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洁 王骏超 游 彬 李文钧 孙玲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各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系列竞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措施开展教育改革探索。目前在大学生实际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成果产出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相对较少的课时、相对松散的内容,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全面深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而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需要长期团队合作和实际项目操练。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创新课程结合科技社团新型培养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和课外延伸培养的科技社团,组队长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组团经常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有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把课堂教学和社团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多元化培养模式,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活力,突破创新课程学时不足这一教学瓶颈,创新课程结合科技社团的培养模式逐步成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实现有效合作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近四年的实践,这种新型培养模式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极客科技创新与创业》是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学科和专业学生开展普及型的通识类课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兴趣,以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为背景,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科研项目为主,基于社会调研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案例指导与实操训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项目训练平台而开设的课程。与一般的课程教育不同,本课程不再把课堂作为主要的教育情境,而是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针对科学问题和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思维与技能锻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杭电极客科技社团则通过招纳电子信息专业为主不同学科背景的杭电学生,因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一起合作,共同完成科技项目。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活动结合,清晰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建设宗旨,从而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增加驱动力是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极客科技创新与创业》是面向全校的公选课,选课的对象包括理工、经济、人文等不同学科和专业学生。如何打通专业壁垒、多学科优势叠加、知识互补、全面培养学生,其中选好突击队是关键。突击队作为课程的主体,要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着重培养交流能力、领导力、想象力、创新力、思辨力等多维能力。杭电极客是由不同研究领域课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团体,致力于打造科研高校、科技类企业、科技社团三位一体的学生科研创新协作平台。社团内的所有团队都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有经验帮无经验的形式,并且广泛的组织跨学校、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自由组合,使学生以项目为纽带形成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具有明显的“传、帮、带”特征。社团每年不断纳新,为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增强协会发展的动力。
以学生培养为根本,不断开发精品创新课程并组建优秀科技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展示自我、互帮互助、协同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广的舞台、更大空间去锻炼和展现自己的能力。
“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有良好管理制度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导师指导制是培养模式良好发展的关键,导师的深入指导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导师能引领好社团舆论导向促进社团持续稳定发展,培养中坚力量,鼓励社员增强课题项目参与度,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院建立指导导师库和学生库,制定了导师和学生自由灵活的双选制度。建立与课堂相辅的课题研究制,提升科研课题在社员中的参与度,学生自发成立课题组,导师进行深入指导、监督。课题研究制是导师培养制的进一步发展,能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实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术科技人才。学院率先实行企业实训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以项目化的模式进行管理与运作。整个过程分前期项目调研,中期检查,后期项目总结与验收三个环节。以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
“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采用目标管理机制实现导向激励,结合导师指导制和课题研究制如图1构建驱动激励,探索一套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的机制,为实践和科技育人开拓新途径。
图1:“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项目管理机制
“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通过社团开设课外集训提升技能的同时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经常邀请学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来做讲座,分享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定期组织科技沙龙活动,再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共同收获。不时拜访创新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商业科技的发展,开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窗口和契机,为学生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利用大学生综合科技竞赛带来的创新实践契机,组织指导跨学科跨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用团队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科研项目形式的进行管理与运作企业实训,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多年的实践摸索,采用竞赛与项目平行双线推进的训练模式如图2以树立合作意识并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发挥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2:竞赛与项目平行双线推进的训练模式
科技公众号是“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也是服务学生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发力点。杭电极客公众号不仅是开源技术的资讯平台,也是交流讨论的场所和分享学习的空间,更是学生原创技术沙龙,学生可利用公众号上传科技报告和科技作品,分享学习和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2018年增加了相关专业的在线课程(目前公众号已有电路、单片机系列课程)。杭电极客公众号成为创新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见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主要平台,培养具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园地。
“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和国内外大学团体及赴海外学生交流学习,与浙江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科克大学及南丹麦大学展开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同时注重与海外学生的交流,邀请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本科生们一起参加暑期的集训项目。
目前,“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经历了近四年的探索,成效显著,亮点纷呈。2016─2017年度,试点了深度学习和无人机飞控两大主题;2017─2018年度,加入了智能家居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两大课题;2018─2019年度,增加了移动机器人和5G项目。在开展计划的第一年度共有49名二年级学生申请加入,也就是说,超过10%的二年级电子专业学生自愿选择了杭电极客,到2017年秋季,这一数字上升至500多人,远超过传统社团的学生人数。2019─2020年度,开设全校公选课《极客科技创新与创业》,从课外延展到课堂,从电子学院辐射到杭电全校学生。
学生们的反馈显示,“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培养模式提供了接触真实且高要求项目的实践锻炼,这些经历将在他们成长道路上提供有效的帮助。
基于其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本研究得出的关键要素成果,“创新课程+科技社团”多元化培养模式整合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延伸课程教学边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课程为载体科技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科创特色的学生科研孵化平台,不断探索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