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娜, 冯桂芬, 甘宝姗, 梁晓莹, 黄玉, 欧淑媚
(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 广州510375)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乳汁甚少, 或全无。 通常在产后2 周若仍无乳汁分泌可视为无乳症, 若在产后6 周, 乳汁分泌量仍无法满足婴幼儿一次哺乳量, 则被看作乳汁过少分泌[1]。近年来, 产后缺乳发生率越来越高。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 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2],它与疾病和健康有密切关系。 体成分与运动功能指标分析仪(mo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MES) 是人体成分及人体生物力学参数测量分析仪器, 主要功能是测量并分析人体下肢肌肉分布、 全身脂肪含量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后缺乳产妇的中医体质分型, 观察产后缺乳与MES 指标的关系, 为防治产后缺乳提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产后缺乳产妇200 例为缺乳组, 正常母乳喂养产妇100 例为对照组。 两组对象既往体健, 无慢性疾病史。 两组的年龄、孕周、 BMI、 脂肪分布、 脂肪百分比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缺乳的诊断标准[3]: 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哺乳需要。
1.3 研究方法两组人员均行问卷调查 (基本情况及中医体质量表) 及MES 检查。 中医体质量表采用王琦教授制定的 《中医体质调查量表》[4],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进行判断。 调查环境安静、 保密, 调查人员核查无误后回收问卷。 MES 检查采用北京迈达康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MES-01S20 型运动功能分析仪, 受测对象两脚踏在对应脚踏板电极上, 医务人员输入数据至电脑, 即可根据人体参数模型分析计算出MES 指标: 脂肪分布 (60 ~100 g/cm 为正常)、脂肪百分比 (17% ~30%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在Excel 2013 中输入资料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中医体质分型分布比较两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显著不同。 缺乳组阳虚质最多 (21.50%), 对照组平和质最多(51.00%); 两组的平和质、 痰湿质、 阳虚质、 瘀血质比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较 [n (%)]
2.2 两组中医体质与MES 指标的关系两组的脂肪分布 [缺乳组 (124.87 ± 45.22) g/cm, 对照组 (123.43 ± 26.87) g/cm]、脂 肪 百 分 比 [缺 乳 组 (33.35 ± 5.92) %, 对 照 组 (32.92 ±4.54) %] 均高于正常值; 对两组九种体质分别进行MES 指标的非参数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体质与MES 指标的关系
2.3 缺乳与中医体质、MES 指标的相关性将缺乳作为因变量,体质分型、 脂肪分布正常、 脂肪百分比正常作为自变量, 对缺乳与中医体质分型、 MES 指标拟合Logistic 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 痰湿质、 阳虚质、 瘀血质是缺乳的危险因素。 见表3。
表3 缺乳与中医体质、 MES 指标多元Logistic 逐步回归方程结果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对妈妈、 宝宝和社会都有非常多的好处, 但生活中母乳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中医对产后缺乳的防治经验丰富, “治未病” 是中医的特色, 也是现代医学保健的重要目的, 中医体质学说是 “治未病” 理论的体现。 陈宝艳等[6]将中医体质学说运用到产后恶露不绝的诊治, 结果显示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生与体质类型可能相关, 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有望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 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 偏颇体质更易出现产后缺乳。 平和质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 这与许琼[7]的研究结果一致。 众所周知, 平和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 是理想的、 适宜妊娠的体质, 因此, 产妇分娩后能更好地适应角色变化, 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母乳喂养[8]。 但是, 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即使是平和体质的产妇, 同样要综合调摄, 重点关注饮食、 睡眠、 情绪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 痰湿质、 阳虚质、 瘀血质是产后缺乳的危险因素。 中医认为, 乳汁由气血所化生, 由气所推动, 痰湿、 阳虚、 瘀血等偏颇体质均会不同程度影响乳汁的生成、 运行而出现乳汁少或者全无。 故偏颇体质的产妇更要针对性加强调摄, 如痰湿体质者, 食宜清淡, 起居忌潮湿, 运动宜渐进;阳虚体质者食宜温阳, 起居要保暖, 运动避风寒; 瘀血体质者食宜行气活血, 起居勿安逸, 适当锻炼促血行; 气郁体质者食宜宽胸理气, 起居宜动不宜静, 宜参加群体运动; 气虚体质者食宜益气健脾, 起居勿过劳, 运动宜柔缓。 同时配合正确的哺乳姿势, 充足的哺乳知识, 良好的睡眠, 乐观的情绪, 未病先防, 预防产后缺乳的发生。 另外, 本研究对两组的MES 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均高于正常值。 这可能是孕产妇因生理变化, 且喜多食, 擅进补, 故产后脂肪分布、 脂肪百分比均异常, 但不同体质之间无显著差异。 故应尽早开展孕产期体重管理和营养干预, 指导孕产妇科学饮食, 避免产后脂肪积累过多, 影响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 偏颇体质更易发生产后缺乳; 为降低缺乳发生率, 宜及早通过体质辨识, 对孕产妇尤其是偏颇体质者进行膳食及运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