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会 甘宜军
摘 要: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明确项目式研学内涵及设计原则基础上,对项目式研学旅行各阶段的任务与活动进行设计。研学前期,应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配齐研学设备;研学过程中,注意精心选择若干研学项目或主题,设计科学合理的研学任务及其活动,学生在研学导师的指引下,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完成研学任务;研学后期,进行研学成果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研学旅行;项目式学习;研学任务
地理新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1]。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其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一、研学旅行与项目式学习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旅行对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培育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2]。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将学习内容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呈现,学生充分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合作探究、发展创新,获得较全面的学科知识,进而获得能力提升。项目式学习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都有相关的理论参照,特别是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实施流程,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推广具有很大的价值。
项目式研学在某一具体区域的真实场景中展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研究项目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相关技能和素养。任务驱动模式将项目式学习贯穿整个研学旅行,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研学小组,在研学导师的帮助下完成研学任务。让学生积极地探寻兴趣所在,充分地参与学习过程,收获知识、激发潜能、提升自我,这正是项目式研学的魅力所在。
二、项目式研学旅行设计原则
1.典型性原则
研学项目的选择应突出研学地点的特色,如典型的地质地貌类型、水文特点、植物群落、人文景观等。
2.整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2]。
3.可行性原则
研学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
4.安全性原则
研学项目的考察应当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开展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研学项目。要确保研学旅行的地点没有安全隐患,要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尽可能避开危险地段。
5.趣味性原则
研学旅行离开学生常住地,旅行经历、异地景观和研学实践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2]。
三、项目式研学过程设计
1.项目式研学流程
文章选择山东省滕州市莲青山地质公园作为研学地进行项目式研学旅行设计。一次完整的研学旅行可分解为三个阶段:行前(准备阶段)、行中(实施阶段)、行后(成果呈现阶段),每一阶段侧重点不同,研学内容及研学重点也有差异(图1)。行前课程为行中课程和行后课程的完成奠定基础,如安全课程、破冰课程等内容恰恰是很多研学课程忽略的。行中课程应该是任务驱动式的课程,以任务为线索,设计过程性评价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研学。行后课程是行中实施课程的延伸和深入,可以设计成辩论课程、演示课程、实验课程等,课程形式不一,但需要让学生感觉到研学不止于此。
2.项目式研学准备
(1)安全教育。研学旅行的关键词是教育与安全,而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各种要求和规则,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和遵守安全要求。研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知研学行程安排、给学生提出研学纪律要求、向学生普及研学安全常识、对学生进行研学应急演练等,且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研学导师的视线之内。特别是在有危险的地方,要提前提醒学生注意,不允许学生打闹,要求学生互相帮助。
(2)知識储备。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建构主义课程观看,是没有预设教材的[3]。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要精心设计,首先明确活动的目的,选择好旅行地点和路线。研学前教师应到研学点考察,一是考察旅行中有哪些教育资源;二是判断旅行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同时准备各种情况的预案。研学前,导师应将研学旅行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项目,如山地的地质、地貌、植物、动物、历史、文化等。
以本次莲青山研学旅行为例,研学前让学生了解:莲青山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与枣庄市山亭区、济宁市邹城市交界,是以奇石、险峰、崩塌地貌等地质遗迹为特征,以历史人文景观为内容,以山水、森林景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将以小组为单位,对莲青山的地质地貌、水文特征、植物群落和人文景观进行初步考察,揭开野外科学考察的“面纱”。请根据考察进程,适时完成“莲青山科学考察报告单”。
(3)配齐设备。本次莲青山研学旅行要求学生配齐以下设备:研学活动方案、温湿度计、GPS 定位仪、手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安装相应的手机应用软件)、植物标本采集工具、照相机和铅笔等。
3.项目式研学任务及实施
研学旅行过程中,要以学为目的,以研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技训为抓手,以探疑为突破口,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阶段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要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和有效,教师指导不可或缺。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指导如何能伴随和跟进学生的研学进程呢?教师可利用以研学活动手册为支架的研学旅行课程管理与评估方式。研学活动手册一般包括导读、课程目标、准备材料、活动过程、课程评价等内容。研学旅行品质的高低并不在经过景点的多少,而在于研学过程中学生是否通过一系列实践项目获得有深度有意义的体验。当然,研学旅行也并不是项目任务越多越好,过多的项目任务会影响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兴趣。在研学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内容的选取不要面面俱到,研学课程目标和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控制活动的数量和难度。每次研学旅行可围绕不同主题选择有层次的项目序列,保持学生研学旅行学习的连续性。
对于莲青山研学过程,教师精心选择四个研学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研学主题开展研学旅行。
(1)崩塌景观研学主题。莲青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在地壳运动作用下,花岗岩形成发育较好的节理系,这些密集程度不等的节理将岩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岩块。在地震或重力的作用下,这些岩块沿垂直和水平的节理面发生大规模崩塌,散落于山中各处。这些杂乱的岩块,在山坡成片产出,形成大面积山体崩塌景观(图2)。在风化作用的影响下,长期暴露于空气中的岩块不断崩解,有的成为石柱、有的成为石蛋(图3),莲青山中的“旱海石林”就是典型的山体崩塌景观,在这里可以看到满山崩岩、滚石,石柱、石蛋堆砌在一起,层层叠叠,形成一片壮观的石海。
学生任务:①近距离观察这些石柱,可以发现它们没有棱角;用手抚摸这些石蛋,会感觉它们表面比较光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还可以看到哪些比较特殊的岩石景观?
