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馆 乡 愁

2021-05-03 10:53章宇华
闽都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厝福清安澜

章宇华

福州古厝,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历史上,福州有一类很特殊的民居古厝,它既不是道观、寺庙式的宗教场所,也不属于个人或家族的宅院,但其建筑规模气势恢宏,建筑装饰富丽堂皇。它就是福州古厝中的会馆。

会馆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建筑精华的体现。所以,当人们面对一座座会馆时,常常惊叹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其实,会馆的魅力,更在于其迎面扑来的浓浓乡情和难以化解的悠悠乡愁。

会馆,产生于明代的京城,是各地在京生活的官绅捐资兴建的大宅,为家乡来京应试的学子寄宿暂住之所,平时也作为官绅聚会、娱乐、暂住场所,人称“科举会馆”“官绅会馆”“试馆”,农、工、商等非士人不能入内,代表了社会上层同乡利益和权势。

古时,交通极不发达,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均靠牛马车、小船和肩挑背驮、步行等较古老的方式,费时几天甚至几个月方可到达目的地。会馆,这种便于旅居异乡人聚集、交流以及物资交流中转的公共场所,让众多商业人士情有独钟。常言道,有钱好办事,于是身在异乡且财力雄厚的商人便召集同乡同业共同出资,在京城及各中心城市兴建众多的商业处所——商业会馆。

闽都自古为八闽首府,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中心。早在汉朝,就已开通了海上贸易航线,境内江河纵横,直达东海。故很早就已成为我国南北物资交流的中转站。明清时期,闽都资本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贾云集,于是旅居闽都的各行业外乡人纷纷集资兴建会馆。受闽都宗教、习俗等文化影响,闽都会馆常与祠堂合二为一,与民间道教祠庙建筑相仿。会馆建筑包罗万象,建有大殿(祭堂)、戏台、客栈,并兼具仓储、牙行等功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会馆,就是一个微缩的江湖社会。

商业会馆一个主要的功能是五湖四海、各地方的土特产品经营的中转站。所以会馆内常年居住着大量商帮流动人员和服务于会馆的常住人员,以及外埠来的游学人员。他们都是外乡人,时间一长便会思乡怀亲。于是,逢年过节,各地商帮总是花大价钱从家乡请来戏班,在会馆内的戏台上上演各具地域特色的戏曲。如广东会馆上演潮剧、安徽会馆上演徽戏、江西会馆则上演弋阳戏等等。绕梁的乡音,让异乡客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气氛中聊解思乡之愁。

闽都商业会馆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商帮在闽都兴建有六七十座会馆。现今保存下来的,包括遗址重建、迁址重修的尚有20座左右。

鼓楼区:三坊七巷郎官巷内由建宁和泰宁两县商帮筹资兴建的“绥安会馆”;道山路华苑公寓口清代满族人修建的“八旗会馆”;乌塔东南侧由京果行商会捐资重修的“石塔会馆”等。仓山区:太平巷由广东商帮兴建的“广东会馆”;仓前路250号由浙江商人兴建的“安澜会馆”等。台江区历来为闽商贸重镇,故商帮会馆居多。区域范围内,有永春、德化两县人士在田垱社区硋埕里20号合资修建的“永德会馆”;江浙布帮在横街巷56号捐建的“三山会馆”;上杭商人在现在的白马南路262号筹建的“汀州会馆”;福清人在老药洲福清馆巷30号兴建的“福清会馆”等。

石塔会馆

有趣的是,旅居闽都的异乡人,在营建他们的精神家园——会馆时,常常刻意地将家乡宅厝的建筑造型、建筑装饰乃至一些标志性的地域建筑构件和福州古厝建筑相融合,应用到闽都会馆建设中,所以闽都会馆建筑形态多样、精彩纷呈,极具浓郁的地域建筑风格。

