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冲,王佃国,商德亚,王 娟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定位是以中毒处置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按照“反应迅速、平战结合、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实现四个能力建设。
1.1 快速机动能力 反应迅速、能在第一时间内完成队伍集结和物资准备,通过航空、陆路等快速出动,完成国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和满足国际医学救援需要。
1.2 现场专业处置能力 具备现场化学污染检测洗消、中毒伤病员救治、防护等专业处置能力。
1.3 自我保障能力 在救援现场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破坏以及生活物资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够自我保障食宿等生活条件,并开展现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4 国际救援能力 配备先进的医学救援设备,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熟悉国外救援的相关规定,队伍现场救援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的能力。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队伍组建、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制度建设。
逆境中,汤甲真先后两次被派遣到湘西山区沅陵县和凤凰县苗族聚居区做农村基层工作。其间,得到有关领导的关注。1974年秋,汤甲真调入当时正在建设的巴陵石化原洞庭氮肥厂工作。
2.1 队伍组建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队伍队员主要从山东省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选拔,按照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省卫健委审核、国家卫健委备案的流程选拔队员。队伍分配78个岗位编号,设队长1名、副队长(组长)3名,实行队长负责制。每个岗位编号按照 A/B 角配置建设,实现定编定岗、人员轮转。
队员专业涵盖卫生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心理学、财务管理、后勤保障、通讯信息和媒体宣传等。队员男女比例为6:1,平均年龄35岁,硕士学历队员占30%,博士学历队员占10%,高级职称队员占21%,省级备案队员占12%,40%以上的队员具有卫生应急工作经历。
队伍架构分为综合管理、后勤保障、中毒处置和医疗救治四大模块,按照1:2:2:3的比例配置,具体为综合管理(分为综合组、外联组、宣传组)、中毒处置(分为洗消组、流调与采样组、毒物检测组)、医疗救治(分为检伤分类组、抢救重症组、门诊组、病房手术组、医疗保障组、医疗后送组)、综合保障(分为后勤保障组、餐饮供应组、设备网络组、保卫车辆组)4个功能组共16个小组。
2.2 装备配备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根据《紧急医学救援帐篷医院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指南》和《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建设指导方案》,共计配置10个功能模块装备281种,涵盖指挥通信、现场采样及流调、毒物检测、现场洗消、个人防护、中毒急救、解毒药物、医疗保障和后勤保障等类别。队伍以53顶帐篷为主体,配备各类专业装备和药品,全装展开占地近8 000㎡。
项目配置的装备按“模块化、箱组化、集成化”进行集成。所有装备按功用、大小和形状优化配比后用铝镁合金包装箱进行集成,内衬配可调节缓冲海绵。箱体集成后满足目前主流民航客机的运输要求,可直接装机空运。
2.2.1 专业装备配备
2.2.1.1 通讯指挥装备 主要包括应急通讯单元、个人通讯终端、外联通讯装备和办公设备等,可实现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和队员之间的远程视频/音频会商、数据实时传输共享,实现现场的信息化作业。具体装备有视频传输系统、无线对讲机、海事卫星电话、无人机、加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打印复印一体机和电子病历系统等。
2.2.1.2 专业处置装备 包括现场洗消、流调采样、毒物检测、中毒救治、医疗救治、饮用水和食品等鉴定检测设备、试剂及辅助等设备。具体有请重症洗消帐篷及配套设备,呼吸机、除颤仪、移动数字化X光机、体外循环机、移动彩超、血液净化机等临床救治设备。为突出中毒救治特色,配备有多种先进的快速检测设备,如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可对20余万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快速检测。另外还配有ChemPro手持式毒气分析仪,拉曼光纤光谱仪,重金属分析仪,水质毒性检测仪等快检设备,可满足常见毒物的检测需求。另外,后方实验室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和等离子体质谱仪等高端检测设备,可对毒物进行精确定性定量测定。
2.2.1.3 后勤保障平台 后勤装备对灾难救援效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主要包括宿营帐篷及装备、个人携行、水电保障装备和物资装卸装备等。综合考虑队伍生活、办公、安全保卫和医疗活动等所需水电、冷暖和食宿等后勤保障手段,为队员现场作业提供较完善的保障。在无外界物资补给的情况下,可自我保障维持运转不小于7天。
