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婧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减少与教学主线无关的“添加剂”,彰显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娱乐性、繁杂性和单一性,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数学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味;娱乐性;繁杂性;单一性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在课堂中不加分辨地滥用游戏娱乐、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等诸多新颖的教学辅助手段,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层次浮于表面的问题,埋没了课堂教学的主线内容,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彰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一、调整活动娱乐性,凸显知识本真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较难集中,教师设计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味地强调活动的娱乐性,又会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过于兴奋的状态,难以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的娱乐性和知识性之间的关系,巧妙地把数学课堂的概念定理、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等融入活动中,将数学活动维持在一定难度的层次上,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结合活动体验准确建构数学新知。在开展低学段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课题,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加强思维干预和课堂指导,以此来兼顾活动的娱乐性和知识性。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购物”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小小商店”的主题活动。该活动课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教师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活动过程的合理调整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为各小组“店主”提供标有明确价格的商品,要求“顾客”排队购买商品,每次购买的商品数量不能超过3个。教师通过对商品价格、购买数量有目的地调整,有效避免了学生活动时可能出现的讨价还价、随意购买商品等娱乐性较强的问题,巩固了学生对“元、角、分”的知识理解,锻炼了学生对商品价格加减运算的能力。
二、调整内容繁杂性,关注实操训练
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给予必要的思维引导和认知素材辅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制教具、简易学具等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大量的数学认知素材,又会掩盖数学课堂的核心知识,给学生带来无所适从的学习感受,同时也降低了数学课堂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要以整体性视角审视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紧抓数学知识主线,灵活应用1 ~ 2类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避免课堂认知素材泛滥,配合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活动,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例如,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正方体、长方体、圆和圆柱四种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展开。由于这些立体图形广泛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习惯于展示大量的图片素材和实物素材,组织学生分别归纳这些图形的特点,对物体进行分类。这种新知演绎方式会把教学内容变得烦琐,使学生顾此失彼,影响学生的知识建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在呈现新知时,给学生发放两组不同图形的积木模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推动等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些图形具备的基本特点。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一整理到表格中,梳理其中的主要内容,再呈现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由操作到分析再到应用的教学环节设计,弱化了无关因素对学生新知建构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数学新知。
三、调整形式单一性,对接思维发展
从小學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来看,在大部分课堂中都应用了合作学习模式。对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形式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惰性,出现部分学生懒于思考、等待其他小组成员总结答案的情况,与合作学习的预期教学效果背道而驰。教师要转变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利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等方式,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在一些需要应用合作学习形式的课堂设计中,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已有认知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除法”这节课的“分草莓”相关知识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取其中的数学信息,列出“55 ÷ 8 = ?”的算式,要求学生先估算该算式的商大概是几,记录自己估算的答案和精算的答案,再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交流自己估算、精算时的思维过程,结合估算答案,讨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中正确的估算方法。通过富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确保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思考,提升了合作学习的针对性,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师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潮流,注重数学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增添课堂教学趣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其中的“度”,关注数学学科的教学根本,立足每课时教学目标,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增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数学味”,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星. 让浓郁的“数学味”充满小学数学课堂[J]. 广西教育,2012(33).
[2]吴建梅. 注重探究学习 彰显课堂“数学味”[J].名师在线,2019(1).
[3]陈亚军.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数学味”的策略初探[J]. 新课程导学,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