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江 江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永葆初心的前提条件,是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世界高高飘扬的必然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论调和以西方制度模式为范例的单线发展历史观的有力回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更多比较优势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B27;D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4-0023-06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正确掌握时代前进的方向,就必须具备成熟的理论思维,确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严密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①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下,深入理解、把握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对于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根本上就在于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纲领,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俄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政党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②无论是以“一国首先胜利”论对“多国共同胜利”论的丰富,还是通过“新经济政策”开拓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新中国,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历史看,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自身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保持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总体表现。针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命题。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原创性的内容。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解放学说的继承和丰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和丰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科学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继承和丰富。②这些都表明,党在新时代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文明形态赋予的新内容。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验表明,在超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加强顶层设计,在实践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设理论和改革理论。更要看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高远,擘画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改革形势和发展问题更为严峻,突破旧有藩篱的创新和治理任务更为迫切,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对政府与市场、政党与国家、民主与法治等重大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永葆初心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推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在践行社会主义理想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本身就决定了要对它进行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写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⑤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或困守经典作家的“金科玉律”致使理论僵化,或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致使理论迷茫,从而招致执政地位丧失的教训屡见不鲜。发展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必须站在坚持的立场上。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共产党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用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党的理论纲领。这种对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根本背离,其结局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自我背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彻底崩溃。“如果因为有问题,就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把改革变成‘改向,犯了这样的原则性方向性错误,改革就不可避免要失败。这是我们应从苏联剧变中吸取的最为深刻的教训。”①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定力和活力,在不僵化、不倒退的同时不偏离正确航向的坚实保证。
理论不断深化和日益成熟的标志就在于其具有系统性的逻辑形式和思想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历史维度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连续性关系,更在结构层面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新论断、新方略、新理念所一以贯之的整体性特征。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依据。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③这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就在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作为主线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毛澤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同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开创的。历史阶段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科学理解这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内在联系,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⑤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上,我们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接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的基础。对理论整体性问题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秉持正确态度的前提。只有把握这一问题,才能避免将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容附加到理论的体系化发展上,也能避免将本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容从理论体系割裂出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得到体系化整合,以强大的理论内在生命力指导新时代的实践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新论述和新思想,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制度原则和实践原则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发展的骨架和灵魂。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充分印证和运用,它囊括的“八个明确”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内容深刻、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理论整体性、发展整体性和空间整体性的逻辑形式。①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体系化发展的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化离不开研究的体系化,后者在实际上决定了理论体系化的成色和结果。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体系化,就要在同当今时代问题的结合中,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而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②强调“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③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④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递进,鲜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背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作出有理论说服力的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是紧迫的、综合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无动于衷、按部就班,不能散兵游勇、支离破碎,甚至局部突破都是难以胜任的,必须有一个整体性的大发展、体系化的大突破。”⑤唯有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才能真正克服目前多借用、套用西方标准、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解读中国实践,同“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⑥划清界限,形成系统的、完备的、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成为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命题的提出,既谋划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前的艰巨使命。184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史、1921年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都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和实质。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推动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道上熠熠生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失效论”等错误论调的有力回击。“过时论”“失效论”作为否定和消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代表性观点,归结起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历史科学性和超越性的遮蔽,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依然保持真理性的否认。这些错误论调不仅试图割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联系,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就是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我们整个道路、理论、制度的逻辑关系就在这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源于这个理想信念。”②坚定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最基本的落脚点就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一种思想的‘新和‘真、‘老和‘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最新的时髦的学说不一定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而古老的真理也可能今天仍然是真理,甚至永远是真理。”③一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矢志不渝地坚持,捍卫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表明马克思主义经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在适用的客观范围内绝不会过时;另一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表明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推进。正是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当代中国才能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葆有社会主义的本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如何蓬勃发展、如何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启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成为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宣言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④事实证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化发展的过程,扎根民族土壤,在认识和解决本民族、本国家实际问题的同时,将具体的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民族话语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历史的现实运动中深刻把握世情,回应新时代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以直面问题、正视矛盾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过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掌握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将理论同人民群众相结合,转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在普遍与特殊、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融合创新的结晶,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拓发展激发无尽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要求的应然回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要求。对于现实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中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扭转“资强社弱”格局的中介环节,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化为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机遇。100多年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物质经济层面、社会体制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较量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是资本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时代。这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本质,也是100年来历史变局的轴心”。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对以西方制度模式为范例的单线发展历史观给予有力回击,而且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更多比较优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就此来说,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从双重意义上指引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ZD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吴海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梁齐勇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6页。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页。
②石镇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9期,第26—27页。
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④吴海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第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汪亭友:《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8期,第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
④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第7—8页。
⑤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①秦书生、孙梅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第8页。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③同上。
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及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
⑤谢伏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8页。
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32页。
③田心铭:《评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三论“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第128页。
④《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②辛向阳:《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0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