105237189A[P]. 2016-01-13.

[91]Volk T J,Leonard T J. Phys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of sclerotium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in isolates of Morchella crassipes[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9,55(12):3095-3100.

[92]Amir R,Levanon D,Hadar Y,et al. Formation of sclerotia by Morchella esculenta: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composition and turgor potential in the mycelium[J]. Mycological Research,1992,96(11):943-948.

[93]Amir R,Levanon D,Hadar Y,et al.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 of Morchella esculenta during sclerotial formation[J]. Mycological Research,1993,97(6):683-689.

[94]赵永昌,柴红梅,张小雷. 我国羊肚菌产业化的困境和前景[J]. 食药用菌,2016,24(3):133-139,154.

[95]朱斗锡,何荣华. 羊肚菌室内栽培方法:200610076953[P]. 2006-04-12.

[96]李天星. 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82-83.

[97]彭鸿强. 成都地区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2015,9(25):13-14,17.

[98]耿新翠,郝 界,弋 淮,等. 西南地区羊肚菌无基料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17,39(1):46-47.

[99]廖明亮. 羊肚菌稻田栽培技术[J]. 江西农业,2019(24):22.

[100]何琳华,徐 蕊,嵇伟彬,等. 苏南地区稻茬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J]. 食用菌,2019,41(1):54-55,58.

[101]黄忠乾,唐利民,邓 玲,等. 林下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18(1):24-25.

[102]孔宁忠,尹继庭,苏嗣杰,等. 大理州核桃林下栽培羊肚菌技术[J]. 食用菌,2019,41(3):59-61.

[103]熊维全,曾先富,李昕竺. 花木林地套种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J]. 中国食用菌,2017,36(5):85~86.

[104]叶平阳. 葡萄大棚种植羊肚菌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18(3):37-39.

[105]尚继辉. 羊肚菌与黄瓜高效循环轮作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7):10-12.

[106]尹衛东,张江萍,付丽娇,等. 北方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 山西林业科技,2017,46(2):49-50.

[107]张季军,张 敏,肖千明,等. 辽宁地区羊肚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2015(3):92.

[108]索伟伟. 林下种植羊肚菌栽培技术[J]. 现代园艺,2015(9):35.

[109]张新燕,刘海顺,刘海光.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探索与实践[J]. 热带农业工程,2019,43(5):41-42.

[110]刘羊权. 反季节羊肚菌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5-6.

[111]马庆芳,张丕奇,张景东,等. 寒冷地区暖棚内草菇和羊肚菌轮作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19,41(6):46-48.

[112]高 原. 小麦套种羊肚菌种植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2011(11):28.

[113]王永元,李岩龙,杨 帆,等. 羊肚菌人工栽培出菇期虫害调查[J]. 食药用菌,2019,27(4):278-282.

[114]刘 伟,蔡英丽,何培新,等. 羊肚菌栽培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 食用菌学报,2019,26(2):128-134.

[115]丁健峰,孙永海,付天宇,等. 响应曲面法优化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条件[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43(增刊):557-563.

[116]黄春燕,张柏松,万鲁长,等. 食用菌富硒培养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81-87.

[117]南占东,于斌武,赵 静,等. 恩施富硒羊肚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J]. 中国果菜,2019,39(4):27-30.

[118]丁健峰. 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工艺及产物功能性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4.

[119]张跃非. 探析羊肚菌菌丝体富硒培养条件优化及其菌丝体硒多糖抗氧化活性[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7):134,203.

[120]黄玲玲,苏彩霞,张宗申,等. 硒、锌元素对羊肚菌多糖抗氧化性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22-125.

[121]冮 洁,麦海美,解 彬,等. 羊肚菌菌丝体富硒条件优化及其硒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2(9):120-125.

[122]李 娟. 泰山羊肚菌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富铁、锌、硒研究初探[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123]孟 超,史洪舰,赵 静,等. 富硒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13,12(2):83-84.袁艳文,刘 昭,赵立欣,等. 生物质沼气工程发展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6):28-33.

猜你喜欢
富硒控制技术
基于BTN8962TA的PVG32比例阀控制技术
富硒液肥对苹果果实含硒量与品质的影响
平整机压下控制技术
富硒“优质稻一红薯"栽培技术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改进重复控制技术在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应用
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