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文,陈慧敏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湛江 524003)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对于眩晕的治疗西医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易反复发作,但中药效果疗效较为显著,且复发率低[1-3]。因此对于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探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笔者运用自拟平肝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43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6 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4],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梦多,遇劳或郁则加重,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体震颤或扑倒,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史;(3)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2)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的86 例分组:试验组43 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如表1 所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治疗方法 两组都维持原基础病治疗,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者,维持原降压降糖药物治疗,使血压及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平肝汤口服及穴位贴敷:基本方为天麻15 g,钩藤20 g,桑寄生20 g,牡丹皮10 g,生石决明20g,菊花10 g,黄芩10 g,牛膝15 g,白芍10 g,生地20 g,麦冬25 g。每日l 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加用穴位贴敷疗法:将天麻30 g,钩藤30 g,生石决明30 g 研成细末与蜂蜜汁调成膏饼状,置于4 cm×4 cm 的透气敷贴内,贴于肝俞、太冲、涌泉穴,每穴1 片。敷药每天换1 次,1 个疗程为7 d,共治疗4 个疗程。对照组则口服倍他司汀片,每天3 次,每次1 片,1 个疗程为7 d,两组均治疗4 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疗效:完成4 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愈:症状彻底消失;显效:上述状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好转:上述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上述症状缓解缓慢或不见缓解。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中医症侯积分法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以治疗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便溏、恶阻、皮疹及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bP<0.01
表4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 例(%)
眩晕根据临床特点共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淤血阻窍、肾精不足、气血亏虚5 个证型[6],其中肝阳上亢型最为常见[7]。肝阳上亢辨证要点归纳为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大便偏干,口干口苦,睡眠差,伴心烦、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8]。本研究自拟的平肝汤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眩为治疗原则。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息风的功效,用以为君;菊花、黄芩、牡丹皮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火不至偏亢,为臣药;川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桑寄生能补益肝肾,生地、麦冬育阴潜阳;白芍养血柔肝,俱为佐使药。此方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证,为平肝之剂,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失眠,证属肝阳上亢者。
对于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使药物经皮肤吸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现代药剂学称穴位贴敷法为经皮给药法[10]。它不但避免了口服用药的胃肠灭活及肝肾排泄,并将中药和经络完美结合[11]。穴位贴敷穴位选择方法与一般针灸穴位选择方式一样[12]。本研究选取的肝俞以疏肝潜阳;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起平肝潜阳之效;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可引上越之浮阳下归其宅。
本研究治疗组采用自拟的平肝汤即天麻钩藤饮中三味平肝息风之药配合穴位贴敷可达肝潜阳熄风、滋养肝肾之效。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个疗程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组治疗前,且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期间两组便溏、恶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见采用自拟的平肝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优于倍他司汀治疗,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