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为提高玉米作物产量及改善其品质,提出应科学合理地控制种植密度、选择适宜的品种、提升种植水平等策略,希望能和同行分享实践方法与经验,使我国玉米高产高质,整体提升种植户经济收入。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影响;提升策略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4-013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自身的遗传特性、栽培管理方法及种植区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其中在栽植管理实践中,种植密度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预示着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去调控作物产量,实现高产目标。
当前在现实生产活动中,种植户过度追求个体利益,一味地通过增加种植密集区提升产量,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提升作物总产量,还降低了其品质。故而,应结合玉米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状况,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同步提升其总产量与品质。
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1 产量
玉米种植密度较小时,对单株生长有一定益处,但整体产量相对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偏小时,各株玉米光照的充足性得到一定保障,光合作用被强化,对其茎秆生长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提高了运输营养成分的能力,此时单株玉米会吸收更多营养,产量相应增加[1],见图1。
种植密度较小时,单位面积中整体获得的玉米穗数降低,故而作物整体产量下降。而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相应增多,此时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玉米整体光合作用提高,也有益于提高产量。但穗粒数增加过程和整体产量变化相伴随,这也预示着整体产量增加时,穗粒重量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中不同玉米植株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个体生产质量和整体产量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关系,故而在一定范畴中,玉米整体产量和其种植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是当种植密度达到某一值时,会造成产量逐渐下跌,见图2。
1.2 品质
当下人们对食用品营养物质含量有较高的重视度,玉米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之一,其内含蛋白质、纤维素等诸多营养物质。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作物生长、营养物质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通常情况下,种植密度越小,玉米果实的营养成分含量越高;而种植密度偏大时,玉米营养含量较低。有研究已证实,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灌浆中期两者存在反比例关系,而在籽粒成熟及其他时段两者相关性不是特别显著。
对于作物的脂肪含量而言,灌浆中后期伴随种植密集的增加含量有提升趋势,在成熟阶段两者则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线性关系,这就表明种植密集的生产地对玉米果实脂肪含量形成的影响较大。种植密度越大的农田,生产出的玉米淀粉含量越低,整体表现出先低后高的线性关系。
2 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策略
2.1 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提出的要求有差异
当玉米品种类型不同时,其生产出的玉米叶片数、单株生产高度有一定差异。而对于绿色植被而言,叶片数与单株高度是其产生光合作用的主要来源,固然会影响其产量与质量。故而,在玉米种植实践中,需要结合其品种类别、生产出的茎秆高度、叶片繁茂程度设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平展型中晚熟玉米而言,其穗位以上各叶片和主干夹角平均>45°,留苗以3 000~3 500株/667 m2为宜,适时采用春播能较好地利用光热资源,提高自身的有效积累,增加产量。
2.2 参照气候条件差异
影响玉米生长态势的因素不仅有其自身的品种类型、吸收光合作用的能力,还有其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通常情况下,在降水量偏大的区域,建议适当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相反若降水量偏小时,则需要适度增加种植密度。
2.3 参照土壤的差异性
在设定玉米种植密度时,需参照本地土壤状况,主要是因为玉米生产的土壤环境是其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若农田土样质量较优良,其内所含有的肥力相对较高时,可考虑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反之应适当减小种植密度。故而,农户应善于分析种植地土壤成分,进而更科学地调整玉米作物的种植密度,见图3。
2.4 结合品种产量水平合理设定密度
对于产量为400~500 kg/667 m2的中产田而言,平展叶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建议控制在3 000~4 000株/667 m2。对于500~600 kg/667 m2中产田,平展叶型、紧凑竖叶中穗型杂交种适宜密度以3 700~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左右為宜。而对于总产量要求>650 kg/667 m2的产田,建议其内种植紧凑中、大穗型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5 000~5 500株/667 m2、4 500~5 000株/667 m2[3]。
2.5 科学选择品种特征
纵观时下国内玉米作物种植状况,不难发现不同品种类型对种植密度提出的要求可谓是千差万别。就紧凑型杂交玉米而言,通过适度增加种植密度,通常能较好地维持整体产量的相对稳定性。对于平展型的玉米,当其生长至中晚期时,因植株较高大,叶片相对较宽,建议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3 000~3 500株/667 m2区间内,借此方式使植株对光能利用的效果得到更大保障。
针对那些早熟型的玉米品种,其生长阶段整个植株的叶片较为紧凑,可以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将其调控在4 000~5 000株/667 m2,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的形式,提高单位面积内作物总产量。对于中间型的玉米品种,其叶片生长状况处于紧凑型与平展型两者之间,因而可将其种植密度调控在3 500~4 000株/667 m2,进而提升玉米的总产量。
2.6 提升种植水平
由于条件限制,以往农民在种植玉米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农业新技术利用较少,遇到玉米产量偏低的情况时,不能深度剖析其形成原因,主观上没有确立学习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意识,这样不利于玉米产量的全面提升。
鉴于以上情况,相关部门应通过宣传培训、创建示范田等形式,引导广大农户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玉米种植新技术,采用高新技术分析玉米种植全过程的状态,以实践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利用新技术[4]。
3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饲料生产、食品制造及工业提取等诸多方面均有应用。我国为世界上的玉米种植大国,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与水稻。为确保玉米产量及营养含量达标,广大农户应结合玉米品种、种植地土壤条件等差异,科学合理地设定种植密度,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 1 ] 贾梦杨,姚泽英,李长青,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0,43(10):105-108.
[ 2 ] 安静.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0):163-164.
[ 3 ] 张亮亮,张朝,曹娟,等.GEE环境下的玉米低温冷害损失快速评估[J].遥感学报,2020,24(10):1206-1220.
[ 4 ] 梁玉红,郑博,刘齐光,等.灌溉对青贮玉米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的影响[J].中国饲料,2020,14(20):20-24.
(编辑: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