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调查及其提升策略

2021-05-06 10:31肖慧欣游小留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课思政

肖慧欣,游小留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到“获得感”一词,自此,有关“+获得感”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1]。与此同时,学生获得感也成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成效考核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近年来,有关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研究聚焦在理论探讨方面,对于定量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来评价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方面的研究则少之又少。鉴于此,探寻有效的评价指标及其结构,客观反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内涵

获得感是由“获得”和“感”组成的复合词,“获得”主要指客观上的得到和收获,“感”是主观上的感受和体验,是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刺激后产生的感觉。其中,“获得”是“感”的逻辑前提,没有具体的和实在意义的“获得”,就不可能产生直接的“获得感”,即造成人们的“无感”;“感”是“获得”之后的逻辑归宿,是一种正向和积极的主观感受[2]。因此,所谓“获得感”就是指个体在获得某些实际利益之后,在内心世界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3]。那么,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便是指在学习思政课后而产生的积极正向的满足感。

关于思政课获得感的具体内容,主要有3种学说:第一种是“二维说”。阎国华将思政课获得感分为直接性获得感(知识、理论的获得)和间接性获得感(信仰、观念的树立)[4];陶倩等人则将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分为客观获得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和主观获得感(心理感受度、价值认同度)[5]。第二种是“三维说”。姚迎春等人认为,思政课获得感是在知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获得的实际增益和主观受益[6];刘经纬等人认为思政课获得感体现在情感获得、思想获得和行为获得3个层次[7];李昊婷从心理视域出发,将思政课获得感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的获得感[8];蒲丽霞将思政课获得感分为理论、政治和情感3个层面[9]。第三种是“四维说”。朱国栋等人认为思政课获得感应包括思想的获得感、情感的获得感、道德和规则的获得感、成长的获得感4个方面[10];刘梅敬从“真知”的获得、“信任感”的获得、“自我意识”的自觉、“实践理性”的获得4个维度构建思政课的获得感[11];杨志平等人则从知识能力获得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感、审美获得感和人际交往获得感等4个维度构建思政课获得感[12]。

综上,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的洗礼和能力的提升,也在内心世界得到愉快、满足等正向的情绪体验,并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具体而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包括知识获得、能力获得、情感获得、价值观获得等4个方面。其中,知识获得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生动实践知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所必备的知识等。能力获得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获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或思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可以积极参与理论思考,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针对遇到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可以自行收集、筛选、辨别信息的能力等。情感获得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系统性的思政课后,在情感上产生的满足、愉悦、充实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产生强烈而持久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价值观获得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6月从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2016级(三年级)、2017级(二年级)、2018级(一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3个年级均正在修读思政课程。课题组利用学生班会期间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564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的比例为94%。其中,男生182人(32.3%),女生382人(67.7%);来自农村的学生321人(56.9%),来自城镇的学生243人(43.1%);中共党员87人(15.4%),共青团员477人(84.6%);一年级学生151人(26.8%),二年级学生249人(44.1%),三年级学生164人(29.1%)。

2.2 研究工具

采用《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该问卷共有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政治面貌等信息。第二部分采用赵辉等人编制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4个维度,共18个条目[13]。量表采用Likert1~5级评分,所有条目的得分之和,即为总量表的得分,分数越高,代表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越高。第三部分为《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课外对时政信息的关注度、课堂专注度、课堂出勤情况等项目,采用Likert1~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代表1~5分。第四部分是课题组基于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相关内涵而自编的《思政课学习获得感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知识获得、情感获得、能力获得、价值观获得等4个维度,共1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1~5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每道题均采用正向计分方式,所有条目的得分之和除以条目总数即为量表的总均分,分数越高,代表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越强烈。该量表的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58,其中,知识获得、情感获得、能力获得、价值观获得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41、0.935、0.936、0.932,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简单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的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学习获得感为(3.94±0.76)分,其中,知识获得为(3.92±0.77)分,情感获得为(4.01±0.84)分,能力获得为(3.93±0.82)分,价值观获得为(3.89±0.90)分。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比较结果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的得分比较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获得感均要高于女生;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得分比较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政治面貌的医学生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和情感获得得分比较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及价值观获得的得分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及各维度得分比较方面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无论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得分方面,还是在各维度得分上,三年级学生均要高于一、二年级,而二年级学生均低于一、三年级。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得分情况

3.3 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将总体获得感作为因变量,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课外对时政信息的关注度、课堂专注度、课堂出勤情况等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进入方式为逐步进入,选入变量与剔除变量的标准采用系统默认的检验水准,进入水准α=0.05,β=0.10。当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后,结果显示,医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度、课外关注时政信息程度、课堂专注度、课堂出勤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其思政课学习获得感有所影响(见表2)。