2.2.2 标识标志 按照《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标识(试行)》,所有集成箱组按功能分类进行编号、二维码和颜色标记标识,成箱组尺寸、重量、包装等均满足目前主流民航客机的运输条件,同时满足国家铁路、公路运输对货物的要求。集成箱组上面居中为队伍简称——国家移动中毒处置中心。箱体侧面印制二维码和箱体编号(如“鲁-A1-001”,其中鲁为承担建设单位省份的简称、大写字母A为装备功能模块的编号、阿拉伯字母1代表小类编号、001代表箱号),其中二维码居左上角,箱组编号位于底部居中。装备功能模块编码,见表1。箱组正面的左上角印制“卫生系统统一形象标识”,右上角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标识”,箱组反面的左上角印制“卫生系统统一形象标识”, 右上角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标识”。箱组正面居中位置为装备功能模块的中文名称,箱组反面居中位置为装备功能模块的英文名,见图1。箱组正面和反面粘贴可移除颜色胶带,通过颜色快速识别设备集成箱的分类和责任组室。见表2,效果图,见图2。
2.2.3 药品配备 根据突发事件不同情形,参考《紧急医学救援帐篷医院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要求,药品配备能够满足帐篷医院开展应急手术、重症抢救等现场伤员救治需求;根据队伍职责,完善解毒药品配备种类,满足应对重特大突发急性中毒(化学、职业、食物中毒或人为投毒等)或化学品泄漏事件救治需求;配备多功能药品柜,满足队伍快速集成、快速出动要求。
表1 装备模块箱组编码
图1 集装箱组标识
表2 装备箱组模块颜色标识
图2 箱组颜色标识效果图
根据队伍建设要求,形成一套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管理文件,制定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行动指南》、《标准操作规程》、《中毒处置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应急响应预案、现场工作技术方案、设备装备操作规程、中毒处置技术方案,内容涵盖队伍管理办法、设备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岗位职责和制度,应急准备及响应机制,现场工作技术方案、设备使用指南及规范、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等,保证队伍的正常管理和有效运转,确保队伍能及时响应、快速执行各类应急任务。
与医院环境不同,突发中毒事件现场的艰苦条件需要医务人员具备更扎实的救援技术和灵活的处置、转运[3]。队员均是高年资医务人员,部分医护人员参与过多次国内外救援。
4.1 理论培训 主要集中进行了通用技能培训和专科技能培训2次,主要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包括检伤分类、伤情评估、毒物洗消及检测、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中毒紧急救治和灾难医学相关内容、野外艰难环境下生存保障。同时,还对灾难心理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培训。
4.2 人机结合演练 队员根据装备配置和模块功能情况,开展相应操作培训和人机合练,尽快熟悉装备,形成救治能力。
4.3 桌面推演 作为实景演练前的准备工作,组织了3次桌面推演,参加人员不限于队员,还有各方面的专家,围绕演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4.4 实战演练 在莱芜雪野营地组织了3次实战演练,每次维持7~10天不等,完全不依赖外界支持。演练流程围绕队员集结、物资准备、人员与物资机动、营地建设、通讯指挥、模拟洗消、模拟毒物检测、模拟救治、后勤保障和营区安全等环节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追踪改进。
目前,全球性或者区域性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鉴于突发事件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各国政府纷纷组建移动式的医学救援队伍,以增加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能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卫生应急处置起步较早,灾难医疗救援队(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的建设比较完善。美国全国共建有80余DMAT,主要由志愿者组成,一个完整DMAT常包括医疗、后勤保障、保卫等人员,20~40人,采取“当地资助、社区管理、联邦身份”的模式管理,该种模式可能与美国领土面积大,单次执行救援任务时间较长有关[4];日本则略有不同,日本全国有650支DMAT,主要由医疗人员组成,常常由来自同一家医院的4~5人组成,主要负责医疗救护和转运,现场的搜索初级救治任务由消防部门负责,该种模式可能与日本领土面积狭小、消防部门自有急救人员及事故发生地多有医疗机构分布有关。两个国家的灾难医疗救援队的培训方式也存在差异,美国多为以日常社区培训为主,日本以国家统一短期培训为主,相同之处在于医疗救援人员均需取得资格认证,持证上岗[4-6]。
