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自制纪录片《奇食记》的网生代受众心理研究

2021-04-29 20:12王塔娜李永凤
新闻论坛 2021年6期

王塔娜 李永凤

【内容提要】《奇食记》作为哔哩哔哩自制的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以其特殊的题材和另类的表现手法,抓住了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本文以网生代受众为研究对象,以《奇食记》为研究样本,分析受众的猎奇心理、娱乐心理和代偿心理。

【关键词】《奇食记》  网生代  猎奇心理  娱乐心理  代偿心理

在青年亚文化的潮流中,以90、00、10后为主的网生代,无疑成为了哔哩哔哩的主力军。网生代张扬自我个性、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表达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网络自制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2021年1月31日,哔哩哔哩自制了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奇食记》,它以“奇葩”美食为题材,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模式化的视听语言,通过寓教于乐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故事、诡异优雅的音乐搭配和接地气的男声旁白,展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一经播出,达到了9.4的高分。千奇百怪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方法,新奇的叙事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满足了网生代受众的猎奇、娱乐和代偿心理。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探求《奇食记》网生代受众群体的猎奇心理、娱乐心理和代偿心理。

一、猎奇心理:以奇观刺激生理满足,实现精神宣泄

网生代受众的猎奇心理相较于其他受众表现的更为强烈。网生代自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往往是海底捞针;同质化内容层出不穷,迫使网生代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奇食记》的另辟蹊径给受众带来些许新鲜感,影片通过奇观化的美食抓住受众的兴趣点,恰好符合网生代观众希望通过影像的视听奇观获得常规外的感官体验的需求。

1.“奇食”冲击视听感官,刺激生理满足

《奇事记》打破了主流美食纪录片的视听表现手段,以千奇百怪的食材作为吸引点,通过碎片化的、高速剪辑镜头来造成视觉奇观,搞怪无厘头的解说词,古典与流行的混合乐,极大程度上拉近了与网生代受众的距离,赢得了众多好评。

观众在观看影像时,最先满足的就是“看”和“听”的两个过程。《奇食记》运用大量特写镜头、运动镜头呈现非同凡响的食材和制作过程,给予受众强烈的视觉刺激,留下难以忘怀的观影感受。制作者采用特写镜头拍摄静置了两天的童子尿,那时的气味正好达到高潮,非遗传人郑志刚端着童子尿向镜头走来时,弹幕中不断显示“想吃的人,是个勇士”“我刚接受,突然又不得了”“救命,我感觉到味儿了”“妈呀,我要屏住呼吸”“我一看就眉头直皱,太有味了”。制作者用“辣眼”的画面吸引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受众的视觉快感。此外,听觉语言引起感官刺激,唤起受众的求知欲,促使受众去探求美食中的奥秘。例如:影片中利用诙谐的旁白描述林林总总的怪食,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湖阳人只选用十岁以下的童子尿,严格把关,品质保证,童叟无欺。”“先给猪蹄和鸭蛋们洗尘,再替猪蹄们做个深层SPA”“脑花含有的蛋白质、钙、铁等微量元素比猪肉还多,说吃猪脑会变笨,那纯属是一支可爱的谣言”“北京天坛,曾经是皇家祭天的地方,时过境迁,大爷大妈们早把这占成了休闲圣地,哼哼哈嘿,說起一种味道,他们准能聊到一块”。轻松幽默的话语,食材悬念的设置,极大地触发了受众的求知欲,跟随影片去探求奇食背后的文化与价值。

2.“情愫”调动参与,实现潜意识的精神宣泄

影像满足了人的视听感官后会逐渐进入一种较高等级的状态,将角色代入影像之中,迸发情感宣泄,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观影过程——思维的提升。弗洛伊德认为,梦和电影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揭示了潜意识里人的愿望。观众潜意识中将自己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欲望映射到影片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想象中满足愿望。在快节奏的环境下,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日益成为当下网生代群体经历的心理写照,网生代并不满足于浅层的感官愉悦,还期待在人物和故事中,完成想象式参与,充分实现情感宣泄。

中国人对于“家”有着独特的情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团圆”“乡愁”“思念”情感很大程度上始于“家”这一社会场所。小至千万小家,大至华夏大家,“家国情怀”与“味道”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年一度吹肝的大日子,张兴树挑选了上好的猪肝,由他作示范,带领着家里的孩子也一同来尝试吹肝,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特殊的时刻。无论是身处于异乡的年轻居客,还是努力生活的打工人,他们在紧张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削弱的精神慰藉,通过张兴树一家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使得社会临场感的真实性大幅度提升,受众置于虚拟影像中,弱化了个人孤单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与愉悦。

