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德: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班级育德

2021-05-06 03:07陈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班主任

陈卉

[摘要]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精神关怀者,也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实施班级育德的过程中,应当践行“立体弘德”育人,实现价值导德,培养学生向善、向真、向美。深刻领悟“价值导德”的内涵,建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的班级主流价值观,将其落实于常态育德的实践中,以引导学生养成德性,并转化为自觉实践,成为班级之魂。

[关键词] 班主任;价值观;德性养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等举措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关注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性养成,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强和推进基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引导,对于守护人类真善美的关键德行具有永恒的价值。

一、领悟:价值导德的深刻内涵

(一)价值观的含义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简言之,价值观对人们思维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也逐渐丰富。本文所探讨的价值观,一方面是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班主任引领班级德育有效开展,养成学生必备品德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它可以成为班级的主流价值观,是全班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信仰指向,从而使班级学生群体品德的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二)德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谈到立德树人,我们得首先明確何为德?帮助学生立怎样的德?笔者从“德育”的概念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德”理解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促进个人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德”理解为青少年需要锤炼的良好道德、优良品德。

(三)价值导德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道德感化百姓,礼乐教导民众,使民知廉耻而归服为仁政的方式。所谓导德,其实是用美好的价值引导学生良好的品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能够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落实到自觉养德的行为中。

因此,本文所提到的“价值导德”主要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班级育德过程中,能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班情提炼整合所在班级的核心价值取向,即主流价值观,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良品德的过程。

二、探索:价值导德的行动路径

(一)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为各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班主任应当带领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日常管理等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核,引领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认同感和理解力。

(二)以人为本,建构班级主流价值观

当下正值一个价值多元、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建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的班级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德性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为先,育人为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核心应是价值观教育。班主任教育学生成才的前提是让学生成人,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循哪些“章”,依哪些“法”,其背后也是价值观统一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当重视起班级的文化建设,努力带领学生构建班级主流价值观。

随着中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信息渠道的拓展、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都呈现了年轻一代特有的文化倾向。班主任应当积极主动地走近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信任,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建构本班师生共同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即班级主流价值观。一旦班级主流价值观形成,全体师生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旨向,班级学生群体品德的力量就会得到充分彰显。

(三)常态育德,落实班级主流价值观

判断一个班级是否真正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就应当从观念上、规范上、形态上去审视,更重要的是关注能否将其融入全班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并影响每一个人品德养成的行为方式。

1.观念上:形成价值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想充分发挥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形成常态育德的育人机制,首先应从观念上提升学生的认识。主流价值观一经讨论确定,便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班级分享,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其对于班级主流价值观的理解。

笔者在新接手四年级时,曾带领班级学生一起讨论过班级“yuè”文化:快乐阅读,以书为友;跃动生命,健康成长;和谐友善,悦享生活。“yuè”文化内涵的主流价值观有热爱阅读、乐于分享、坚持运动、珍爱生命、团结友爱、阳光心态。有了这样的研讨和碰撞,学生对“yu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自然提升了。

2.规范上:坚持有“据”可依

班级主流价值观确立后,要想在班集体中形成持续深远的影响,需要借助一些载体的力量。班名、班训、班徽、班刊等都是班集体的形象体现,它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就拿班名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班级的代码,更是生活于班级中的师生精神文化的凝结。通过班名,全体师生不仅明确了班级共同的价值追求,更能表达师生以及班级个性化发展的诉求。此外,一个班级想要形成良好的班风,离不开一定规则的维持和调控。班级规范具有价值导向和规范约束的作用,依靠班规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对教育价值的倡导,可以使班规融进班风、传统、舆论和习惯的培育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内在价值观念的相对统一。

我们知道,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他律——他律、互律——他律、互律、自律相结合——自律、进入自由境界”四个阶段。班级需要根据主流价值确立相应的评价方式,以激励学生依照标准进行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及时自我检查和批评,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3.形态上:融入生活情景

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活情景。习近平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班级主流价值观的推广和实践也是如此,要充分把握生活情景的形象性、示范性、参与性,将班级主流价值观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价值引领、德行培养上的独特作用。

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陪伴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当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教育工作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价值观辨别能力、学会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努力将自己倡导和领悟的班级价值观落实于常态育德行为中。

(四)自觉养德,践行班级主流价值观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一种理论,理论的彻底性不仅在于说服群众,还在于指导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1.挖掘资源:支撑班级主流价值观有效落地

(1)学校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每个班级都会有独特的生活文化和氛围,即学生都会在一定的“环境”中被“陶冶”,区别在于当班主任意识到“陶冶”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时,就会把隐性的教育环境努力显性化,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积极影响。校园内、班级里营造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氛围,举办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为人处世的方式、教师的性格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班主任自身对班级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的优质资源。

(2)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一方面,父母掌握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用正确的思想、行动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努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家风,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班主任应当给予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融合。

(3)社会层面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參与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新的生长点。其实,社会层面班主任可挖掘的教育资源有很多。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就是师生共同的必修课,修好这门课,才能打赢这场仗,这是整个社会大背景带给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对引起人们热议的时事新闻展开讨论,还可以利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特色活动:丰富班级主流价值观实践样态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活动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班主任将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融入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进步和成长。

还以笔者接手四年级新班为例,针对我们共同讨论出的“yuè”文化:快乐阅读,以书为友;跃动生命,健康成长;和谐友善,悦享生活,我在班级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我和图书有个约定”活动,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并将每天阅读的时间、书目以及阅读心得存入“阅读银行”,每周开展一次阅读交流会,同学们晒出自己的“银行存款”,同时向大家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每月,除了学生们自由选择读物外,我们还将师生共读一本书,班主任在班级群里晒一晒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挑选一些问题带领学生思考、讨论。“我运动,我快乐”活动和学校的“月月赛”紧密联系,每月,根据学校的月月赛项目,每个同学制定专属的运动计划,并张贴在教室后墙。月末,我们在班级内部进行一场比赛,一方面是检验每个同学是否达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为学校的“月月赛”选拔精英。“我手‘话我身边事”活动,是让每个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班级里发生的令其印象深刻的事,可以文字记录,也可以绘画呈现。每学期,这本记录册就在孩子们身边漂流,我鼓励他们多关注身边积极的人和事,让正能量传递下去。

3.德性养成:达成班级主流价值观育德目标

其实,开展班级特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德性养成。学生能否在活动中加深对班级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特色评价方式进行激励。比如,“我和图书有个约定”活动中,每天坚持阅读并记录的学生可以为自己积累“阅读币”,在交流会上主动分享、推荐的书目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的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阅读币”奖励,学期末,“阅读币”可以兑换班级“图书超市”中心仪的书。设置这样一种另类评价方式,一方面是吸引学生投入活动中来,积极参与、主动分享;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他们在无形中将班级主流价值观转化为自觉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倡导班主任在深刻领悟“价值导德”内涵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建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的班级主流价值观,将其落实于常态育德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德性,并转化为自觉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主流价值观的种子,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协同育人,最终收获学生德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景源.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2]田歌.习近平关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李秀萍.不一样的班级管理:价值观教育的实用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7]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价值观班主任
我的价值观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