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人文英语教育论的框架下,探讨通过“综合英语”课程语言与知识相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教师应依托课文主题或信息,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同步培养的方式,使学生在文明互鉴中内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基于文化自信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英语教育论;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何晴(1985.01-),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改科研专项)“LEE 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中跨文化思辨培养研究” (项目编号:JZ190075)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要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英语专业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积极思辨,提升判断力,“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具有文化自信,能够汇通中外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英语专业学生容易迷失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如缺乏自觉反思、自我调节的能力,则更容易忽视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些都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障碍。
一、LEE促文化自信的可行性
人文英语教育论(Liberal English Education,LEE)是指 “通过语言与知识的融合式学习,构建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同步提高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 [1]的英语教学范式。“综合英语”课程基于阅读材料内容对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的全面要求使践行LEE成为可能。
将Michael Byram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四个子类和Peter Facione的思辨结构模型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二者契合度很高:跨文化能力的“态度”子类要求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开放性也正是思辨倾向的构成成分;“解释与关联”子类要求能够解释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关联对照,发现误解并进行调和,需要用到解释、分析、推理、自我调节等思辨技能;“发现与互动”子类指在异国文化中发现新知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也需要推理和自我调节等思辨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子类强调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其中的分析、评价能力也是思辨能力的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流中开始,而文化自信的最终表达也需要跨文化交流。
二、“综合英语”课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的方法
根据LEE的核心内涵,“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应通过语言学知识,通过知识学语言。《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现将这五个方面和Facione对思辨的解构相结合,阐述“综合英语”课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方法。
1.博学之:以好奇、开放的态度促兼容并蓄。自负是对文化自信的曲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倡 “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开放的胸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带着好奇心充分接触并理解异域文化,而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的内涵。
教师可先明确文化平等的观念,进而强调文化的共通性。如在“Green Banana”课文的导入部分,给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绘制的世界地图,各地区都将本区域放在画面正中的位置,于是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课文中巴西山区民众将家乡的一座山视作世界中心。让学生分组讨论“绿香蕉”的象征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种文化中都有隐藏宝藏,理解文化相对主义。“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一课则可以设计“找相同”的活动。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和同桌的共同点,再提供两个著名人物,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掘二者的相似之处。看似思想不同、信仰不同、审美趣味不同,实质上折射出的却是人类都有思考、追求精神信仰和欣赏美的能力,这也是全文的核心主题。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和人一样,也存在共通性。
2.审问之:以对比分析促思考追问。文化对比让学生既能将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框架中理解,又能意识到本土文化独特的内涵。 “对比本身即是‘解释与关联‘发现与互动,需要的正是‘批判性的文化意识和‘好奇‘开放的态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西方不同视角追问同一问题,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为人类共通问题作出的贡献。
如課文“Half a Day”的主题是流年易逝,教师可选择朱自清的《匆匆》作为拓展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人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惶恐是相似的。学生还可以探讨中西方文化中青春之于人的不同意义。再如“Quick Fix Society”号召读者慢下来发现美,教师可补充木心的《从前慢》,让学生探讨科技对人本主义的冲击,比较中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异同。“Another School Year, What for”一文批判的是功利主义的学习观念,学生可对比春秋时期曾子在《大学》中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及孔子的教育观等,从而理解“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原因和目的。
3.慎思之:以联想推理回望本国文化。为解决“文化失语”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始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相较于讲座式课程,依托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探究,让学生用思辨的方式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逐渐形成自发链接中西方文化的习惯,即便在课堂之外也能在两种文化之间自如地穿梭,视野更开阔。
教师可以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加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本国文化回望。再以“Green banana”一课为例,“绿香蕉”象征巴西独特的文化,学生可以借此联想中国文化中造福世界的财富,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医药,到中式人生哲学等。“Half a day”文中出现了涉及时间场景快速转换的描写,学生可准备《王质烂柯》《黄粱一梦》等类似故事的英文叙述在课堂上分享。“Maheegun my brother”中描写的印第安人和狼的关系可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学或传说中狼的形象的思考,如《东郭先生和狼》、昆莫的传说、《狼图腾》等。
4.明辨之:以批判性评价提升判断力。思辨阅读的最高层次是能够“以作者的口吻来探讨该文本或回答其他读者的问题”。课堂可以采用对“作者”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可请其他学生扮演持不同观点者,和“作者”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能做到冷静地批判性评价。
学生接触外媒文本或文化输出时,应需要这种批判性评价的能力。教师可提供外媒对中国时事的报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外媒对中国网红经济、智慧物流、新冠疫情等的报道,学生都能从见证者的角度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评价。还可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让学生以课题的形式对外媒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在课文“Kindness of Strangers”中,作者以搭便车的方式横穿美国旅行。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申报了项目“英美主流媒体对中国游客形象报道的态度分析”。学生通过研究评价理论、收集外媒语料、提炼分类、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思辨训练,得出了媒体报道会在一定程度上操控读者理解的结论。
5.笃行之:以语言输出促文化自信的表达。树立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自信转化为有影响力的实践。既要保证所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又要保证以西方人乐于接受的角度切入。目前英语学习者众,但对中西方文化均有透彻理解,能够胜任中国文化传播的高端英语人才仍然缺乏。
文化自信的表达离不开翻译和写作两种输出方式。在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时的首要障碍就是中国特色词汇的表达。课上教师可进行引申,介绍相关技巧。如讲解英语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顺带讲解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用外媒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时可以顺带讲解近期中国媒体热词的英文表达等。教师还可设定有关中国文化传承或中外文化冲突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
三、开展“综合英语”混合教学
以上跨文化思辨培养的方法,需要通过更加多样的形式,在新时代青年学生身上树立文化自信。本校“综合英语”课程前期依托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对课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进行了梳理,后又利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畅谈中国文化”对“综合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了补充,被评为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混合教学给学生的对比分析、联想回望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为文化自信的表达提供了更扎实的输入。小组间互测、小组文化对比汇报等混合教学活动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综合英语”课程强调文化的平等性,让学生开放包容地接纳异域文化现象,有意识地从课文中挑选涉及不同文化特色的切入点,进行比较、关联、评价等思辨活动,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获得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同步提高,立足于本国文化增强学贯中西的人文素养。教师自身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带领学生拓展思维的疆界,在各色文化中保持对自身文化本色的信心。同时,还应考虑如何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弥合个别低水平学生在执行LEE任务时的语言障碍。面对这些挑战,还需要未来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孫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
[2]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3]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Executive Summary (The Delphi Report)[M].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4]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7-11-29(11).
[5]伊蕊.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思辨能力——“中西文明比较”课堂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