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杨杰 陈翔 王焱
患者 男性,74岁。因“间断心悸、气促3年,加重4 d”于2020年6月15日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20年余,长期药物治疗;长期吸烟、饮酒史。3年前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未规范诊治。入院查体:血压102/66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约85次/分,呼吸20次/分,半卧位,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约110次/分,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主要实验室检验结果示:高敏肌钙蛋白T 32.71 ng/L(参考值:0~100 ng/L),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9553 pg/ml(参考值:0~125 pg/ml),血红蛋白143 g/L,肾小球滤过率64.69 ml/min,谷丙转氨酶31.1 U/L,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室率约116次/分,QRS间期92 ms,左心室高电压,无束支传导阻滞(图1)。经胸超声心动图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伴中度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峰值压差(PGmax)49 mmHg,平均压差(PGmean)29 mmHg,收缩期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3.5 m/s,连续方程计算主动脉瓣口面积0.45 cm2;轻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24%。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未见明显异常,左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最重处约80%),左回旋支远段80%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30%狭窄(图2 A~C)。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AS及左心耳血栓。行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示: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射血分数26%,多巴酚丁胺20 μg/(kg · min)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1%,提示有一定心肌收缩储备。心脏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壁未见明显灌注低密度影。心肌延迟成像示左心室壁见心肌中层条形延迟强化影(心肌纤维化,图2 D)。
初步诊断:心脏瓣膜病、重度AS伴中度AR、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Ⅲ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CT血管造影评估提示:(1)三叶式主动脉瓣,瓣膜轻度钙化,主动脉瓣瓣环周长84 mm,左心室流出道周长90.4 mm,窦管交界平均直径30.2 mm,主动脉瓣面积0.52 cm2, 左冠状动脉高度14 mm,右冠状动脉高度15.3 mm(图2 E~H);(2)升主动脉瓣大弯侧可见局部主动脉附壁斑块及血栓,主动脉降部至双侧髂总动脉多发小溃疡灶形成伴附壁血栓,左侧髂总动脉近段管腔中度狭窄(图2 I),颈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图2 J)。经研究讨论,建议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随后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左心耳血栓情况,择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为减少血管入径并发症及避免触及升主动脉斑块,采用颈动脉入径行TAVR。患者于2020年6月28日行PCI,于左前降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两枚(图2 C)。术后抗栓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 达比加群150 mg、每日2次),拟1个月后行TAVR。
图 1 入院心电图
图 2 TAVR术前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A. LAD重度狭窄(80%,箭头示);B. RCA未见明显异常;C. LAD支架术后;D.心脏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局灶性、轻度);E~H. 主动脉根部CT评估:三叶式主动脉瓣,瓣膜轻度钙化主动脉瓣瓣环周长84.0 mm,左心室流出道周长90.4 mm,升主动脉瓣大弯侧可见局部主动脉附壁斑块及血栓;I. 腹主动脉、股动脉CT评估主动脉降部至双侧髂总动脉多发小溃疡灶形成伴附壁血栓,左侧髂总动脉近段管腔中度狭窄,右侧髂内动脉近段管腔次全闭塞;J. 颈动脉CT评估未见明显狭窄
1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耳血栓消失。拟经左侧颈动脉入径行TAVR。(1)入径准备:经右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穿刺右股动脉,放置7 F动脉鞘。经左侧乳头肌前缘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分离肌间沟,游离左颈总动脉,以Seldinger法穿刺置入7 F动脉鞘。经右股动脉鞘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根部。(2)导丝跨瓣:在AL1.0导管辅助下,将直头超滑导丝通过瓣口进入左心室,并推送AL1.0导管至左心室,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测得峰值跨瓣压差为20 mmHg。经AL1.0导管送入头端塑形的lunderquist超硬导丝至左心室。(3)术前主动脉根部造影:左前斜投射体位造影显示主动脉瓣钙化、活动度差、瓣口开放部位、双侧冠状动脉情况以及中度AR(图3 A)。(4)球囊预扩张:选择23 mm非顺应性Numed球囊进行预扩张,扩张同时猪尾导管主动脉瓣窦底造影提示球囊“腰征”不明显,几乎无反流,被推开的左冠状动脉瓣瓣叶距离左冠状动脉窦管交界处最近距离为2 mm左右,左冠状动脉显影不受影响(图3 B)。(5)瓣膜释放:根据术前CT测量结果和术中球囊测定情况,选择26 mm Venus-A瓣膜。将输送系统送至预定位置(图3 C),在180次/分右心室起搏下缓慢释放瓣膜。释放后造影示瓣膜置入深度为1 mm,左右冠状动脉均显影正常,无瓣周漏(图3 D~E)。术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示峰值跨瓣压差为5 mmHg。(6)入径处理:血管缝合,复查颈动脉造影未见血管出血、夹层等征象。心电监护示心电图较前无明显改变,保留临时起搏器。
