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 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它不同于约束力较强的学校规章制度,也不同于刻板的传统说教,它是生动有趣的,是丰富多元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是儿童活泼的生长姿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既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激活儿童生长的内驱力,丰盈儿童的个性化成长。德育活动若遵循导向性、全体性、多元性、无痕性原则,教育即会悄然发生。
[关键词] 德育活动;教育悄然发生;育人原则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意义深远。学校工作应贯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将育人功能发挥极致。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灵魂与导向,为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如何让教育的力量与影响在儿童世界里悄然发生?如何让教育的意义行之有效地浸润儿童的成长?德育活动,是最好的载体。当然,德育活动的开展并非信手拈来,无序、无益、无意义的活动反而会阻碍儿童的正态生长。开展德育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理,需要尊重不同年段儿童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以为,德育活动若遵循导向性、全体性、多元性、无痕性原则,教育即会悄然发生。
一、导向性原则:向上向善,塑造品格
德育是人生的基本需要,学生时代的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以后的道德素养。从宏观角度而言,德育是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而学校德育是基石,是窗口,是儿童通向未来世界的桥梁。因此,学校德育活动的正确价值导向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向性原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开展德育活动的指南针,使德育活动在儿童心里播下美好的种子,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日渐萌芽、生长。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伊始,通过“入学仪式”的有效开展,启智树人,以“爱”为基础构建多元化德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之下,入学仪式内容丰富。通过《致新同学的一封信》指引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亲情,感受生活之美,感受新的校园之美;通过中高年级《我是校园小标兵》的情景剧表演,引导新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的真诚寄语,引领新生树立远大理想,播撒成长的种子。这样的仪式不是内容的堆砌,而是实实在在地引领儿童向上向善,从而塑造美好品质。再比如,开展“与善为友,温暖你我”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挖掘身边的“善”,感受“善”的美好与力量;开展“向身边的抗疫英雄致敬”主题班会课,让儿童懂得幸福的不易,懂得大爱的无私,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全体性原则:全员参与,尊重差异
全体性原则是指德育活动应保障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参与的机会,并在适切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它是对儿童的尊重,也是对儿童的唤醒与引领。可以说,全体性原则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依托。在这一原则指引之下,全员德育活动尤为重要。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活动,如共建班级读书吧、共守植物角等;以学科为单位的彰显学科特色的集体活动,如英语节、诵读比赛、书写展示会等;以学校文化为背景的校园集体活动,如校园运动会、艺术节等,集体德育活动为儿童的全员参与提供无限可能。
同时,个性化的活动为儿童的深度参与提供保障。比如,在“大手拉小手,社区志愿行”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岗位,激励并保障全员参与,如活动主持、活动策划、物品采购、现场答疑、拍照摄像、接受采访、后勤保障等。一次活动,众多岗位历练,给予儿童充分選择的空间,保障儿童充分参与的可能。在活动中,儿童能够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选择“现场答疑”,在与社区居民沟通的过程中,提升交流自信,提高言语素养;做事稳重但是羞涩内向的孩子可以选择“后勤保障”,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事无巨细的后勤支撑;主意较多的孩子可以选择活动策划,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并且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执行。
三、多元性原则:丰富认知,滋养心性
德育活动可大可小,一切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活动都是有益且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它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它可以小到个体交流,可以大到全校甚至更广维度的人员参与;它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可以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憧憬。因此,多元性是德育活动有别于教学的另一显著特点。
德育活动的多元性,可以丰富儿童的感受与认知。德育活动随处可发生,如“八礼四仪”中的“餐饮之礼”可以发生在食堂;“行走之礼”可以发生在教室、走廊。合作的能力养成,可以浸润于劳动教育之中;对挫折的认知以及抗挫折能力的养成,可以发生在团建活动中。德育活动形式多元,教育教学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彰显这一特点。比如,这学期末,很多学生都收到了“特殊的奖状”,这份奖状来自同学的点赞:一句不经意间的“加油”成为他人记挂在心头的善良,一次不起眼的“借同桌橡皮”成为同桌最感动的瞬间……这样的德育活动使得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并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滋养自己的童年,为未来的成长打好亮丽的人生底色。
四、无痕性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儿童明明受到了教育,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教育。无痕教育是德育活动的显著特征。以活动为媒,滋润童心,涵养童年,是德育活动的魅力与意义所在。当代儿童接受的媒体渠道较为丰富,信息来源较为丰富,社会的多元性也让当下的儿童变得更有个性。有的儿童听教则厌,甚至与父母、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以此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现状不禁需要我们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走进儿童世界,使儿童真正得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言传身教”是我们了然于心的教育方式,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更能够抵达儿童世界,那就是境教。这里的境教,既是客观的物理环境,也是因活动需求所创设的情境。比如,我们要想在儿童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通过说教与告知的方式,其影响力也许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但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则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在物理空间上,带领儿童一起,将教室布置成温馨美好的童话世界,我们可以和儿童一起穿着童话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服装,此时,儿童被环境所影响,并逐层带入,美好的氛围带来的美好感受则会油然而生。当然,仅仅靠空间环境的布置是远远不够的,活动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是德育真正得以落地的有效抓手。我们可以引领儿童徜徉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感受;我们可以和儿童一起将童话剧搬至教室,搬到我们身边,引导儿童在情景剧中体会;我们可以在和儿童的对话交流中感知童话对现实的意义,“真善美”就不是被简单告知,而是真正地烙印在儿童内心,这就是无痕却真实发生的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意义深远,作为德育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德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玩乐,那只是德育活动的趣味性体现,德育活动的育人意义还体现在内涵性上。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如何真正地发挥德育功能,需要我们在活动中遵循导向性、全体性、多元性与无痕性的原则,需要我们在活动中正确认知德育活动的意义,以德育活动为载体,让教育悄然发生,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