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 要:高校图书馆具有服务育人职责,而德育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视角下,通过评估内部及外部教育环境,阐明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认为应实行协同合作工作路径,通过联合各教育主体,在思想共识的前提下,建立协同合作组织,制定工作制度,优化合作模式,创新工作形式,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效能,深化图书馆服务育人职责。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德育工作;教育环境
党的十七大以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教育政策的推行,强调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是紧随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递进完善而不断深入开展的。教育内容从最初的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到转化为“立人”需要,进行公民素质及健全人格培养。高等教育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教育环境为依托、以教育资源的流动为命脉”的多元、开放系统,人员、物质、信息等各种子系统,在实践中与环境交互作用,促进了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壮大。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估,将利于厘清工作中各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及复杂关系,明确其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或消极作用,进而把握正确工作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深化服务育人工作职能。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教育环境
1.内部优势
首先,文献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纸质文献及电子资源具有优质化、专业化的特征,为服务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便于青年学子在获得先进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修養与政治素养的提高。其次,隐性教育优势。隐性教育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高校图书馆被称为“第二课堂”,可以通过馆舍空间的文化建设,提供乐观、健康的学习交流环境,促进学生的环境熏陶与感染;可以通过馆员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服务对象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影响;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吸引学生参与互动,形成了体验层面的情景环境,使学生于无意识中对价值观念、道德理念、政治素质等产生影响。最后,校园文化引领职能。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信息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引领者与重要场所,它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专业的人力资源、多层次的空间资源,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服务基础,不断发展创新的服务理念与制度管理为工作保障,多种形式信息资源活动开展为行动路径,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2.内部劣势
首先,馆员服务育人意识的欠缺。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服务育人意识缺失情况,由于没有足够角色认同感,往往对育人职责表现冷漠与懈怠,缺乏开展育人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进行服务育人工作,也经常是应付了事,形式大于内容,过程重于结果,缺乏实质性内容,难以发挥服务育人工作的实际效益。其次,服务育人工作实践困境。相较于理论研究的热烈,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实践却相对沉寂,理论没有有效运用于实践,影响着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实效。(1)工作目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目的性较弱,很少去主动关注教育目的,并以此为基点开展工作。育人工作目的模糊,使图书馆不能明确其教育主体定位,在工作中易迷失方向。(2)工作途径:文献资源的利用多为收藏借阅,但对出现的功利性阅读、实用性阅读等不良阅读倾向缺乏有效引导;馆员与学生的互动式熏陶型育人,多为无意识行动,没有相应的培训与激励措施,使馆员的育人职责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环境建设上多关注物理馆舍的人文氛围构建,而忽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功能,对网络糟粕信息缺乏梳理清洗。(3)工作规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服务育人工作没有规章制度可循,育人功能发挥往往是为了配合时事通知、节日庆典等被动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无计划性,工作状态往往处于随机化、无序化,无法形成系统化、常态化。
3.外部机会
首先,时代要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参与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实现教育的共同任务与目标。其次,技术提高带来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促进了在线教育广泛开展、网络平台频繁交互、资源的便捷获取等,在高教系统面临更加复杂及不确定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变革着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可以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行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的创新,迎合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个性需求,提高服务育人工作效益。最后,教育整体性需求。一个人德性的形成是长期发展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就要求在尊重教育客体思想需求及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能从多个角度通过多种实践路径进行全方位育人,满足客体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实现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
4.外部挑战
首先,服务育人工作独立化、边缘化。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往往被学校领导层及其他教育组织部门忽视,没有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到学校总体的德育规划之中;并且高校图书馆在自行组织的育人活动开展时,也往往得不到学校或院系机构的积极回应,其工作游离于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之外,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具有独立化、边缘化特点。其次,德育工作多维度变化。教育理念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到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教育客体吸收与内化;教育模式多形式多角度,从线下走到线上,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不同的主题从而更加丰富化,不仅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也关注心理健康、理想信念、人格塑造等;教育理论的研究也从单一行为主体工作到联动服务进而综合考量等。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德育工作的多维度变化,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合适的服务内容与模式,做好服务育人工作。最后,教育主体与客体相适性。网络的交互与开放,在拓宽了沟通交流路径的同时,也影响着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形成。德育环境的变化促使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主体要以社会现实为起点,注重客体实际需要与兴趣,实现教育输出与接收上的协调统一。
二、工作路径的逻辑生成
