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程伦理融入《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思政中的初步探索

2021-04-29 10:47张鹤鹤张丽萍柴森森姚宗湘尹立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工程师专业课程

张鹤鹤 王 刚 张丽萍 柴森森 姚宗湘 尹立孟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重庆 401331)

0 引言

重庆科技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培养高校,主要为社会、企业培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当下中国正逐渐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转变,工程师在现代工程实践活动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急需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当今社会发展的特征导致了工程师的宏观伦理困境,尤其近年工程事故问题日益严重已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高等院校的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成长的首要因素。工程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会引发重大工程事故,所以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平时的专业课程中有导向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洗礼,弘扬工程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工程师。本文将工程伦理思想渗透到《金属力学性能》课程专业教育中,并做了初步探索,努力在课程建设中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

1 将工程伦理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中的意义

1.1 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对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加,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足以看出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各大课程教学之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然而随着学生个人年龄的增长与学历的增加,加之学业任务也愈加繁重,尤其进入高校阶段后不可计数的专业课程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基调,使得思想品德教育随之减少与淡化。

专业课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其对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工程师角色转变的垫脚石。思政工作与专业知识在高校教育中同等重要,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与努力。尤其是在我国高速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为国育才的同时,为国育人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高等教育之中,思政与知识并重,立德与立业同行,为国家为社会培育高素养、高质量、全方位型人才。

1.2 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重庆科技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焊接技术与工程等材料类专业希望培养出具有高度爱国、社会责任感,高尚职业道德,敢于担当责任的工程技术人才。《金属力学性能》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述金属力学性能的概念、原理、微观机制及测试方法,在机械类、金属材料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不熟练与理解不深刻,直接制约学生在后续工程类岗位的适应节奏和对工程问题的判断与解决能力。由于该门课程知识点琐碎繁多,涉及复杂的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以往的教学工作主要聚焦在专业知识能力的讲解与传授,缺乏对学生系统化的价值观的引导。

工程伦理是应用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准则。历史上许多工程事故的发生都与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息息相关;此外,也有许多关于工程师通过事故后的失效分析,解决复杂繁琐的工程问题,为时代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案例。因此特提出将工程伦理思想融入《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初步探索,在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方面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可以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具专业自豪感、社会安全感和国家责任感的优秀工程师。

2 课程教学中工程伦理融合的设计

2.1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改变教学模式

以往《金属力学性能》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教,缺乏对学生系统化的价值观的引导。为响应国家政策,目前亟需对该门课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在平时的课堂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及思政元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主自信。

高校教师的自信心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思想有机融合的思想基础,也是激发教师主动将思政思想融入课堂的内在动力。明道是传道的前提。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专心研读教材和前沿学科,将热点问题、历史经典案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热点问题,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不断提高专业课程与思政思想融合的思想性,针对性与理论性。教师们要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建设一片光明。

2.2 挖掘《金属力学性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金属力学性能》课程与思政思想的有机融合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和需求,找准切合点,耳濡目染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历史中很多重大灾难均与金属力学性能和材料失效有关,比如在讲授“金属的疲劳”内容时,将1998年发生的“德国ICE高速列车重大脱轨事故”引入课堂。工程师检修车轮轮箍时,使用的不是专门检测金属疲劳的精密设备,他们通过普通手电筒检修,未能及时检测出疲劳裂纹,酿成了重大事故,最终判定三名工程师过失杀人罪。案例中的工程师并没有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位,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工程实践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德行。《金属力学性能》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制定详细的教案,将专业知识点中涉及到的职业伦理和道德修养编入教案。有导向的提高大学生过硬的技术本领、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工程伦理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工程师。

2.3 建设思政思想与《金属力学性能》融合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载体,挖掘知识的价值性是目的,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将专业知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工程伦理知识点,将其收集起来,整个归纳后建立一个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的形式可以涉及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并通过对学生展开调查问卷的形式进一步优化资源库,如表1给出了部分思政思想与《金属力学性能》融合的切入点。

表1:部分金属力学性能与工程伦理的融合点

3 工程伦理教育融入《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改效果

为了适应工程伦理教育融入《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除了以上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增加工程伦理方面的小论文考察,鼓励学生做一些关于社会伦理方面的社会调研,并纳入平时成绩;又如最终考试增加1~2道关于工程伦理的题目,由此引入一些金属力学性能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制定解决方案。对于该教改方案,我们对相应班级做了相关的调查,91%的大学生对授课模式表示满意;89%的学生表示通过工程伦理的引入,增加了对专业的认可度,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85%学生表示通过工程伦理的引入,激发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上改革方案基本得到了授课学生的认可。

4 结语

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具备高度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行业翘楚。而《金属力学性能》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根据《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特点,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灌输与融入相结合,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宗旨。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工程师专业课程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