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2021-04-29 00:44:03孙葆琪
新闻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

【内容提要】为组织好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人民日报》策划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坚持内容为王,打造高品质的内容产品,用仪式化报道强化公众的集体记忆,通过视觉修辞、版面语言提升了传播效果,同时报、网、端、微、屏联合发力,对这一盛事进行了多维呈现,运用融媒体叙事,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人民日报》建党百年报道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创新了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模式,增强了人民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  集体记忆  视觉修辞  融媒体叙事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激发爱国热情。《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庆贺建党百年宣传工作作为重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带头作用,营造出共庆千秋伟业的喜庆氛围。《人民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道,从内容为王、视觉修辞、多维呈现三个方面配置新闻稿件,平衡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精心设计版面语言,注重融媒体叙事。因此,《人民日报》能够在与众多媒体的同台竞技中突出重围,向人民全面、生动地讲述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奋斗历程。

一、 内容为王:仪式化报道强化集体记忆

传媒行业本质上属于信息服务行业,高质量的内容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媒行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恪守内容为王的信条。《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肩负着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的责任,必须满足公众信息知晓的需求,不断生产出优质的报道内容,才能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

从今年1月到7月,《人民日报》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策划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报道,书写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此专题报道分为“历史篇”“地方篇”“行业篇”三个部分。其中,“历史篇”在内容、数量上占据优势,包括63期报道、84块专版,设立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薪火传承”“党旗飘扬”“党史撷英”等栏目,主要内容是回顾党的历史发展。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领航中国,从这里出发》的报道,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岁月历程,其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小故事,如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太过专心致志,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生动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增进了人民对于党和伟人的认识,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地方篇”在内容广度上发力,包括32期报道、128块专版,每期是4个整版展现各地方在新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如5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天津篇》特刊,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体现了建党百年以来天津地区的面貌变化、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变迁,激发了读者的成就感。“行业篇”着眼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内容呈现精美,包括26期报道,每期都是整版深度报道配置彩色图片。如6月8日《人民日报》发布两篇报道《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介绍了我国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展现了“务农重本”的華夏文明传统。《丰收中国 最美画卷》系列图片精心挑选了农民丰收、现代村庄、直播带货等画面,用视觉冲击力诠释了农业大国的新篇章,图文并茂地设计有效增强了人们对于建党以来农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同感。

仪式是基于固有的准则或规范之上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为,通过反复地强调,仪式行为可以形成更深层次的认同。而主流媒体发布仪式化报道,进行仪式化传播,可以将不同背景的公众集合在一起,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许多“个体记忆”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集体记忆”,集体联结的前提是拥有共同的记忆。①主流媒体常常通过议程设置,用仪式化报道建构新闻事件或重大活动,唤醒公众的集体记忆。

《人民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报道活动是一种仪式化行为,通过大量的仪式化报道吸引人们的关注。首先,在报道规模上渲染仪式氛围。在7月1日纪念日开始之前,《人民日报》连续推出特刊、专题,1月到5月中旬聚焦于“历史篇”,5月中旬到6月初以“地方篇”为主,6月初到7月中旬集中于“行业篇”,用七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报道,反复提醒读者百年华诞即将到来。因为提前被告知将会有一场盛大的活动,读者在心理上已经准备好了参与这一重要仪式。这种认知使建党百年纪念日还没到来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其次,在报道风格上进行仪式化表达。不同于其他版面庄重的黑白设计,《人民日报》在特刊版面精心编排,统一使用风格一致的刊头和设计,色彩也比较鲜艳,刊名“人民日报”字样被标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的寓意。在7月1日当天,头版新闻标题“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采用红底黄字,以极其醒目的大号字体呈现在报纸头版,向公众宣告了这一关键时刻的到来。7月2日,《人民日报》用20个版面进行了专题报道。新闻标题和简讯均被标红,中部采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和中央主要领导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下部采用天安门的巨幅照片,飞机在空中排列成数字“100”,营造出浓厚热烈的节日氛围。仪式化的视觉盛宴,吸引了无数关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报道的公众,他们在互动中分享相关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被组织起来共同享受仪式报道带来的欢庆和喜悦,同时在仪式化传播和集体记忆增强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视觉修辞:善用版面语言提升传播效果