②有人说,欣赏象形石要“三分真,七分想”。请在考察过程中,多拍几幅象形石照片,挑一幅最喜欢的照片粘在考察报告单上,并给照片起名。
学生观察漫山遍野的岩石,山峰林立,远看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有的像人,有的似物,飞禽走兽无所不有。学生用手机拍出奇石景观,并给照片起名字。这些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学生远眺坡脚处形成的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2)植物群落研学主题。莲青山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一个“植物王国”,其森林覆盖率为93%,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米5万个。植物有113科520种,林木主要有油松、赤松、侧柏、美国湿地松和红叶枫等,其中树龄上百年的树木就有3万多株。
学生任务:①制作简易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就是将新鲜植物的全株或某一部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保存起来的实物样品。在莲青山天烛峰附近,采集一株植物,用标本夹收好。回到学校后,制作一个简易植物标本。准备材料:标本夹、报纸、标签、采集袋、针线、剪子和铲子。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草本植物,用手机软件识别植物名称,并小组内合作用铲子挖出完整的植物,放进采集袋,回校后制作简易植物标本。采集植物时,尽可能选取完整的根、叶、茎、花和果实。因为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类别的主要依据。尽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并给所采集的标本挂上标签,注明采集地点、日期及采集人姓名。
②测算莲青山植物种群密度。学生以4~5人为一组,找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随机圈定1米×1米的样方,辨认草本植物种类,并记录每种植物的具体植株数量,从而计算其种群密度。也可以根据兴趣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灌木或乔木的种群密度(图4)。
(3)海拔与气温观测研学主题。地理观测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以获得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莲青山不同地形部位,验证海拔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会下降0.6℃。然而,气温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实际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下降值并不是精准的0.6℃。摩天岭是莲青山滕州境内的最高峰,海拔603米,素有“鲁南小泰山”之称。从山脚开始向上攀登,沿途考察的同时会感受到气温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学生行进至莲青山情人谷入口处时,将此处记录为点A,测量并记录此时的位置、温度和湿度。登上莲青山摩天岭,将此处记为记录点B,测量并记录此时的位置、温度和湿度。把数据记录在“莲青山科学考察报告单”的表格中(表1),并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记录点A 记录点B 位置 纬度 经度 海拔 温度和湿度 温度 湿度 ][表1 A、B两地的相关地理信息]
①请根据记录点A、B测得的海拔和温度,总结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判断是否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的规律相一致。若不一致,请结合沿途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可能造成该状况的原因。
②记录点A、B的湿度是否有差异?若有,请结合沿途观察到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地形地貌判识研学主题。登上摩天岭,可以直接观察山顶、山脊、山谷和鞍部等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观察地形的起伏,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的陡缓。
请在莲青山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图5)中标注并依次寻找和观察下列地理事物。①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②陡坡、缓坡。
4.项目式研学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的研学旅行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小组内学生合作完成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或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研学旅行成果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制作成一篇精美的美篇,录制加工成一部纪录片,也可通过传统的手抄报、演讲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等形式呈现[4]。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研学成果。
教師根据各小组成果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可以按等级、分数、学分、评语等形式制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研学过程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过程性评价标准。
以莲青山研学旅行为例,利用“莲青山科学考察报告单”进行课程评价。研学导师根据学生“莲青山科学考察报告单”的完成质量,将学生的研学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除完成报告单外,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写一篇游记、设计一份研学旅行总结等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学成果和感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05):4-7.
[3] 宁淑同,邓欧,李亦秋,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泰安研学旅行设计[J].地理教育,2019(04):57-6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