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人才支撑策略

2021-05-01 21:55罗娟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摘 要:人才是科技与知识的载体,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基本动力与关键因素。江苏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旧存在着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引进有效性不足、人才管理与使用机制僵化等问题。文章立足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人才支撑策略。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人才支撑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145-02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出了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出其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其中,人才作为科技与知识的载体,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动力与关键因素[1]。因此,要想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策略[2]。

一、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现状分析

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与新型显示产业。根据省统计局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如下: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2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7.7%,比2020年全年提高1.2%。分行业看,电子、医药、汽车、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12.2%、4.5%和9.8%。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48.9%、42.0%、24.5%和22.3%。

江苏先进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呈现出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协作配套水平高等特点。但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集聚度有待提高,优势明显的领军企业数量有限,品牌影响力不足,同时产业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极大地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支撑现状分析

(一)人才规模

苏州、无锡、南京、徐州、常州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人才规模较大,人才储备足。本文以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来分析人才规模。

一是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中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江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其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其中超过60%的省内领军人才集中在南京,20%左右集中在苏州。二是物联网产业集群。江苏在该领域的人才总数超3万人,尤其是无锡物联网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其产业营收超2800亿元,拥有企业数超2000家,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三是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纳米技术产业,呈现规模与集群发展双优态势。主要集中在苏州,占比约60%,而苏州工业园则是全国纳米高端人才集聚地,拥有该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的纳米技术领域专家。

(二)人才分布

根据《江苏省工业企业人才竞争力报告》排名,大部分企业均属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因此,本文从行业与地区两个角度来说明人才分布情况。

一是行业分布,百强企业中机械设备行业共29家,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人才竞争力保持显著优势;其他属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企业包括电子信息22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8家,新能源5家,新材料6家,电气工程14家。二是地区分布,苏南的企业在百强中占比超75%,优势明显,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城市;苏中占比15%,苏北占比不足10%,人才竞争力的差距明显。

三、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支撑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均衡

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不同,集群的人才分布也呈现梯队性。苏南地区无论是从人才规模还是人才质量,均具备显著的区位优势。苏州工业园是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使得苏州在人才聚集方面有优越性;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作为第一批入選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效利用了企业、院所、高校间的人才联动优势。

苏北地区除了徐州的工程机械集群外,盐城、连云港、宿迁由于相对薄弱的制造业基础,研发机构建设滞后,尚未形成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因此,也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严重阻碍了江苏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3],整体人才竞争力低于上海和浙江。

(二)人才引进有效性不足

首先,人才引进落实不到位。尽管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一流人才,例如,无锡通过“太湖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物联网人才超3000人,包括6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0多名省“双创人才”,但相较北上广等地区的政策落实还不够。一些单位在招到人才后,无法及时兑现事业启动与家庭安置等方面的条件,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人才引进针对性不足。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而且未将本省制造业优势与人才引进优势相结合,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南京本身具备得天独厚的人力优势,但在2021年公布的八大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紧缺指数排第一,其中Java开发工程师、研发经理排名需求前二,说明人才引进针对性不足,限制了产业优势的转化。

(三)人才管理与使用机制僵化

有效的人才管理与使用机制是引进后的关键环节,但江苏还未建立起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由于人才引进见效快,人才培养效果显现过程却较慢,因此,各组织往往忽视了后续的人才培养,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例如,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超过3000家,机器人技能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但由于技能人才培养没跟上,出现了“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情况。

另外,人才的使用机制不完善,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各组织还是存在唯文凭、唯职称、唯资历的现象,使得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不足,使用效能无法维持。而且人才激励主要是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苏北先进产业集群相较苏南的劣势明显,人才流动性高,体现出对人才内在需求与发展空间的忽视。

四、江苏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人才支撑策略

(一)加强区域人才联动

鉴于江苏制造业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均衡问题,人才队伍也呈现梯队式分布。为了提高集群的整体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首先,需要制定区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整体规划。江苏需要在积极实施制造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等工作的同时,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为带动核心,辐射苏中、苏北地区,同时各地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

其次,需要构建统一的人才联动平台,实现区域间人才信息的快速传递,并建立合作机制,加快产业信息的互动,促进集群的发展。同时,可以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联合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多方资源,鼓励异地合作与科研成果跨区域转化,从而推动制造业人才的联动,使得人才能够与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融合,带动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既需要各区域发挥优势集群的吸引力,也需要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人才保障机制。

首先,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磁场效应吸引人才[4]。各区域在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优化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人才的关键除了公平优越的薪资待遇之外,居住环境和发展前景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再利用产业集群的磁场效应,促进各产业人才的聚集与合理配置。

其次,可以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江苏的制造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人才政策,同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制定区域间的科技与人才合作相关政策,吸引上海制造业高端人才来就业创业,加强与浙江相关产业的人才共享,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匹配与互补共享。

(三)完善人才管理与使用机制

鉴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与激励问题,需要完善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人才管理与使用机制。

首先,需要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定培养目标,各区域根据优势集群的特色培养人才,例如,在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等板块,培养一批懂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二是明确培养对象,在人才引进后进行岗位培训,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同时培养本地人才,形成坚实可靠的人才队伍。三是采用多样化方法,政府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教育投入,引导各部门共同参与,通过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同时与高校相关专业群建设结合,实现产教融合。

其次,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与激励机制。在人才选拔上建立多维评价指标,既看重人才的客观条件,又考察职业操守、工作绩效、岗位适应性等指标;另外,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要在物质层面给予公平的薪酬,又要在精神层面尊重、信任人才[5];同时,全面绩效考评也是激励的一部分,需要因地制宜的确定考核内容,增强人才队伍的竞争意识。当然,对以科技人员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而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调动工作热情、发挥价值的重要环节。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耦合发展研究(2019SJA1145)》,主持人:罗娟;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企业智能制造评估系统设计(202112317007Y)》,指导老师:罗娟,尹翠芝。]

参考文献:

[1] 裴玲玲.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8,36(5):814-824.

[2] 孙蕾.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撐体系评价与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9:15.

[3] 吴松强,等.嵌入性创新网络、跨界合作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基于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4):34-41.

[4] 方浩军.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及管理跟进[J].产业科技创新,2020,2(6):13-15.

[5] 陈崇阳.黄河三角洲农高示范区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9:26.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作者简介:罗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动因分析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双重约束下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