始建于清末,下杭路92号的“南郡会馆”为泉、漳、厦等闽南地区商帮兴建。南郡会馆原有一对青石雕龙柱,工艺精湛,据传出自闽南石雕之乡惠安名匠李周之手。民间传说,石柱龙雕刻得活灵活现,人们观之,如若神龙再现。此情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京城,于是皇家想征用南郡会馆的龙柱。怎么办?情急之下,一智者出了一妙计:向上谎报说龙柱中有一颗龙牙因施工不慎,缺损了一角。皇家得报后才作罢,南郡会馆内精美绝伦的龙柱才得以保留。后来南郡会馆被挪为他用,一对龙柱也于1966年移至于山法雨堂。

南郡会馆的青石雕龙柱

位于仓山区的“广东会馆”,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为广东人士兴建,为硬山式房屋建筑外观,山墙为人字形造型。这种山墙形式,在闽都古厝中罕见,但在广东宅厝建造中却广泛采用。而正殿屋顶博古脊的建筑处理手法,完全是岭南建筑风格的特征。此建筑群落,大有熏风南来之风范。1912年春,孙中山先生莅临闽都,4月20日就在广东会馆内发表演说,并为会馆题写“戮力同心”匾额。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的“安澜会馆”,建筑外观有福州古厝建筑风格的“马鞍墙”,但山墙两端并未见福州常见的极度夸张的翘角,而两层厢房的山墙是“马头墙”式,则完全是浙江古厝山墙的形式。据说建造安澜会馆的时候,财大气粗的浙江商帮会集了闽、浙两地的能工巧匠,各展所长。所以安澜会馆建筑群落是兼具闽浙两省地域特色的古厝,是两地域建筑精华的完美融合。

“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二十年(1913)两度重建,为永春、德化两县人士合资兴建。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代优秀建筑。

永德会馆建在现今上下杭街区的星安桥旁的硋埕里20号。硋埕?难道古代永春、德化人士曾在星安桥周边建窑烧瓷?非也,据当地老辈人讲,硋埕是旧时永春、德化人将其特产——瓷器贩运到星安桥边的空旷场地上摆摊售卖。长此以往,此地便成为专卖“硋”的“埕”,人们也就习惯称此处为“硋埕”。福州话“硋”为瓷器,至今仍称专卖瓷器的店铺为“硋店”,“埕”是福州话,空旷场地的意思。

广东会馆的博古脊

安澜会馆的砖雕

中西合璧的永德会馆

后来,永春、德化两县商帮,顺理成章地在他们发迹的地方——硋埕,合资兴建了“永德会馆”。从此,露天摆摊卖瓷器,便被商会取代了。清末,仓前山一带洋行林立,外商常直接到硋埕里采购永春、德化产的中国瓷器远销海外。

据说旧时永春、德化两地各行业某些人士,到了福州,可能没逛过繁华的城里老街区,但一定都知道硋埕,走进过永德会馆。

“福清会馆”,为20世纪初,由福清籍人士筹资兴建于台江老药洲河边。

闽都城乡罕见红砖厝。但古代,在闽都的一个郊县——福清县,却常见红砖古厝。

福清,闽都一个濒海郊县,旧时农地多旱,民生艰难,故福清人很早就开始远航下南洋讨生活。红砖厝是福清人下南洋期间,将东南亚一带欧洲殖民地建筑样式带回祖籍地,融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建成的充满异域风情的近代建筑。所以“福清会馆”在营建时,就采用了福清人家乡最时尚的古厝形式——红砖厝。有趣的是,福清会馆建成后,因其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即成为福州一座地标性建筑,其所在的街道,从此就被命名为“福清馆巷”。

会馆是联络乡谊、议事、沟通商业信息、聚会、娱乐、寄居、中转货物、公议行规、维护同乡同业利益、祭祀神灵及庆典等既广泛又优选的场所。旅居他乡,会馆能让大家常聚一起,互相帮忙,彼此慰藉。乡音、乡影、乡情,可解异乡客们飘零之感。会馆建筑刻意的乡土气息,是旅居异乡的人们对故土深深眷恋之情的表述,点点滴滴尽是乡愁。

福清会馆

猜你喜欢
古厝福清安澜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校本作业开发:提高物理高考复习效率的利器——以福清二中为例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梦中古厝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
残阳下的古厝群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