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形塑与旨归: 《爆裂鼓手》音乐叙事的三个维度

2021-05-01 23:44王明龙
电影评介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安德鲁导师音乐

王明龙

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和保罗·雷瑟主演的音乐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豆瓣评分高达8.6分。作为用音乐煽情的电影和用音乐讲述的励志故事,这部电影曾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剪辑、音响效果三项大奖,该剧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音乐节奏皆属上乘之作。对此,文章将从快速劲爆的叙事节奏、个性分明的人物塑造、潜移默化的主题呈现三个维度评价这部励志电影,探微音乐电影创作的成功秘诀,为后续此类电影创作提供艺术参照样本。

一、励志故事与快速劲爆的叙述节奏

在音乐电影中,音乐像一条纽带,能把许多分散、跳跃的镜头动态地连贯起来,使镜头成为一个整体,让故事情节叙述得更加顺畅。在音乐电影中,“真正超越现实的音乐,只能是作曲家借助现实音乐符号写作的文本,通过隐喻的手法,使‘能指背后的‘所指具有理性表述的意义。而为了达到现实音乐符号能够构建起‘确指,文本符号编码采用外延语法,让各种意象在相互关系的转变中显示意义。”[1]音乐电影是音响艺术,传播电影的故事情节与符号意义,塑造人物形象与身份特征,传递风俗文化与美学内蕴。《爆裂鼓手》音乐电影通过讲述一名少年在魔鬼导师督教下用顽强毅力挑战极限,最后成为优秀爵士乐鼓手的曲折故事,向人们展示音乐人的拼搏和日常训练的残酷。影片一开始,鼓手安德鲁·内曼正在学校幽暗的教室内练习架子鼓,魔鬼导师弗莱彻突然在阴影中出现,安德鲁·内曼因巧合被选中加入弗莱彻的演奏团,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节奏是创作者依据戏剧冲突和情感状态编排多种视听元素的组合方式,是可以被感知并作用于观众的艺术手法。《爆裂鼓手》的叙事节奏快速劲爆,既前卫时尚,又新鲜刺激。导师弗莱彻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严苛冷酷,毫无宽容和体谅,训练过程中更是近乎偏执和疯狂。鼓手安德鲁·内曼生活在单亲家庭,没什么音乐天赋,他在遇见导师弗莱彻前,只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三流乐手。可以说,导师弗莱彻打消了安德鲁·内曼的思想顾虑,让他坚定信心、鼓起勇气,并迫使他痴迷音乐。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打击乐声衬托着导师弗莱彻僵硬愤懑的脸色和雷厉风行的性格特征,他对乐队进行魔鬼般训练,追求百分百完美要求,又让人觉得他高深莫测。

电影与文学一样,也是内容与媒介工具的结合体。影片选择的乐器并非钢琴、小提琴、铜管或木管,而是架子鼓,原因在于架子鼓是打擊乐器,表现力很强,仅靠密集的鼓点就能体现出节奏感,这与影片叙事风格正好吻合。“其实音乐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穿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2]影响电影叙事节奏的元素通常包括故事内容、媒介元素和描述方式等,在音乐电影中,叙事节奏会直接影响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变化和对观众的情绪控制。架子鼓是整个乐队掌握节奏的乐器,在敲击时既不能赶也不能拖。当安德鲁·内曼没有击准节奏时,导师弗莱彻对他的态度非常恶劣,大声呵斥还扇耳光,安德鲁·内曼还是默默承受。由于平时经常受到导师弗莱彻的羞辱,安德鲁·内曼就愤懑地将其当作激将法,昼夜不停地练习击鼓。为专心练习击鼓,安德鲁·内曼只有狠心地对女朋友说分手,因为自己没有时间可以陪她。

电影叙事节奏与鼓点一样快速劲爆,情节曲折、细节丰富。“音乐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情节具有完整性、独立性和戏剧性;二是长度相对比较短;三是将音乐作为材料,贯穿整个电影情节。”[3]安德鲁·内曼由于着急参加比赛,开车时速度太快导致发生车祸,但他依旧带着脸上和手上的血前往比赛现场。尽管击鼓时连鼓槌都拿不住,多次掉在地上,但他还是顽强地继续参与演奏。他在双手快爆裂、精神接近崩溃的高负荷状态下,依然希望能夺回核心乐手身份,但比赛结果却是遭遇车祸后选择强行击鼓的安德鲁·内曼毁了比赛,导师弗莱彻不得不向观众席的专家道歉。

电影《爆裂鼓手》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是由于节奏快速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视声音是一种听觉体验,用以构建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叙事体系。这部电影的快节奏叙事,主要体现在大量短镜头的快速切换,再配上劲爆的鼓点。声音可以直接讲故事,也可以间接渲染故事的叙事。在这部电影中,除对白、独白和旁白等听觉叙事形态是快节奏的之外,作为视觉传播符号的画面切换也是快节奏的。许多镜头运动,无论是推拉还是摇移,并不平稳而是快速的,在拍摄演出现场时甚至出现了“甩”的手法。

