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琴
了解桐柏皮影的造型审美特征,首先需从中国皮影的历史渊源来做纵横比较,才能发现它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审美特质以及与姊妹艺术的共性特征。
世界公认中国影戏艺术始于西汉,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发端,当时影戏是为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北宋时期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中国影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形成之后,北宋都城汴京成为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这里就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不同的地区,由于地方特点不一,皮影的皮料选择、造型也不一样。明代以前早期皮影中的造型趋于统一,至清代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发现,皮影艺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其还是有许多共性特征。
皮影艺术共性特征
南宋耐德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皮影造型是民间艺人手工用刀雕绘的皮制品,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它是剪纸的姊妹艺术,其基本形式与剪纸相类似,不同的是它是用牛皮、羊皮、驴皮或纸张等采用阴阳及色彩的虚实对比造型,以雕镂、刻画、着色、涂油等方法制成的平面图像。大体说来,皮影是由牛皮、驴皮、羊皮等经过制皮、画稿、雕镂、上色、连缀等五个步骤完成的,有些地方也有用纸制的皮影。北方由于驴、骡、马等比较多,因而常常采用驴皮制影,南方则多用牛皮。
皮影由于其地域特色而展示了它风格的丰富性,然而,另一方面,从皮影本身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皮影在造型上有以下特征:
1.具有很强的程式性,这就使得皮影造型具有重复性。观察大量的皮影,我们能看到很多皮影在形象、尺寸、色彩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
2.皮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头像差不多都是侧面的,二分之一侧面或者四分之三侧面,很少有完全正面的形象,侧面脸较之正面脸更适合表现剧情。
3.皮影的色彩一般是红、绿、黑三色为主,加上皮影皮质本身的黄色和镂空处的白色,一共是五色。分析研究我国早期皮影造型的演变分化,可以了解民间美术造型体系的传承性及其与民间绘画、戏剧艺术、民俗观念的互渗互融关系。
桐柏皮影历史渊源及造型特征
河南皮影属于中南部,主要分布在豫南和豫西等地区。据《桐柏县志》记载,桐柏皮影盛于民国初,是河南豫南一支,流行于桐柏山南北两麓,即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泌阳县及湖北随县一带,在我省皮影艺术阵容中,又是一个独立的流派。桐柏皮影始于北宋,是河南尚存的古老民间传统艺术种类之一。北宋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不少信阳艺人因仰慕岳飞的忠勇大义来到桐柏。桐柏皮影经过近千年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夸张,体现了当地山民淳朴、豪爽的性格。
1.造型上人物和亭台楼阁极具豫南风格,题材多取自古典文学名著故事情节,影人行当脸子规范,形象洗练逼真,表现个性有力,惟妙惟肖。制作精良,古朴典丽,栩栩如生。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桐柏影人的手部处理也是十分惟妙,富有内涵。戏曲中各种人物演出时的手势或动作程式,被桐柏皮影艺人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文手”与戏曲中的“兰花指”相似,“武手”则紧握拳头以示英武。如果有文武双全的角色,则一只手装“文手”,另一只手则装“武手”,各有分工,很有象征意味。
2.用料讲究,桐柏皮影是以黄牛皮作为原料,色彩明快亮丽,镂刻精细准确,刀工精细,比例合理,工艺独特。桐柏影人的雕刻,雕工细致,刀法劲健。制作时,把牛皮剪成小块,先用铅笔在上面勾出线条,然后用铁笔进行雕刻,皮影的雕刻线条有虚线、实线、虚实线、暗线等技法之分,皮影刻好后还要上色,主要用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然后是装订,把各个部件加以连接与固定,最后再加上竹质的操作杆。一般影人的头面称头楂,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使用通天鼻梁,除眉、眼、口外,全部镂空。人物头楂不同颜色,标志着不同性格。红色表现其英武正直忠义千秋的英雄性格,绿色则表示勇猛、善战,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
3.皮影人一般高为一尺三寸(外地为一尺八寸),符合人体立七、坐五、盘三的比例要求。忠正人物为五分面(即正偏影),奸邪者为七分面。全部为侧身形象,它的体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样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一个皮影担箱至少有74种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4.桐柏的皮影人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线条古拙粗犷,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气息,其中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另外,男女文武,有“头盔”“鸭围巾”“状元纱”“勒子”“小生巾”“大甲”“蟒”等。一个皮影人子有头幅片、头像片、上身片、下身片、上肢片,必要时可重新组合搭配使用。由于做工精细,色泽鲜明,桐柏的皮影人子堪称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最古老的河南皮影最大的特点是头帽能脱离,可以在任一场合戴不同的帽子,这样既节省了制作成本,又方便演出。与灵宝皮影相比,桐柏皮影脸部造型白的部分是实的,而靈宝是镂空的。对于桐柏皮影来说,奸臣有多丑就尽可能地丑化它。
5.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继承了南阳汉画像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艺人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桐柏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尤其是上肢造型,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影人的镂孔很密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既丰富又统一。
在色彩处理上,艺人们更是身手不凡。他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用桐油调十二种原色色粉直接涂色,颜料不做二次混合,其效果是既艳丽又庄重。加上牛皮底色还有大量黑色块、镂空的纹理,使每个皮影人都有一个主调,绝不喧宾夺主。桐柏影人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间剪纸的特点。而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地用在不同官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如今,桐柏皮影戏的工艺制作技术有些已经失传,但可贵的是至今还基本上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面貌,为我们今天研究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屈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