近年来,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也日益重视。国家卫健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强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领域核心能力的要求和“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能力建设相关安排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建设4类11个国家卫生应急移动中心,现场专业救援能力、自我保障能力和远程机动能力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力争在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迅速抵达现场,有效开展卫生应急救援。2021-03-11,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继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危险品处置及紧急医疗救治核心能力的要求。
我们在建设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的过程中,充分参考了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7],参观学习了国内其他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认真学习了近年来救援理论[8-10],实现了队伍的成功组建。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少收获,进行了如下总结:
5.1 学习参观国内其它类型卫生应急处置中心,汲取经验和教训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的建设有其复杂性,涉及人员组成、装备配置、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参观学习其它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可以汲取经验,避免教训。在中毒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参观学习了华西、贵州、云南等建设单位,在队伍组建、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制度建设等方面汲取了宝贵经验。
5.2 成立中毒中心建设工作专班 该专班涵盖招标采购、行政管理、业务科室、后勤保障的各个专业的专家。因为中毒中心队伍的建设,如同建立一座小型医院,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配合。我们在建设初期缺乏相关方面专家,导致在建设过程中边学习边建设,购买的一些装备陈旧、性能欠佳,达不到目前主流装备水平,需要与厂家联系进行更换,浪费了时间。
5.3 实行队伍人员物资模块化分组 鉴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医疗机构分布不均,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参考美国的经验,在队伍结构方面,我们组建了78人的大型救援队,以便满足在偏运地区执行长周期救援任务;同时我们也汲取日本的经验,采取模块化组合,在队伍内部细分模块小组,可迅速组合出动,执行短周期的救援任务。模块化包括人员模块化和物资模块化,实行组长负责制,从救援任务的领受、人员集结、物资的领取、队员的机动、现场救援的展开、人员物资归拢及撤收,全部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责任到人,定人定物。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性质,统一选择某个小组或几个小组执行救援任务。在实际演练中,也实现了快速、高效完成救援任务的目标
5.4 建立短期强化培训准入和日常持续培训管理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队员的水平与队伍的能力密切相关,大多数队员都是医院的正式职工,日常工作专业化很高,而队伍要求每位队员一专多能,这就要求对队员进行二次强化培训, 我们在选拔队员初始,借鉴日本的模式,采取短期强化培训的模式,并进行资格认证,做到持证上岗。在后续的日常管理中,结合模拟演练,开展持续性培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采取了理论学习、人机合练、桌面推演及实战演练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5 要建立科学严谨详实的行动预案和技术方案 针对目前常见的毒物性质,按照不同的级别和领受任务的时间制定详实的行动预案和技术方案对出动队伍的人员、物资及能力进行模块化组合,以达到最大的效能。特别重大级别突发中毒事件可能要成建制出动全队,而较大级别突发中毒事件可能出动几个模块化小组即可;中毒事件发生时间较长,毒物已明确,可能仅出动医疗救治组即可,而流调组及毒物检测组则不必出动。
5.6 要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 物资的出库入库、日常维护、报废轮换要有专人管理,做好记录,尤其是物资装备的使用归拢一定要责任到人。在初次的演练中,我们多次出现了物资丢失的情况,随着制度的建立,该类现象消失。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的建立极大提高了国家级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目前对于卫生应急的日常管理尚无成熟经验和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不断探索,在实践宗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标准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