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未发生房室/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卒中、肾功能不全加重等不良事件。术后第2天拔除临时起搏器。术后第3天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示人工主动脉瓣活动正常,峰值跨瓣压差7 mmHg,少量瓣周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34%。患者于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
患者出院后予以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但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脏结构改善缓慢。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功能改善不明显(左心室射血分数35%),Holter提示心室率控制不佳,平均心室率达123次/分,予以加强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并逐渐增至95 mg、每日1次。术后3个月复查Holter提示平均心室率69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至50%,症状进一步改善(表1)。
TAVR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已成为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中、高危或难以承受外科风险的症状严重的AS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1]。本病例系高难度、多合并症、复杂TAVR病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冠心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双侧髂外动脉重度狭窄,AS属于D2期的低流速低压差,合并的临床情况让患者的病情变得较为复杂,行TAVR前需要排除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及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导致的心动过速心肌病,同时也需要通过多巴酚丁胺试验及升主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并确认重度AS的存在,系统性评估病情及采取个体化最优治疗策略尤为重要。针对这些难点,本病例采取以下应对策略:患者老年男性,合并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前1个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CHA2DS2-VASc评分6分,HAS-BLED评分2分,有抗凝适应证,予以达比加群酯150 mg、每日2次抗凝。鉴于患者合并左心耳血栓,行TAVR可能会引起血栓脱落,遂建议充分抗凝溶栓后择期行TAVR。在充分抗凝1个月后,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左心耳及左心房内未见血栓,遂行TAVR。患者TAVR后动态随访发现左心室心功能改善不明显,且术后1个月随访时出现心功能不全加重,结合病史及Holter检查,考虑系快心室率加重所致。予以美托洛尔缓释片加量并逐渐增至95 mg、每日1次时,左心室心功能改善明显,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房颤动是AS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在TAVR患者中可达到40%[2],且是TAVR后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术后1年死亡率可达到37%[3-4]。因此,注重TAVR合并心房颤动的个体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中15%~80%合并冠心病,STS评分越高者发生率越高[5]。目前指南及临床实践建议对近段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0%的患者在TAVR前行PCI[6-7]。多项研究显示在TAVR前分期的PCI或与TAVR同期的PCI均是可行的且结果相似[5]。该患者老年男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前完善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重度狭窄,冠心病诊断明确。鉴于血运重建在心功能改善中的重要价值,而TAVR后即失去常规PCI入径,遂于术前行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术后心功能得到改善,亦为TAVR争取了“保驾”作用。
图 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影像 A. 术前主动脉根部造影;B. Numed 23 mm×40 mm非顺应性球囊预扩张; C. 输送系统跨瓣; D. 瓣膜释放造影; E.瓣膜释放后造影
表1 患者术前术后随访主要临床指标比较
患者合并严重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双侧髂外动脉及股动脉多处直径小于4.5 mm且合并较为严重的钙化,并且升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升主动脉大弯侧合并主动脉壁粥样斑块及血栓,股动脉入径可能增加斑块脱落风险。鉴于此,采取左颈动脉为主入径,避开升主动脉斑块,成功完成TAVR。颈动脉入径是股动脉入径外重要辅助入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且具有较好的短期预后(较低的卒中、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8-9]。本病例采取颈动脉切开入径,便于操作及处理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颈动脉造影未见血管出血、夹层等,术后恢复可,再次证实颈动脉入径的安全性。
总之,随着TAVR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于该技术,鉴于该类患者普遍高龄,合并症较多,术前详细的评估,给予个体化的方案是取得良好临床结局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