工作路径是工作内容推行、目标达成的载体形式。通过对服务育人工作的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今教育工作呈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的演变。国家德育政策的号召及时代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教育全方位、全时效,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活动相统一,将德育工作落实、落小、落细。高校存在多方教育主体,内部如思政课的培养、各院系辅导员的引导,学校党委、团委、学工处、研工处等职能部门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育人活动开展等,外部如政府德育方针政策指导,媒体机构的榜样宣传,企业的育人资金支持等;另外教育客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平等意识的加强,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交互联系,构成了多元化的教育行为体。新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的单一教育主体、片面的教育内容显然已不适宜目前教育需求,多元教育主体只有广泛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在长期的开放的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客体产生持续、多方位影响,“协同”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径。
“协同”为协调合作之意,是指利用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共性,协调开展持续性的联合行动,从而达成整体系统的有序运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具有明显方法论的意义。从协同理论来探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路径,就是强调以工作中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客体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客体学习与生活轨迹整合工作内容,进而联合校内校外各教育主体,建立起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交错连接的立体教育模式,深化德育工作职能。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协同工作路径
1.达成合作共识
首先,培养馆员德育工作意识。德育是馆员服务育人工作内容之一,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自身文化与专业素养,加强服务理念,树立工作目标,更好地开展服务育人工作。其次,提高馆内各部门合作意识。认识到服务育人职能的发挥不仅是读者服务部门的努力,也需要资源建设部门的文献充实,需要技术部門的设备保障等,只有通过馆内各部门联动,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人力、环境、文献信息等资源优势,更好地开展育人服务。最后,加强图书馆服务育人职责宣传。通过多方位宣传,使高校其他教育主体明确图书馆的服务育人职责,在高教体系中的德育工作规划中重新界定各教育主体工作职能,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建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格局,在人员配置、财务支持等方面保障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2.建立合作组织
多元行为主体可以建立诸如委员会的合作联盟,为德育工作协同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合作联盟根据国家或学校的教学方针政策、时事热点等整合规划德育工作,通过对工作统一宣传、资源共享、内容互补、广泛开展,实现服务深化、效益提高。组织路径为两种,一种为总分式,即学校层面统一领导规划,组成多主体的合作组织,统筹安排德育工作。这类从上而下组织模式更便于工作的开展与协调。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地位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另一种为分总式,即两个及以上行为主体之间互相主动联系,建立合作联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合作范围,这是现阶段图书馆进行协同合作主要的组织形成途径。如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美育节”活动,图书馆与其主动联系共同实施,并在活动过程中邀请校团委、学工部加入,扩大活动影响范围,在活动成功完成后,继续就后续工作建立长期联系,努力形成稳固的合作联盟,进而协同开展更多服务工作。
3.制定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按照工作的性质及范围,要求各工作主体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工作秩序及规则,具有广泛性、普遍性。高校图书馆应在建立德育合作组织体系的前提下,积极制定及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划分工作职责与权限,确定统一行为规则,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管理及规范服务育人工作落实开展。制定工作制度时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有明确一致的工作目标,避免各组成部分功能内耗,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其次要在工作内容互融互通,通过设立联络人、开例会等形式,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各自工作方法及内容,避免各自为营,出现一些内容被重复宣传教育,一些内容没有涉及情形。再次要在工作形式上互为补充,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形式提高教育客体兴趣,促进德育整体性功能实现。如图书馆可以为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信息及物理环境支持等。最后建立评估与激励制度,工作评估可以找出不足解决问题,总结优势促进发展;同时激励制度建立能有效激发各教育主体工作潜力,促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优化合作模式
优化合作模式的前提是明确合作组织中各个教育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在合作的同时也保障其独立性,利于各自资源优势的发挥,也利于工作的评估与反馈。优化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合作渠道实现。如参与式合作,其他教育主体进行课程教学或校园德育活动开展时,高校图书馆主动联系,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如联合式合作,2018年山东大学开学季期间,图书馆与校团委、学工部联合开展了“进大学,读《大学》阅读推广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快速进行身份转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为多职能部门联合行动使活动开展覆盖面广,在学生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服务效益;如协调式合作,在图书馆独立进行服务育人工作时,技术部提供数据支撑,资源建设部提供资源保障,信息咨询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读者服务部提供人力及环境服务,图书馆内部多部门的协调合作促进了育人职能发挥;如互动式合作,通过与教育客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调研,了解其个性需求,明确工作内容,便于制定可行性行动方案;如引入式合作,多年来山东大学图书馆一直与校外“真人图书”公益性团队进行合作,通过个性化的讲述分享,提供新颖的育人服务形式。
5.创新工作形式
首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及专业的信息素养技能,积极同院系、学校职能部门等教育主体统筹规划,通过联合采购、统一编目,展开纸质文献、电子书刊、音视频等多载体资源的共建共享,既为德育工作提供信息保障,也避免重复建设与维护,降低了经济及人力成本;同时还要调查了解教育客体的阅读倾向及阅读需求,不但在资源建设上为其智力及德性发展提供支撑,也能引导深度阅读及有效阅读。其次,建立协同育人平台。阅读、课程、考试、评估等多种教育环节,构成了课堂、社团、校园等多个教育环境。而数字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空间也成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充分发挥物理空间的隐性教育功能,也要与各教育主体加强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思政教育“易班”平台等网络空间的协同建设与沟通,增强与教育客体的交流与互动,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与监控,融合线下与线上工作形式,建立立体多维、协同互动的育人新平台。再次,组建或联合学生社团。社团是学生自发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高校学生中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卢俊业.按照四中全会精神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J].河北图苑,1989
[3]安晓丽.高校图书馆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专题阅览室的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
[4]赵小芳,薛继红.阅读疗法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王彩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