电影的叙事节奏,能有效反映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作品主题的呈现。在故事片中,声音与画面的有效融合,能形成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的复合传播,给人以最佳的观影感受,音乐电影叙事具有与音乐密切结合的特征。在影片中,音乐能营造情景氛围、反映情节起伏、表明时代背景等。《爆裂鼓手》结局,安德鲁·内曼在一场比赛中以出色的表现成为乐团主鼓手,他终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心境,并赢得导师弗莱彻的高度表扬。由于声音在空间变化中具有不同的示意作用,因此其能协助画面表达出确切的空间感受,也可单独用来表现空间大小。在这部电影中,结尾声音所表达的空间感与画面所展示的空间感实现高度统一,给人以非常自然和真情实感的听觉美。

二、个性鲜明与形象丰满的人物塑造

电影《爆裂鼓手》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无论是弗莱彻还是安德鲁·内曼,个性都十分鲜明。导师和学生仿佛都有点变态,这方面二人可谓出奇地相似。他们同样为了追求极致愿意抛弃一切,为实现成功能不择手段。弗莱彻正是看到安德鲁·内曼身上拥有与自己差不多的特质,才把他选定为培养目标。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未落入脸谱化的俗套,无论是导师弗莱彻还是学生安德鲁·内曼,都是个性鲜明的丰满角色。比如弗莱彻,是一位内心世界非常复杂的导师,他既有教育方法粗暴疯狂的一面,又有热爱学生的一面。他会为曾经的学生凯西·肖恩自杀而流泪,也会为培养出像查理·帕克那样的音乐大师而自豪,更会为了逼迫安德鲁·内曼超越极限而不惜一切代价。

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音乐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表形和达意两个方面。“表形是音乐作为呈现影视声场的媒介元素;达意是音乐作为承载语义的符号元素。”[4]在《爆裂鼓手》中,创作者主要通过画内音乐进行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以表形为主、达意为辅。所谓画内音乐,即发声器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画框之内,安德鲁·内曼的击鼓声作为画内音乐,伴随他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让人看到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电影为突出导师弗莱彻和鼓手安德鲁·内曼两个人物的典型个性,在许多场景中反复使用鼓声这一特殊的听觉符号,强化人物在影片中的定位,加深观众对他们的印象。

安德鲁·内曼的个性特征是倾向于自我封闭与怀疑他人,导师弗莱彻既有英雄主义情结,又有自我牺牲精神,并觉得为了热爱的音乐应不惜一切代价地生存下去。安德鲁·内曼在参与一次排练前,打电话给前女友,希望她能来观看,结束后大家再一起吃个比萨。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前女友说要征求一下现任男友的意见,并回复说现任男友对爵士乐毫无兴趣。挂断电话后,安德鲁·内曼的心情似乎达到冰点,长时间没有反应,最终他还是拿起鼓槌前往演出现场。他认为只有沉浸在音乐中,才能治愈自我的心灵创伤。这次演出非常关键,如果成功,唱片公司会与他签约;如果演砸失败,他就只能转行停止音乐职业。导师弗莱彻说:“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快节奏的鼓声在塑造和反映安德鲁·内曼人物情绪变化及整部作品的戏剧冲突方面效果十分明显。要想成功就需要有不服输的韧劲,安德鲁·内曼被导师弗莱彻掌掴后,依然不放弃练习击鼓,密密麻麻的血滴和着快节奏的鼓点洒在鼓面上。为了能进林肯中心,成为像查理·帕克一样的人物,他忍受着内心强烈的痛苦,对击鼓进行近乎自残式的勤奋训练。三位鼓手为争夺核心鼓手轮番上阵竞赛的场面仿佛在进行生命的角逐。在导师弗莱彻眼里,只有击鼓最快的选手才能获得机会。在音乐电影中,故事通常围绕音乐人物进行讲述,通过描述人物学习、工作、生活和情感等多个侧面,塑造音乐人物的形象与性格。通过人物的个性冲突展开情节和细节刻画,是《爆裂鼓手》的创作特色之一。导师弗莱彻与学生安德鲁·内曼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紧张气氛,二人的情感变化也反复无常。这时许多暗色调的画面在劲爆鼓点的映衬下,使观众体验到导师弗莱彻和学生安德鲁·内曼的情感变化。

《爆裂鼓手》对导师弗莱彻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在训练乐队时喜怒无常,上一秒还在鼓励安德鲁·内曼要多听大师作品,下一秒就向安德鲁·内曼的脑门上扔去一个钹。辱骂、动手打人、暴虐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使弗莱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弗萊彻表面看似非常冷酷,方式简单粗暴,但他内心充满着感情,也会在关键而庄重的时刻流下眼泪。当他通过残酷训练,帮助安德鲁·内曼终于获得成功时,他的绝望就变成自信成熟。影片最后有弗莱彻的特写镜头,他对安德鲁·内曼的成功不但频频点头,还热泪盈眶。