二、娱乐心理:创造感官娱乐,缓解现实压力

作为哔哩哔哩主力军的网生代群体,正处于校园和社会活动之中,长期的自我压抑,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挫折,使得他们急需一个消遣娱乐的突破口。《奇食记》的出现,拒绝了生硬的说教,转而用一种戏谑、荒诞的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美食纪录片主流、精英的话语权,相反用一种后现代的“大众审美”赢得了一批忠实观众。

1.猎奇内容引起感官愉悦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繁重,使得网生代受众寻求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奇食记》中大量出现的颇具趣味的解说词和网络流行语吸引着网生代受众的关注,游戏场景契合受众娱乐心理,网生代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缓解压力、消遣愉悦的目的。例如:第三集《浑身是宝》制作者用江湖气的配音手法介绍了广西南宁一道独特的美食“花肠”。影片的配音员运用一种略带诙谐的语言、玩笑的语气和慢条斯理的语速,使不太美观的食材更具故事性,巧妙的介绍了“花肠”的分类,这样有趣的解说配上美食的画面,使受众不仅感到轻松愉悦,而且还赋予了影片“新的生机”。此外,第二集《留了一手》中,柳州融安的岑师傅与常州的姜师傅进行了跨越时空的较量。影片叙事模仿了电脑游戏,“VS”“ROUND 1”“ROUND 2 ”“ROUND 3”“K.O.”等特效的出现,将受众代入游戏场,仿佛在参加一个对决游戏。解说将这场游戏表达得淋漓尽致“两位网友老炮儿,各领风骚,一场隔空美味比拼一触即发”“热身完毕,姜大厨率先发力”“岑伯毫不示弱”“姜大厨发出大招”。通过游戏解说,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感觉,从而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舒缓身心。

2.沉浸体验实现现实逃避

“网生代”受众整体呈现出逃避现实的性格倾向①。“网生代”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日常生活的乏味、枯燥与互联网丰富繁杂的虚拟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奇食记》中虚拟动画和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使得网生代受众从中寻找甚至制造快乐,从而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首先,观影本身就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行为。《奇食记》第一集“上瘾味道”呈现的“撒撇”美食是云南地道的凉拌菜,它的原料让许多食客望而止步。“撒撇”是以牛苦肠、苦肠液、生牛肉与其他食材组合而成的凉拌菜。“撇”是牛的消化物,因为无法对“撇”进行拍摄,因此通过饶有风趣的动画镜头进行补充,展现奇特的食材。这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实现了自我娱乐的需求。其次,网生代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增强了受众临场感,他们不再置于一种旁观的、被动的视角中,而是参与者和行动者,受众完全进入到影像中,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例如:黄建需要对牛苦肠进行“望闻问切”才能选择出最适合做撒撇的食材。“望”是观察牛苦肠的颜色判断是否新鲜,“闻”牛苦肠中清香的草香味,“尝”其中两分苦和三分甜。影片中,“望”和“闻”是通过刻画细节来呈现的,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感受力,将现实世界的观众置身于虚拟影片中。第四集《小开眼界》中介绍了一种南京美食,真正的“夜明珠”——活珠子,在快速移动的镜头中,网生代受众既感受到独特的造型空间,同时受众的注意力被吸引,仿佛跟随镜头来到了南京,去寻找这道独特的美食。当网生代群体与现实世界存在的矛盾难以调和时, 虚拟世界成为一个暂时逃避的窗口,与“同圈”人一起对话与交流,消解焦虑与不满,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三、代偿心理:提供缺失性体验,调动想象性满足

