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章凤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深刻改变并推动天津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新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巨大,也对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天津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中150家重点企业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先进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特殊需求,剖析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探讨具有关键性、代表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聚集机制的突破口,为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012-06
人才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表明,人才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其集聚地比其他地区更容易产生创新,不但使该地区的技术、知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能产生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面发展。[1]同时,人才与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产业集群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2]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发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与人才集聚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3]人才集聚规模与质量受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影响。[4]可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密切相关,人才的集聚对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目前,为落实国家对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制造业发展需求,天津制造业正按照高端高质高新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尽快形成高端制造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构筑高端制造业高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高端制造业是高技术知识密集、高风险、高成本、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5]需要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予以支撑。因此,集聚、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一、天津产业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向高端化提升
天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等高端制造业转型的重点方向作为投资建设的着力点,并集聚延伸发展。201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55.12亿元,增长7.3%;实现工业增加值7083.39亿元,增长10.0%,占全市GDP的45.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78.82亿元,增长7.3%,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6]天津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大项目引进、带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扩大,2014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11654.09亿元。这种独特的持续依靠高投资和工业高增长的经济模式,极大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提升综合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高加工度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发展,天津应通过高技术知识密集发展,高技术进步、融合、提升,高技能人才集聚以及创造适宜产业环境等来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变。
(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为增强天津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效应显现。近3年天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八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占全市比重保持在90%左右;2014年达到24998.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9.0%,优势产业更加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增长38.1%,生物医药增长17.0%;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增长9.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3%,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
产业结构调整深刻改变并推动天津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转变,使制造业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向以深度加工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
(三)高技能人才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
产品品质的提升是制造业高端升级的必然,产品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先进的设备,而且取决于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构成;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高端的装备,而且取决于制造者的高超技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巨大,也对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技术要求的专业性、严谨性和熟练度等。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将决定产品、工艺、附加值和企业的品牌价值,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身发展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目前天津技能人才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多数是初级工;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面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术精湛、类型齐全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天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二、天津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天津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中的150家重点企业进行调研显示,随着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问题。
(一)数量:高技能人才需求尤为旺盛
天津“投资拉动、工业驱动、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模式促使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持续增长。以八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百万技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以滨海新区为例,2014年新区新增用工需求达10.35万人,增长20%,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总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占总人才需求量的53.3%。先进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势头强劲,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与新区大项目、大企业集中的布局吻合,大企业人才需求量占比高达78.8%,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55%。在产业领域上,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与各产业的发展态势紧密相关,如图1所示。
(二)技能:人才岗位专业标准逐步提高
随着天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先进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应用对专业技术岗位人才需求比重不断增加,对新增紧缺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且专业分类也更加详细和明确。
先进制造业中的机械加工类、冶金类、电子类、纺织轻工类、化工类、医药类与航空类等专业技术及操作岗位,以及高技能人才中的技师、高级技师是企业普遍紧缺的岗位。
(三)素质:知识与技能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随着天津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企业对高学历、高职称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调查显示,重点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69.7%,接近相应人才需求总量的七成。不同产业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学历要求各不相同,大专与本科各占一定比例,如图2所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对高技能人才学历要求较高,均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高端制造业企业对紧缺人才职称要求并无特殊限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更加倾向于技师、高级技师。职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紧缺人才的在岗培训时间,更加有利于专业成熟型高级技能人才的获得。
产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动手能力强,但仅有高技能人才能够拥有“技艺超群”这一赞誉,这也是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最为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7]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将成为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显著要求与时代特征。
(四)能力:创新与适应岗位变动能力需求增强
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创新性。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是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要求。与初、中级技能人才从事熟练技能的重复性劳动相比,高技能人才较多地掌握了精密技术,心智技能化程度较高,从事的劳动较为复杂,个性化是其创造能力的典型特征。
先进制造业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辐射和技术溢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这种强带动力特征决定了高端制造业技能人才应具备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既应具备适应同专业工作岗位流动性方面的能力,也应具备适应邻近专业工作岗位流动性方面的能力。因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要远高于初、中级技能人才。
(五)年龄:年轻化和工作经验成为重要标准
调查显示,各类人才需求年轻化趋势明显。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普通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年龄分布曲线基本重合,年龄分布均主要集中在25~35岁,所占比例分别达到63.5%与57.7%,企业对普通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主要集中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年轻化人才梯队。
调查显示,高达79.8%的企业最为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90%以上的紧缺人才岗位都有工作经历要求。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经验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有5年以上或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岗位甚至要求有10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三、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薄弱,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完整的工业体系与人才资源储备优势为天津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天津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00万人,其中已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占比为46.8%。[8]技能人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人才结构还不能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
一是外来技能人才流动性大,来源逐渐萎缩。调查显示,天津制造业技能人才中本地与外地来源各占一半,而高技能人才本地来源占比则超过68%。城市基础设施等各类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导致外来高技能人才流失率高。同时,随着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外来务工人员选择渠道更多,流动性更大。