在《爆裂鼓手》电影中,对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功不可没。电影中的对白是一种艺术化语言,与笼统模糊和抽象的书面语言不同,它强调感染力和生动性。“实现电影对白形象生动有两种手段,即具体与夸张。如使用得当,它们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爆裂鼓手》人物的个性形象除了用音乐进行塑造外,有时也通过对白和独白进行刻画。人在情绪激动时,说话语速快、语句短;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说话语速慢、语句长。导师弗莱彻在训斥学生安德鲁·内曼时,对白语速快且语句短,当他最后看到安德鲁·内曼成功时,对白语速就很慢,语句中也充满着脉脉温情。在《爆裂鼓手》中,魔鬼导师弗莱彻与鼓手安德鲁·内曼的对白堪称经典,二人之间的对白属于戏剧性对白,既充满矛盾冲突,又反映出各自的性格特征,同时还配上角色的各种反应,不断深入推进剧情。

三、潜移默化与意义启发的主题呈现

《爆裂鼓手》的主题为励志,其在潜移默化与悄无声息中得以呈现。任何电影都会向观众传递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同的是,有些比较直接露白,有些则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音乐电影大多以音乐家的工作和生活为主要线索,利用音乐家的身份在一系列故事中展开情节。部分音乐电影通过刻画追梦音乐人,绝处逢生的失落音乐家,支持音乐家成长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电影励志主题。该片通过艺术潜移默化呈现故事主题,即热爱音乐的19岁少年安德鲁·内曼正是在魔鬼导师弗莱彻折磨般的高压训练和鼓励督教下才获得成功。影片传递的主题意义:一个人如果渴望获得成功,光有热爱和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恒心,并付出汗水甚至血泪的代价。

音乐电影使传统的音乐艺术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品,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具有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易表达主题的优点。基于《爆裂鼓手》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第一个画面与最后一个画面都是由架子鼓构成,音响也是由鼓声进行表达。这种首尾呼应的呈现方式有利于顺其自然地突出影片主题。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不会有收获,就不能成为最好;没有残酷的训练,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同学肖恩承受不了乐队训练之苦自杀后,安德鲁·内曼认为,即使再苦,也要永远追逐光明而活着。在影片快结尾时,安德鲁·内曼似乎对爵士鼓有了一种更快的节奏控制,甚至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境界。电影《爆裂鼓手》展现的不仅是音乐人表面的挑战痛苦,而是一个人成功背后残酷的客观真相。安德鲁·内曼正是依靠顽强毅力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才最终征服了偏执极端的导师弗莱彻。从中国观影者视角分析,可以说是“千里马与伯乐”故事的美国版。

音乐电影的主题意义与传播呈现,与普通题材的电影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一差异主要通过音乐进行反映。因为在音乐电影中,音乐已成为影片本身的构思要素和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欧美音乐电影的内在思想诉求和鲜明的美学表征。在《爆裂鼓手》电影中,鼓声不仅仅是一种衬托性的听觉传播符号,同时还是主题思想的独特表达形式。以励志为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该影片的特点就是所表达的主题积极向上、催人奋进、鼓舞斗志,能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感共鸣,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从美国好莱坞电影发展史来看,励志题材的电影一直是重头戏,这与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密切相关。音乐电影《爆裂鼓手》就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代表作品,艺术时空能带给听众更多的情感体验,音乐大师塔拉斯蒂说:“聆听音乐,给我们带来超越时间的普遍幻觉。正如每一刻它都在提醒我们,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取消性,也提醒我们,命运在时间过程中推移。”[6]

美国励志电影创作通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人物角色的丰富化和表现形式的个性化,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输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此类电影往往通过一个个具体感人的故事说明一个主题,普通平凡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拼搏,就有可能实现理想中的目标。

结语

音乐电影既拓展了电影创作题材的表现空间,也创新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样态,开辟了电影发展的全新路径。随着电影产业快速发展,音乐电影这种电影体裁正在异军突起。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其不但在叙事中为电影注入新活力,凸显电影美学表征,还赋予抒情和思辨色彩。音乐是抽象的听觉传播符号,《爆裂鼓手》电影把音乐当作叙事手段,用音乐反映和观照现实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部电影在讲述励志故事手法方面还有改善空间,但它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共振力成为同类电影中的翘楚,值得同类型电影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216.

[2]张韵.影视声音的艺术创作与表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68.

[3]温雅欣.音乐电影的发展前景展望[ J ].黄河之声,2017(13):105.

[4]董子冰.主客观音乐:电影叙事的呈现与诉求[ J ].文艺争鸣,2018(11):189.

[5]余玉清.浅谈英文电影对白的语体特征(2)——锤字锻句求生动[ J ].电影评介,2010(17):61.

[6][芬兰]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M].黄汉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55.

猜你喜欢
安德鲁导师音乐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亲爱的安德鲁
V eraW an g
亲爱的安德鲁
导师榜
守法模范安德鲁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