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闻漫画的视觉动员研究

2021-04-29 00:44王喆
新闻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内容提要】“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激烈,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大背景下,爱国漫画家们积极组建漫画社团、创办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览,并借助报纸、杂志、墙壁等多种媒介进行新闻漫画的创作。他们以笔为武器,把艺术创作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反映时代背景的抗战新闻漫画,重新构建起一个由爱国漫画家主导的视觉秩序。抗战新闻漫画通过民族危机与抗战胜利图景的图像呈现,增强了广大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体意识,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奋起抗战。

【关键词】抗日战争  新闻漫画  视觉动员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從政治事件或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①18世纪初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以及市民社会的发展,漫画不仅为广大民众了解时局带来了便利,而且逐渐成为平民阶层争取权利、建立平民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由于受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压制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一些绘画中虽已出现漫画的特征,但始终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直至清朝末年,新闻报刊上开始出现反对帝国主义、揭露清朝政府腐败的漫画作品。1898年香港《辅仁文社社刊》发表的谢缵泰所作的《时局全图》被公认为我国新闻漫画的开端,此后,中国漫画开始以反帝、反封建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漫画”的概念于1982年安岗召开漫画相关会议时首次提出,此后,学者们又做了很多关于新闻漫画的定义诠释,概括而言,新闻漫画包含了新闻和漫画共有的性质,既运用夸张、类比和象征等表现方式来呈现,又具备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的创作异常活跃。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漫画家们以笔为武器,把艺术创作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创作出了数量庞大的反映时代背景和激发广大民众抗战热情的新闻漫画作品。新闻漫画以其通俗易懂的图像叙事,建构起国民的国家认同与主体意识,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的团结抗争。在以往的抗战宣传动员研究中,多集中于报刊文字的研究,忽略了以新闻漫画为代表的视觉图像文化在抗战中所起的动员作用。本研究从视觉文化角度出发,通过解析新闻漫画的视觉修辞,探究其构建了怎样的视觉性机制,如何建构起国民的国家认同与主体意识以及如何动员广大民众奋起抗争的。

一、抗战时期爱国漫画家的媒介实践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我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序幕,在这漫长的抗战历程中,抗战新闻漫画承担着宣传动员的历史重任。作为抗战宣传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新闻漫画伴随着抗战局势及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兴衰起伏。可以说,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是抗战新闻漫画兴盛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始终面临着内忧外患,寻求民族解放与独立便成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热切期望,他们纷纷提出了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启蒙救国等方案,漫画家们也高举美术救国大旗,将艺术创作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斗争性。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新闻漫画作为锐利的武器,有效地发挥了宣传动员作用。因此,抗战新闻漫画的兴盛也是对中国漫画革命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尽管战争局势将整个漫画界的结构划分为以重庆陪都为中心的大后方、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及上海孤岛与北平沦陷区,且因为政治环境的不同,国统区与解放区新闻漫画的发展轨迹也有很大的区别。但随着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抗战新闻漫画创作有着相对统一的总主旨追求。爱国漫画家们积极组建漫画社团、创办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览,并借助报纸、杂志、墙壁等多种媒介进行新闻漫画的创作。

(一)漫画社团的组建

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加剧,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类救亡协会支援抗战。在“团结全体漫画家,共同推进漫画艺术,使漫画成为社会教育工具”的宗旨下,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于1937年春成立。全国性漫画家协会的建立,使全国漫画家团结起来,从单枪匹马发展成为富有战斗力的抗日文化群体。七七事变的爆发使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漫画作家协会的领导下,上海成立了漫画界救亡协会,并组织起救亡漫画宣传队。随后,上海救亡漫画宣传队派遣队员到全国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号召工人、农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抗争到底。这支队伍在后来不断壮大,成为“中国战时一支坚强精锐的漫画战斗队伍”。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37年9月成立于成都的四川漫画社、1938年1月于武汉成立的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1938年3月于广州成立的全国漫协华南分会、1939年10月于延安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漫画研究会、1939年于香港成立的香港漫画协会、1940年于桂林成立的全国漫协桂林分会等等。这些漫画社团的广泛组建成功地联合起广大的漫画家,为抗战新闻漫画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二)漫画刊物的创办