视觉修辞属于古老的修辞学中的一个部分,研究对象是各个领域的图像,研究目的是找出传播过程中视觉图像的传播特点以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②

版面修辞本身是一种谋求传播效果的努力,为达到某种呈现效果或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某种信息,从而对版面编排、内容配置等进行策划和设计,是合理运用图像及相关稿件进行修辞传播的直接体现。③《人民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精心设计版式,用和谐恰当的图文搭配,生动细致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视觉修辞独特的传播效果。《人民日报》的建党百年特刊,版面底色采用褐色,红色飘带、党徽标志、数字“100”、文字“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作为固定刊头,整个版面风格端庄大气,符合党报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视觉特征。特刊还在版式上不断创新、定期轮换来减少读者的审美疲劳,增加读者的新鲜感。其中,“历史篇”先后推出了7 套版式,基本以周为单位定期轮换,使版式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每期有小变化,每周有大变化。④特刊通过精心搭配、适当剪裁、渐变处理等方式,将图片融于文字报道,并与底纹样式相得益彰,极大提升了版面设计的美观度。

版面的视觉语言由图片、色彩、字体、字号、线条等元素构成,版面构图则是将这些元素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传递着不同的视觉信息。7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展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盛况,用经典的版面设计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人民日报》的排版分为三个板块,上方1/3的版面是报道的标题和提要,中间两张照片对称排布,分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和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的画面,下方1/3是一幅天安门广场的全景图。此次报道采用了主标题+提要+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字体被加大加粗,全部标红。红色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喜庆、热烈。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时,报纸常常会使用红色字体。百年庆祝大会是国家和人民共同期待的重大活动,标题、提要字体放大,全部标红,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们以喜庆、热烈、祥和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说,报纸的报眼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位置十分显著,能够快速地获取读者的注意力,新闻版的报眼多用来刊登短小但重要的消息或内容提要。7月2日《人民日报》的报眼加框套红,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最后两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⑤,感叹号的运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头版版面以图片为主,大会的报道全文共4000字,一版只用了586字,其余转版,头版文字占文章的14%左右,用了六行,占版面1/14左右的位置。⑥相对于文字,新闻图片的现场感更强,因此,图片的运用会使新闻报道更有冲击力和影响力。三幅精心挑选出来的照片占据了大部分版位,读者看到这些新闻图片仿佛身临庆祝大会的现场。最下方的天安门全景照片中运用了象征的视觉修辞手法,29架直升机汇成的巨大的“100”字样掠过天安门广场,象征着党走过的百年历程,这些设计都加深了人们的视觉记忆,提升了传播效果。

三、多维呈现:融媒体叙事提高用户卷入度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用户选择的能动性更强。重大主题报道可以综合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了确保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报道效果,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推出了多类型、多题材、多形式的融媒体产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头戏,众多新媒体产品同台竞技,必须打破常规才能不落窠臼,同时也要不断更新表达方式,进行多维度呈现。目前,人民日报社已形成拥有报、网、端、微、屏多种媒介平台的传播矩阵,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在宣传报道中综合采用5G、VR、AR等技术进行融合传播,精心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创意十足的融媒体产品。如H5《今年春节,这张特殊的贺卡,你想送给谁》、创意长图《百年图鉴》、“复兴大道100号”互动体验馆、5G实景歌会《中国大合唱》等。这些跟潮流、接地气的融媒体产品可以更加生动地传递给用户信息,更加吸引用户的兴趣,从而使广大用户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让百年党史“飞入寻常百姓家”。