表2 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研究发现,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总体评价呈中等偏上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要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跟男女生的兴趣点不同有关,男生对政治方面的资讯更感兴趣,而女生对生活方面的资讯更感兴趣[14]。男生对政治方面的资讯了解和学习得越多,其学习获得感也就相对越高。另一种原因也可能跟男女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不同有关,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多地基于自身兴趣和求知欲而学习思政课知识,这是一种由内部因素驱动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5]。中共党员在思政课总体获得感和情感获得维度得分要高于共青团员,这与李艳春[16]的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发现,中共党员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与动机更加端正,对授课内容的评价也较共青团员和群众要高。其原因可能跟中共党员本身的身份有关,要成为一名党员,首先需要经过长期的组织考察和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并且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中共党员要在政治立场、政治理论学习等各方面起到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当其对思政课的学习投入越多,获得感也就越高。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思政课理论学习,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科生在一、二年级阶段要修完四门思政课,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在一至三年级全过程开设,因此,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修完各门思政课,对思政课全貌了解更充分,收获也相对较多。而二年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均低于一、三年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新生刚接触大学思政课,对思政课有较强的新鲜感,能够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故其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比较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渐渐地趋于理性, 能够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对思政课的要求也更高,一旦教学内容等无法满足需求时,其学习热情和获得感自然就要降低,顾晓静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7]。

此外,研究还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度、课外关注度、课程专注度、课堂出勤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最主要因素,且学习兴趣程度、课外关注时政信息程度、课堂专注度、课堂出勤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均与思政课学习获得感呈正相关。换言之,学生对思政课越感兴趣,课堂内外的学习投入和参与越积极,教师的教学质量越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越强。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可以直接预测学习收获,这与刘青荣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另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教”也是催生学生学习收获的直接因素,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激活学生学习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其较好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并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态度的生成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学”主要指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投入和参与的程度等。教师和学生能否高效利用思政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对学习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

5 对策

综上所述,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特征的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呈现不同特征,同时,教与学是影响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对此,高等医学院校要抓住这些特征,不断提升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

5.1 有的放矢,提升医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首先,要“因性施教”,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兴趣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如果忽视这一特性,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差异问题,高校要积极将性别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辨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和挑战,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去认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从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融合,最终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其次,要发挥优势群体的引领作用,以榜样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感染其他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形成“一带多”“点到面”的学习互动模式和格局。比如,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社”等,吸引学生加入这些社团组织中,学生党员作为主要负责人或主持人,引领参与学习社的广大共青团员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在活动中增进交流和感情,并在共同学习中为党组织发现和培育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再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差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一年级新生,教师要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运用小组讨论、情景剧展示等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留住对思政课的新鲜感、愉悦感和满足感;对于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中要增加更多理性元素,针对其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理论,有针对性地给予解惑,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比如,采用专题式或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抛出来,如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教师再结合思政课相关理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评析,从而提升理论阐释的精准度,使思政课变得更“走心”。

5.2 攻坚克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教育部的调研发现,高校思政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未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思政课的“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时尚,无法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要[19]。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案,这些为高等医学院校办好思政课,提升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提供了重要遵循。

首先,要更新“配方”,依据医学生的成长需求施加教学内容供给。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要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医务人员思想的影响,剖析医疗行业中出现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树立符合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要充分利用重大的社会事件、卫生政策变革等教育资源,对医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医学生将自身发展与未来新医学、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思政课教学供给能够引起医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时,才能引发其行为上的转变,更加认真学习思政课,进而催生更强烈的学习获得感。

其次,要调整“工艺”,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积极转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通过采用PBL、C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引导其开动脑筋,学会思考和找寻问题的答案,并在参与中提高学习获得感。同时,还要积极打造有效的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比如,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调研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参观考察等,增进医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加深其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教学的互动性,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答疑,老师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精准育人”。

最后,要改良“包装”,增进思政课的温度和亲和力。“包装”主要指思政课堂教学话语的使用,也就是借助语言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学生,如果这种语言是抽象、晦涩、生硬的,就难以被学生接受,使其产生抵触感,进而影响学习的获得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当代医学生的话语体系,吸纳一些流行元素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比如,用医学生中流行的“顺口溜”“专业术语”等来回应医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引导医学生树立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当教师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时,就容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建立对接,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认同感和行为追随感也会随之增强。

猜你喜欢
医学生思政课思政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