二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高技能人才紧缺。目前天津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39.4万人,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3.13%。现有人才储备量和人才素质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领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金融服务、物联网、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领域专业人才高度紧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尤其突出。
(二)人才素质总体偏低,学历层次亟需提高
一是企业现有技能人才素质总体偏低,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亟需提高。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现有高技能人才主要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下(含高职)、本科、硕士及以上的企业分别为56.3%、36.2%和7.4%,普通技能人才主要学历构成,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职高、本/专科学历的企业分别为18.1%、60.6%、21.3%,现有技能人才主要职称构成,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企业分别为66.7%、28.6%和4.8%,都低于企业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学历、职称要求,如图3所示。在企业用工中,初级工占到全部技能人才的78%,中高级技工占到22%,且绝大多数集中在操作工岗位。
二是复合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在人才类型上,以技术技能型为主,约占七成以上;复合技能型人才次之,仅占两成;知识技能型人才最少。天津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这与产业结构相关。
(三)中介和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服务平台尚需完善
一是人才中介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天津人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层次不高、种类不全等问题突出。人才服务机构市场化程度低,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从招聘渠道来看,目前六成以上企业人才招聘以网络招聘、校园招聘、大型招聘会等公开人才招聘渠道为主,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猎头公司、报刊广告等职业化人才招聘渠道招聘来的高技能人才较少,所占比重仅为24.8%。
二是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和人才引进政策覆盖范围不足。目前,天津人才服务依然以政府组织的人才服务中心为主,人才服务形式大多以提供人才信息、档案保管等管理型服务为主,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对于造成高技能人才“招工难”的原因,48%的企业认为是市场上缺少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资源储备,34%的企业认为是由于公司提供的工资待遇不具有吸引力,也有18%的企业认为在公司发布招聘信息和技能人才获得信息方面存在“不对称”,导致 “招工难”问题;而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税收及社会福利待遇等政策性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的重要瓶颈。
(四)培养形式单一,培训政策需找准着力点
天津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积极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建立健全培养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纲要、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实施意见等多项措施,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专业岗位需求程度目录,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五年来已有68.1万人次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同时,充分发挥大型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发展认定了5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了39家技师工作(流动)站和1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但是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找准政策的着力点。
一是在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技能提升方式上,以企业自身培养为主要方式。调查显示,85.6%的企业人才培养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大多采用部门内“老带新”和上岗前短期企业文化管理培训的方式,培训投入不足、时间较短、稳定性较差、积极性不高;而采用职业技术院校培训、脱产进修、国外培训进修等外部培训方式的比例很低,仅占10.3%。
二是政府人才培训支持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针对专门人才的培训体系。目前,天津在人才培训方面以专项培训补贴和技能竞赛等资金性政策扶持为主,尚没有将人才培训支持重点放在公共培训平台建设、公共培训课程开展等人才培训公共资源的建设,以及促进企业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等社会优秀智库链接,搭建培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机制建设方面,政府人才培训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五)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需与产业有效对接
天津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优势,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订单培训和定向培养、就业转入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天津拥有高职院校26所,中职院校97所,在校生分别为15万人和12万人。同时,天津以行业为依托建立了19个中高职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将学生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融为一体。现已投入使用的海河教育园区公共实训中心可以开展55个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是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目前天津职业院校能够真正培养出高级技能人才的寥寥无几。
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能力较弱、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难以匹配、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等,使职业院校教育与岗位技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对接。虽然订单培训和定向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能够提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仍然十分有限。
四、促进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积极推进实施就业培训福利计划,加快培养百万高技能人才的实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基础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天津高技能人才开发创新基金”。
(二)提升高端技能和素质,加大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发力度
根据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改变单纯技术引进的固定思路,重点引进复合技能型、技术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双重路径,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水平与整体结构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领军型高级技术人才,应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刚性调入和兼职兼薪、技术入股、技术诊断、技术承包、科技咨询等柔性流动形式聚集高端技能人才。
加大主导行业、重点领域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高端引领型行业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继续提升行业创新水平和高端引领能力;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较大的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铁路、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业、生物医药等高技术性制造业的人才开发力度,适应行业及重点发展领域需要,提升高技能人才总体素质、技能水平。
(三)创新职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服务平台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发挥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方案,将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坚持实训与顶岗实习合一,建立校企对接机制,设立产业实训基地(再训基地)和专业化实习基地,调整职业院校结构以适应和服务于现代制造中心建设,提升职教师资及技能培训师资招聘吸引力,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列入职业院校改革探索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职业院校数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天津制造业高端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借助外力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培训平台。发挥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主体模式的作用,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技能要求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校企双方具体情况,共同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编写教材、配备教师、确定教学方式等,[9]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支持行业协会或骨干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机构,构建多形式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借助产业与项目的跨国合作,积极谋划与推进中德、中欧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与高技能人才的国际化基地建设。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职后培训及评价支持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和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不同培训对象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超市,实现职业培训标准化。参考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督促企业落实好“企业培训金”计划,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承担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支持高端制造业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建立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奖励、晋升机制,培养一批高技能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并给与相应的人才专项资金补贴和职位津贴。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高地
创新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引进和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形成政府、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多元、多层次交流平台与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支持力度,提供专人专办、贴身服务、全程跟踪,解决高技能人才的户口、住房、档案、子女入学、生活配套等问题,从而有效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招才引智,网聚并承载专业高端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大人才网络格局;与北京错位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在京津冀合作中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名校在京集中、高职在津集中的教育资源重新配置,逐步构建“高端人才培养入京、高技能人才培养聚津”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在天津构建北方乃至中国新型高职院校高地和相关联盟。
参考文献:
[1]孙健,尤雯.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08,(3):177-178.
[2]李乃文,李方正. 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的互动关系初探[J]. 产经评论,2011,(5):16-24.
[3]王国锋. 以人才集群化发展推进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建设[J]. 中国人才,2013,(3):8-9.
[4]季小立,龚传洲.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0,(4):75-78.
[5]陈海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113-114.
[6]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022net.com/2015/4-18/44225728258347.html,2015-03-13.
[7]邱丽霞,张伟炜.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及工作特征分析[J]. 人力资源开发,2009,(12):75-76.
[8]天津市人力社保局. 高技能人才培养情况介绍[R]. 内部研究报告,2014.
[9]郗永勤,陈荔.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行政管理,2008,(5):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