1937年9月2日,救亡漫画队的机关刊物《救亡漫画》创刊,它是全国抗日漫画运动的中心刊物,主力有叶浅予、张光宇、蔡若虹等人。《救亡漫画》为五日刊,每期刊登四五十幅漫画及一些评论文章,其所刊载的均为反映全国人民抗战、揭露日本侵略罪行以及揭示中国抗战必胜的新闻漫画作品。日军占领上海后,《救亡漫画》被迫停刊,漫画队撤退到武汉后,将其改名为《抗战漫画》继续出版发行。此后,全国各地前仆后继地涌现了一大批漫画刊物,据《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记载,抗战时期创办的漫画刊物多达22个。由于战争局势的动荡、环境艰苦以及物资供给困难等原因,很多漫画期刊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但是它们为漫画家的抗战新闻漫画的创作提供了阵地。在这些阵地上,漫画家们以笔为枪,打响了一场场抗日救亡的“漫画战”。

(三)新闻漫画的创作

除漫画刊物外,新闻漫画还多刊载于报纸、杂志和墙壁上。各地主流报刊如武汉的《新华时报》《抗战晚报》、广州的《环球日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成都的《新民报》、重庆的《国民公报》《新华日报》、桂林的《救亡日报》等等,都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美术副刊的方式刊载抗战新闻漫画,深受读者欢迎。还有许多漫画家如丰子恺、叶浅予、黄尧等人将自己的漫画作品结集出版,广为流传。除纸媒外,漫画家们还广泛利用墙壁、路牌等载体来创作新闻漫画作品。这表明新闻漫画摆脱了书刊的限制,形成了更为宽广的视觉战线,更大程度上扩大了受众的规模,并进一步建立起由爱国漫画家所主导的观看秩序。

(四)漫画展览的举办

1936年夏季,上海漫画家们筹办了全国规模的漫画展,该漫画展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生活、声讨日军侵略、呼吁抗战救国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民众观看。救亡漫画宣传队成立后,于1937年“九一八”纪念日在南京举办了抗战漫画展。该抗战漫画展在南京街引起轰动,每天都吸引了两万以上的观众前来参观。此后,各地漫画家们纷纷将作品搬向街头、广场,通過举办漫画展直接向群众宣传。例如,在武汉,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9月,先后举办的漫画展有:抗战漫画展、全国儿童抗敌漫画旅行展览、抗战建国纲领漫画展览等等。除武汉外,在广州、桂林、延安等地也多次举办漫画展。漫画展的广泛举办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将零落的民众组织起来参与公共活动。

二、国家认同与国民主体意识的视觉建构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爱国漫画家们在抗日战争中有组织的宣传实践,以及其对整合广大民众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显然,在漫长的抗战历程中,抗战新闻漫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新闻漫画作为一种图像文化,具有通俗易懂的图像叙事的特征,相比传统的文字报道具有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除此之外,视觉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比抽象的话语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表现性,更容易影响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②抗战新闻漫画通过视觉抗争动员广大民众,其实质上是对国家认同和国民主体意识的成功建构。下文聚焦于新闻漫画本身,并将其看作一个视觉图像文本,解析其中的符号话语与视觉修辞,我们便可深入了解新闻漫画是如何对国家认同与主体意识进行视觉建构的。

(一)民族危机的图像呈现:国家认同的视觉建构

图像文本可以将民族危机直观地呈现出来,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作为图像文本的新闻漫画与新闻摄影的图像又有所不同,新闻漫画以戏仿、夸大、遮蔽等方式使其视觉符号更具有戏剧性,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受众情感的带入和嵌入实现了“家亡”与“国破”的情感对接,“对联”“地图”等象征符号的运用,又进一步建构起了受众对国家的认同。

1.“家亡”与“国破”的情感对接

中国古代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帝制,传统的王朝国家的观念根深蒂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进入“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被迫卷入了近代世界体系之中。随后在仁人志士不断的探索中,广大民众实现了由古代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抗日战争初期,很多民众缺乏对世界局势的了解,近代国家观念相对淡薄,远远比不上对家庭的情感与认同。抗战新闻漫画巧妙地将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与国家危亡进行了缝合和对接,从而使民众把对自身家庭的情感投射到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去。1937年《时代漫画》所刊登的漫画《春耕》(图1),描绘出中国农民被日本侵略者攻击压榨、农田里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这种“血淋淋”的控诉让民众意识到“家亡”与“国破”实为一体。