代偿心理是人的心理在某一方面有缺失,无法得到满足,通过另一方面的补偿,从而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过程。代偿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例如,大众通过阅读书籍想象自己有千里眼、顺风耳;通过观看影像,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窥视欲等。影像是一种虚拟代偿,受众某一方面的欲望无法在现实世界得到满足时,便会从影像中寻求代替的途径及方式,从而达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的一种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在《奇食记》中尤为明显,“奇食”的食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只有特定地区才会运用某种食材。因此,这种缺失性体验强烈地触动网生代受众的观看欲望。此外,“奇食”的味道独特,食客们对这些奇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影像的视听表达更加刺激受众去想象“奇食”的味道,从而达到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1.怪异食材带来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以排除缺乏和破坏、避免或逃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为特征的动机。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缺失性动机是以张力缩减为目的的。”②也就是说,受众由于各种生理、物质、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缺失而形成的内心的强烈感受。日常生活中,网生代受众常常存在这种缺失性的心理体验。比如,对于那些为了身体塑形而无法大饱口福的人,或者因家乡遥远而无法品尝到家乡美食的人,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成为了一种缺失,于是通过影像的形式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奇食记》“奇”在聚焦了一大批生僻的食材:猪油网、禾虫、兔头、猪脑、牛瘪、树皮、活珠子等等,这些非同凡响的食材背后,有着深远的地域特性和文化积淀。当地人运用传统的烹饪方法,将怪食“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不少食客的最爱。物以稀为贵,“奇”食本身稀缺,许多食材现在很难寻觅到或是只有特定地区才可以获得,这构成了《奇食记》缺失性体验的第一重含义。此外,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是钟爱怪食的食客,无法即刻到达当地去品尝某道美食,因此构成了《奇食记》缺失性体验的第二重含义。例如:“脑花”是重庆人火锅的灵魂,不少食客对它“爱不释手”,也有食客对它“敬而远之”,弹幕中出现的“吃瓜吃到自己家”“脑花好吃阿,去重庆吃过”“我明天就去菜市买猪脑”“熟悉的家乡话”“好久没吃猪脑了,好馋”。无法即刻实现的体验,形成了一种缺失,而这种缺失,成为了想象性满足的源泉。

2.奇异味道引起想象性满足

《奇食记》成为了缺失性体验与想象性满足的桥梁。由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关系的原因,网生代受众在观看影像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诠释效果。在《奇食记》中,众多食客对味道有着不同的认识,视听元素的运用,更加激发受众建构出想象的场景。“既有肉的质感,又有皮的Q弹,同时又有筋的那种劲道感”“好像亲吻的感觉”使得受众在观看影片食客大快朵颐的同时,获得豪餐盛宴般的视觉快感,受众对该美食的味道产生了聯想,让镜头前的受众垂涎三尺。弹幕的互动中不断飘过“我好像已经闻到了味道”“这个看着就很好吃”“大半夜的口水都流下来了”“直接流口水”等等。第一集《上瘾味道》中的柳州螺蛳粉。用几十年的老酸水浸泡酸笋,周期为三年,揭盖时扑鼻而来的味道称为柳州城“最臭酸笋”。“这股直冲天灵盖的气味,精确制导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前调犹如腥臭的鸡屎直冲脑门,中调如变质英雄牌蓝黑墨水,尾调则是臭味麻木后的回甜。”酸笋的臭、螺蛳的鲜,混合着米粉、辣椒、腐竹、酸豆角等食材,散发出一个“奇怪”的味道。影片中大量运用了慢镜头和特写镜头,表现沾满油的嘴唇、咀嚼的双唇和满足、享受的表情,充满诱惑力和现场感,受众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尽管观众无法即刻到柳州去品尝美味的螺蛳粉,但是可以在食客满足的表情、嗦粉的声音、调粉的动作中“代偿”到螺蛳粉的“味道”,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正是这种“代偿心理”,使得观众不断地被影像所吸引,一种缺失的体验,用一种替代物来进行了满足。

四、问题与反思

《奇食记》用独特的去魅化审美倾向和光怪陆离的美食题材吸引了大批网生代受众,它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奇食记》在口碑良好、备受关注的光鲜表面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问题,如过度重视猎奇,泛娱乐化,盲目追求利益,轻视文化内涵等。网生代受众群体多半是青少年,肤浅的猎奇给他们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作用,如过度追求猎奇、一味地窥视他人等问题。代偿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网生代受众无意识的欲望,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排解欲望,反而唤醒了更多需求。网生代受众往往在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像价值观的影响,无意识地接受并遵循,由此也产生了众多的问题。因此,网生代受众在虚拟影像中,应该理性地娱乐消费,在消遣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信仰。

注释:

①刘晓晓.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基于“网生代”受众视角[D].山东大学.2020.08.

② 克雷奇等编.《心理学纲要》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338.

作者简介:王塔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永凤,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