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壮大,省报记者站发展不断遇到挑战。为进一步推动记者站融合转型、资源整合、效能提升,有必要从新闻业务、资源利用、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此推动记者站成为省级党报社融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地新闻媒体的联结点、枢纽站。
【关键词】省报 融媒体平台 县级融媒体中心
记者站作为省级党报派出的开展新闻采编和通联工作的驻外机构,是省级党报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前沿阵地。长期以来,省报记者站为宣传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反映地方新气象新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壮大,省报记者站发展不断遇到挑战。如何理性认清记者站面临的困难与机遇,进而在新闻报道、平台运营、媒体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有效有力拓宽记者站发展空间,让记者站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形势,是省级党报社需要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省报记者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人员少、技能单一,全媒体人才短缺
在传统媒体时代,党报的驻外记者站人员较少,多则三四个人、少则一人。他们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向省报纸媒供稿,采写的稿件类型比较单一,熟练掌握纸媒内容的生产流程和操作方式,工作起来往往得心应手。而在全媒体时代,记者站采编人员不仅需要继续向纸媒供稿,还要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型传播媒介,一个记者需要同时掌握策划、摄影、摄像、剪辑、制作、合成等多项新技能,甚至新媒体产品及平台的运营推广也需要记者来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原来向纸媒供稿的“文字记者”变身“全能记者”。然而,绝大多数省报记者站的新闻记者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缺乏可塑性,很难转型为“全能记者”,加之总部新聘全媒体人才未能补充到记者站,造成省报记者站全媒体人才严重短缺。
(二)内容生产能力偏弱,生产方式落后
当今,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革,面对多元化新闻产品的冲击,大多數省报记者站仍旧停留在向纸媒供稿的单一业务阶段,充其量将纸媒稿件改头换面再发布到新媒体平台,鲜有短视频、长图、动漫、海报、直播等新媒体产品现身。过去,记者站长期驻扎在当地,掌握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广泛的线索渠道,记者面对新闻事件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去调查采访、发出报道,而现在不少记者每天习惯性地从当地媒体获取线索,久而久之发布独家新闻的优势不复存在。过去,省级党报记者站以站位高为特点,“吃透两头”的深度报道是其核心优势,他们既可以走基层、“三贴近”,又具有统揽全局的高度,然而,新形势下这种优势日渐消退。
(三)新媒体自主发稿平台少,传播力受限
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新媒介形态遍地开花。然而,省报记者站的发稿平台仅多数局限于纸媒(同步发布客户端)。即使在纸媒,记者站采写的稿件也很难见报于要闻版面,往往发布于一些时效性不强的版面。因生产新媒体产品能力偏弱,总部新媒体平台也自然无记者站新媒体产品踪影。同时,记者站难以依托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等第三方平台开设自主发稿渠道,直接导致记者站新闻报道时效性差、传播力受限。
二、省报记者站的转型目标与路径
当前,国内各省级党报社正处于融合转型、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而记者站是报社工作的前沿主阵地、资源富集区,但同时也是全社融合转型、改革发展的神经末梢。为进一步推动记者站融合转型、资源整合、效能提升,有必要从新闻业务、资源利用、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此推动记者站成为省级党报社融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地新闻媒体的联结点、枢纽站;推动记者站占领区域宣传舆论工作的至高点,当上排头兵;推动记者站成为整合当地资源、服务报社工作的主力军、总前指;推动记者站成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联合体、分中心。
(一)强化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全媒体传播影响力
在新闻业务方面,记者站新闻采写应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表现形式由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记者站由单兵作战向合纵连横发展,支持记者站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地媒体和行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工作室及内容生产联合体;支持、鼓励记者站之间、记者站与总部中心之间、记者站与融媒体中心之间、记者站与当地媒体之间联合联动,共同策划、制作精品新闻。
笔者认为,在选题策划上要实行定期策划制度,比如,记者站每个月都要与地市宣传部和市级党媒、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召开策划例会。在生产流程上要注重协同联动,与总部的中央厨房和编辑部等机构合作,做到前后方协同配合,补齐记者站在新媒体制作上的短板。例如图解《最高奖励500万!赤峰市出台“科创十条”重磅新政》(草原客户端2021年7月28日区域频道发布)和视频《黑龙江源头寻初心》(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25日发布),就是内蒙古日报社区域传播中心分别与赤峰记者站、呼伦贝尔记者站协同制作的新媒体产品,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在产品形态上,要扩大新媒体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短视频、VR/AR、直播、图解等产品质量和数量,努力打造现象级爆款产品。例如,内蒙古日报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的“‘永远跟党走草原云·百名记者万里行”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就是总部分别与呼伦贝尔、赤峰、呼和浩特、阿拉善四个记者站前后方协同作战、共同完成的行进式采访和接力直播,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技术保障上,要充分借助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5G、AI主播、动漫视频、虚拟演播室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引入记者站。同时,要进一步提升记者站发现信息、获取信息、采制新闻、引导舆情的能力,强化记者站在当地的核心竞争力。