2.“国家”符号的征用

国民对国家的认知的情感取向不会凭空产生,往往需要一定的触媒。③在抗日战争中,抗战新闻漫画常常征用地图等国家象征性符号来表征国家领土与主权被侵占的事实。“国家”符号的征用使其起到了触媒的功能,从而唤起民众对国家的情感。“国家”符号也因此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方法。

廖冰兄的《抗战必胜连环画》中的新闻漫画作品《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便引入了地图符号。画面中的日本军阀用剑直指地图中的中国,将中国地图放置于日本侵略者的“凝视”下,从而建构起一种“看与被看”的权力结构,表征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现实。因此,新闻漫画通过对“国家”符号的征用,激发起民众对民族危机的想象,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国家的情感和认同感。

(二)抗战与胜利图景的图像呈现:国民主体意识的视觉建构

自1840年之后,我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进历程。纵观我国漫长的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历程,民众的启蒙与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战新闻漫画除了对民族危机的直观呈现外,也有很多作品呈现出民众的抗争。这些新闻漫画作品塑造了民众奋起反抗的英勇形象,实现了由“被看”到“看”的位置转换,同时,运用一些视觉符号隐喻了胜利的图景,从而培养起民众的主体意识。

1.由“被看”到“看”的主体呈现

“看”与“被看”表征着一种权力结构。在抗战新闻漫画中除了将民众放置于“被看”的位置,从而引发受众的代入感以激起受众的反抗情绪外,许多新闻漫画还将民众放置于“看”的主体位置,通过刻画民众奋起反抗的英勇形象,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秩序,唤醒了国民的主体意识。

丰子恺的《漫文漫画》中所刊载的《被侮辱的女性杀死日本兵》(图2)中,被日本兵侮辱的妇女勇敢地将尖刀刺向日本兵的胸膛,一改以往女性被霸凌、被凝视的刻板印象,表征了女性勇于抗争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抗战漫画》中所刊载的廖冰兄的作品用图文结合的叙事方式,向受众呈现出“抗战初期逃难的民众多,抗战后期与军队协力的民众多”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将民众在抗战初期处于弱势、被动的位置与抗战后期民众和军队协作把日本侵略者制服的强势、主动的位置直观地呈现于受众眼前,这种鲜明的身份转变,进一步唤醒了民众深藏于心的主体意识。张乐平在《抗战漫画》上所发表的《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歼灭敌人》(图3),将爱国军人和民众置于强势地位,他们通力合作,将目光投向地上的日本兵。这不仅呈现出民众奋起反抗的姿态,同时,军民的通力合作也象征了军民团结,同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性。刊登于1938年2月《抗战漫画》第3期的《站在日军面前的巨人——游击队》(图4),采用夸张的图像叙事,将游击队员塑造为巨人的形象,他背对受众,充满正义地凝视着在角落畏畏缩缩的日本侵略者。这样的视角更容易让受众具有代入感,让观看这幅作品的民众与漫画中的日本侵略者构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民众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增强了国民的主体意识。

2.胜利图景的视觉隐喻

视觉隐喻是用一种形象来代替另一种形象,或者与另一种形象结合起来的修辞方法,通过形象之间的类比实现主题的暗示。在抗战新闻漫画中这种视觉修辞方法非常常见。例如,刊登于《抗建通俗画刊》上的《日本的今昔》(图5),将过去的中国描绘为桑叶、日本为蚕,暗示中国被日本蚕食的过去;又将后来的中国描绘为雄鸡、日本为毛毛虫,暗示中国后来的崛起。无论是“桑叶”与“蚕”还是“雄鸡”与“毛毛虫”都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隐喻了中国与日本实力的逆转,以及中国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图景。在抗战新闻漫画中,隐喻修辞的巧妙使用让民众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从而大受鼓舞,奋起抗争。

三、结语

在抗日战争中,爱国漫画家们积极组建漫画社团、创办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并勇于投身一线进行抗战新闻漫画的创作与宣传,这体现了他们的公共情怀。他们所创作出的一幅幅抗战新闻漫画以其通俗的图像叙事特质为民众所接受,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记载历史和号召动员的作用,其强大的视觉力量又为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体意识起到了非凡的历史作用。可以说,抗战新闻漫画是抗战时期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团结抗日,为抗日救亡做出了杰出贡献。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727.

②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7(03):17-24.

③胡正强.论抗战时期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的具象表达——以漫画新闻为例[J].学术交流,2015(11):209-214.

参考文献:

[1][日]森哲郎.中国抗日漫画史[M].于钦德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喆,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