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彬彬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对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的时候,探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自身现有的教学经验为切入点,从深度学习准备阶段、获取知识阶段、知识深加工阶段、教学评价阶段这四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化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这一变化,驱动着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本书中,肯定了学会学习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呼吁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方面获得发展。在国内,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行了探究。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强烈的学习欲望的驱动下,以自身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设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自主地搜集多样的学习资源,应用适宜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地进行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获得学习效率提升。从学会学习的内涵可以看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此外,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同时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是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笔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 深度学习准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愿望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备无患,明确了深度学习准备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迁移知识和经验,实现新旧知识碰撞,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化学经验,借助适宜的方式,驱动学生产生认知愿望,在认知愿望的作用下,产生浓厚的化学探究兴趣,一步步地走向深入,探寻到化学本质。情境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而且,学生所经历的一切学习都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因此,笔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深度学习准备活动的时候,会立足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驱动学生深入探究。
以“化学中的质量守恒”为例,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引入化学史的教学要求。化学史对化学发展过程进行了概括,对于部分初中生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对此,在进行深度学习准备活动的时候,笔者以化学史为资源创设了教学情境: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木炭在燃烧之后变成灰烬,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场景,在他们变化的过程中,质量是不是人们看到的那样增多了,或者减少了呢?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呢?如此场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接着,笔者讲述波义尔和拉瓦锡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物质的量进行研究的化学史内容。有趣的化学史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自主地在脑海中建立反应前质量总和和反应后质量总和的三种关系,自主地产生认知矛盾。把握时机,笔者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猜测,你比较赞同波义尔和拉瓦锡谁的观点呢?为什么呢?要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问题的提出,驱动着学生进一步地对物质质量变化进行探究,便于实现深度学习。
二、 获取知识阶段:操作实验,发展高阶思维
获取知识阶段是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的主要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体验教学情境,产生了认知愿望,同时也把握了深度学习的方向。接下来,需要围绕具体的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探究,由浅入深地建立对任务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同时,深度学习的实现便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但是,受到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面对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往往不知道从何处思考,如何思考,影响了深度学习的实现。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化抽象为直观。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操作化学实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化学现象,与化学现象互动,通过分析、研究化学现象,一步步深入地推测出化学结论,实现对所学的深刻理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发挥作用,便于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时候,会在获取知识阶段,操作化学实验,驱动学生思维。
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这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化学实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对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将操作实验的权利还给学生,驱动他们联系已有的化学储备,创新实验。具体地,在实施教学之初,笔者先立足传统实验的不足,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传统实验中,教师需要点燃木炭,使其与氧气发生反应,推测出氧气的性质。但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点燃木炭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而且,在纯氧中的反应现象是较快的,一瞬间就会消失,无法有效地探寻到氧气的性质。人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笔者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思维。联系已有的化学学习经验,不少学生对反应物、控制反应条件、优化反应装置等进行改进。比如,一个小组利用可控制的氧气瓶、两个反应装置制作了氧气的制备与探究的一体化装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将两个反应装置进行对比。此装备的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其中,左侧反应装置中的木炭随着氧气浓度的不断增大而不断燃烧,且愈燃愈烈。而右侧反应装置因为没有增加氧气的浓度,木炭的燃烧情况不如左侧明显。通过该实验操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貫穿于实验始终的,在实验操作实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维,设计实验装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面对实验现象,积极思维,总结化学规律,如此不仅轻松地建构了对新知的理解,还锻炼了思维能力,推动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进一步地促进了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