(二)拓展新媒体发布平台,全面构建自主发稿平台体系
当前,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如果仍然苦苦守着一张报纸作为发稿平台,显然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因此,记者站应当在地方全面构建记者站发稿平台体系,努力改变以往采写、编发“两张皮”的工作流程,搭建新媒体发稿矩阵,形成采、编、审、发全流程闭环,实现从传统单一供稿模式向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发布运营转变。例如:2015年,福建日报莆田记者站率先设立微信公众号“福建日报莆田观察”,迅速成为受众接收本地时政新闻的首选,被称为“莆田时政第一号”。此后,莆田记者站又开通了微博,并负责福建日报新闻客户端“新福建”的莆田频道内容编辑,构建起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传播体系,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笔者认为,除了拓展新媒体发布平台以外,省报记者站还应强化内引外联大力提升传播力。对内,积极对接本报社全媒体传播体系;对外,应与中央媒体、头部媒体、百亿级商业平台合作推广产品;横向,应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在渠道分发、推广圈粉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牢牢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与地方媒体融合联动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建立与当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宣传部主要领导、县委主要领导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应密切关注所在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重要活动、重点领域、地方特色,精心组织、策划相应生产、传播方案,为报社经营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支持。以人民网一年一度的“地方领导网上贺新春”报道为例,节目的访谈对象主要为省、市、县党政“一把手”,众多地方“一把手”利用这个平台总结成就、展望新蓝图。这个报道是人民网驻地方分支机构探索的影响力最大 、舆论效果最为明显的成功案例,以此很好地塑造了派出机构在地方的形象,并扩大了记者站在地方的影响力。
记者站应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合作方式,把报社的品牌优势、团队优势与当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支持、鼓励记者站与当地媒体、旗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工作室,形成核心团队。记者站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地市党媒、通讯员队伍建立内容生产联动机制,在线索汇聚、选题策划,协同采编、创意设计、生产创作、渠道分发、推广圈粉、效果评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在生产能力和传播力提升方面实现突破。例如,视频《震撼!万名共产党员集中宣誓》(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27日发布),是由内蒙古日报社赤峰记者站策划统筹,赤峰日报社、红山区融媒体中心、敖汉旗融媒体中心、林西县融媒体中心协同制作的产品,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融媒体联动。再例如,内蒙古日报社呼和浩特记者站加快融合转型步伐,组建运营“活鱼工作室”,与呼和浩特新闻网、各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生产视频产品,推出了《淤泥成“才”记》《“石榴籽”心向党 百年党史寻初心》《公布村“追光”的故事》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
三、人才转型是关键
记者站实现创新与转型,归根结底靠人才。只有打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记者站人才队伍,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几年,在打造人才队伍、创建人才平台方面,各大小媒体都比较重视,然而处于中心边缘的记者站人才培养则往往被忽略,导致一些记者站人员良莠不齐,发挥不了新闻采访前沿阵地的重要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记者站的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记者站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平台的建设,共享人才资源、公共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记者站人才的转型升级。首先,省报要为记者站建立一支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对驻站记者的选拔也要坚持“精干全能”的原则,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具有采访、拍摄、剪辑、写稿、后期特效制作以及网络维护运营等能力,让记者站成为全媒体人才一线实训的第一选择。其次,建立记者下一线机制,实行驻站记者轮换、交流制度,打破长期驻守一地形成的思维定式,鼓励年轻记者轮流驻记者站,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有些新闻媒体根据自身实际,采取轮岗交流、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等多种方式,选派选拔业务骨干、新入职人员到记者站开展工作,为期一年、半年或一季度,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第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跨区域设立分社或新闻中心,实现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同时探索建立总部中心(工作室)与记者站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模式,在当地尝试“特约通讯员”“特约摄影师”“特约设计师”“特约剪辑师”“特约网红”等人才合作机制,定期对记者站人员和签约人员进行全媒体专业培训。第四,探索业绩考核制度,激發驻站记者内生动力,并投入资金为记者站解决设备不足问题。
作者简介:魏娜,内蒙古日报社记者
编辑: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