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媒体融合时代,叙事不再单纯依靠文字,各种图片、音频、视频可以拼接组合进行叙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和腾讯影业联合打造的微视频《在场》,改编自小学课文《丰碑》,采用融媒体进行叙事,致敬 100 年来所有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牺牲一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叙事情节来看,《在场》富有创意,极具“烧脑”色彩。影片开头一位举止奇怪的老人在夏日里四处寻找过冬的棉衣,但无论是街上的小贩,还是路过的行人、商店的老板都仿佛听不到他的话,后来老人靠在树下闭上眼睛睡着了,学生们点名的场景与战场上战士们点名的场景交织在一起,观众才发现原来老人就是小学课文中那位将棉衣让给战友而自己却被冻死的军需处长。从叙事线索来看,《在场》通过两条叙事主线,以平行时空的形式展开情节。视频开头通过现代时间线里一位老人奇怪的举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后面镜头闪过的相同场景里却没有老人的镜头,老人是否在场让观众产生了怀疑。后半部分中革命年代叙事主线才出现,揭示了老人的身份以及老人有不合时宜行为的原因,观众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真相。两条叙事线索将人物和情节进行切割,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但所有线索又都是交叉融合的,增加了叙事的表现力。从叙事策略来看,影片细节设计巧妙,独具匠心。工人搬运的镜子中没有出现老人的身影,老人听见爆米花的声音会卧倒在地的本能反应,反转前后同样场景却有不同的色调等,所有的铺垫都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暗示,所以,影片最后揭晓老人身份时也显得非常自然。《在场》一经上线即引爆全网,微博话题#穿越百年愿您在场#阅读量1.5亿,讨论量28.3万,人民日报单条微博转评赞超5.7万。

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作品,凭借创意和新奇吸引用户积极参与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用户的卷入度。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的H5《今年春节,这張特殊的贺卡,你想送给谁》,用9张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标图片作为贺卡底图,贺卡标题是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精选的金句,网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标图片生成电子贺卡,为亲朋好友、身边党员等送上祝福,H5全网点击量达2800万次,生成“新春贺卡”1600余万张。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B站打造的互动微电影《抉择》采用互动视频形式,用户化身为剧中人物,在影片开始,可以从“红色起点”“归国巨轮”“圆梦茶乡”三个版块中选择一个进行体验,三个版块的时间线分别是建党前,新中国成立时和新中国成立后。用户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电影的走向,故事主线是设置好的,但是剧情是基于用户的选择进行演绎的。用户在观看电影、选择剧情时,就会深切感受到建党、新中国成立和建设路上的艰辛奉献。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还专门针对青少年网友制作了《队伍在壮大》小游戏,用户可以指挥一支队伍不断前进,历经建党百年的重要场景,在游戏互动过程中体验共产党队伍的壮大过程。受众在接触这些创意十足的融媒体作品后,广泛参与互动,并与其他用户交流、共享,在无形之中凝聚了民族共识,坚定了共同信仰。

四、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精心策划,深入人民群众,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一场媒介奇观,为党和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人民日报社报、网、端、微、屏联合发力,充分发挥了旗帜作用,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成功地将受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引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高光时刻,通过塑造新媒体环境下万众瞩目的仪式报道精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体现出了中国第一大报的担当,并为其他媒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释:

①郑珮.网络媒体构建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以人民网国庆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11(08):15-18

②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47-53.

③惠东坡.新闻版面视觉修辞策略浅析[J].法制新闻传播,2021(1):48.

④钱一彬,宋静思.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的昂扬旋律——人民日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特别报道评析[J].新闻战线,2021(13):14-18.

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网络传播,2021(07):6-13.

⑥姜圣瑜.从百家报纸的头版样本,看建党百年大会报道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J].传媒观察,2021(09):90-97.

作者简介:孙葆琪,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惠东坡)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
新媒体环境下祭礼仪式的转型与国家共同体建构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艺苑(2017年1期)2017-03-29 18:58:31
七十九平方米的记忆构建
高校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3:59
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今传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26:33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新闻世界(2016年7期)2016-08-23 08:36:59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