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近年来,“娘炮”现象一度成为舆论热点,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对一些综艺节目中的男明星缺乏男性气质,如娘娘腔、矫揉造作等,提出了批评。实际上,“娘炮”现象已遭批评多年,但屡批屡兴,令人厌恶又难以清理。只讲“颜值”不讲“价值”,必须引起警惕。对此,应加以理性分析。
我们不妨把“娘炮”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正如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应有多层次多类别的审美取向。但同时,审美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性的活动,无疑是需要引导的。“娘炮”现象刷屏,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文化生产的绑架。为了追求流量,有些文化产品生产和播出机构,不惜夸大病态的审美,刻意启用“娘炮”艺人,并制造传播强势,对受众展开视觉轰炸和心理侵占,把“娘炮”强行植入文化生态。另一方面,则与文艺创作领域的浮躁心理有关,“金钱至上”的观念、“一夜成名”的幻想、“靠脸吃饭”的心态,使得一些文艺从业者甘愿被绑上资本的战车,不惜违背行业伦理甚至挑战公序良俗。此外,国外不良文娱风气的影响以及一些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跟风炒作,也为“娘炮”提供了滋长的土壤。无疑,“娘炮风”已经越出了个人趣味的范畴,反映了部分人病态的审美心理,是社会风气中的“毒霾”。
根治“娘炮”,关键是在审美活动中弘扬正大气象。真善美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美与善更不可截然分割。美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与具体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时代的主流审美应与时代精神相匹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取向,也应与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衔接,与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相适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時代所需要的主流审美,理应灌注中华文化精神、符合当代大国气度、关照人类前途命运,因而自信包容、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尤其是青少年肩负祖国的未来发展责任,又处于“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自觉接受健康的审美熏陶,养成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情趣、健全的人格,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时,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在弘扬主流审美、引导社会风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摆在文化强国建设重要位置,并强调要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认识人性之美、生活之美、理想之美,正是增强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要坚守立心铸魂的使命,坚持社会效益为首的原则。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以符合新时代精神气质的审美风尚驱散“娘炮”的阴霾,弘扬新风正气。
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