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1-04-28 09:53刘仙红
地理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

刘仙红

摘 要:文章围绕东北大米这一主线,创设东北能产大米、产出优质大米和产出有限优质大米的情境,并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观察比较、读图析图等方法探究东北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解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东北三省;农业与自然;实践力

一、教材简析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内容。本节课重点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和农业部分。首先,从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方面突出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基本特点;再从气候方面分析东北三省内部存在的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差异性特征。深受自然条件影响的东北农业特点显著,体现了人地协调的基本价值观,这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同时,教材还挖掘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人文因素,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并训练其地理学习方法。最后,教材在处理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内容时,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護之间的平衡,侧重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①通过调查访谈、阅读地图,了解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②通过比较分析、读图析图,理解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③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体验,领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导学法。

【课前准备】海绵一块、采访调查视频、照片(大米价格、东北农产品等)。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课堂调查、课前采访为开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东北三省的学习。整节课以东北大米为主线,首先,通过对东北产大米且产优质大米展开探究,分析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根据同是东北大米但价格不同,分析东北三省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其次,列举东北三省除大米之外的其他农产品,分析东北的农业特征;认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最后,东北三省从停止开发北大荒引发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过程

【课堂调查】随机调查班级同学家里所吃大米产区。

【课前走访】播放课前学生进入超市采访的视频,调查市民选择吃东北大米的情况及其原因。教师提问:视频中有哪些关于东北大米的关键词?你对东北大米还存在怎样的疑惑?

【设计意图】进行课前采访调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体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环节一:探究东北三省自然特征

【合作探究】

问题:运用所给材料,分析东北三省为什么能产大米而且能产优质大米?(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①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②东北三省的地形图;③我国土壤分布图以及黑土介绍;④夏至日太阳光照图以及各地日照时间表。

小组要求:每组4位学生,速度快者获得优先发言权;小组合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分钟;每组须将要点写在软白板上,并在完成之后到台前展示。

小组分工:①每组3号成员写出要点,字体要大;②每组4号成员上台汇报,声音要大;③每组1号负责流水评分,公平公正;④每组2号对其他小组发言进行评价。

小结:①地形: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②土壤:黑土肥沃,少用化肥。③气候: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抑制病虫害;夏季光照充足;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的积累。

设计意图:①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②明确小组分工,使学生在合作中更有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③教师提供地图资料,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凸显地理学科特色;④通过分析各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之间、自然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体现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承转: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导致东北大米品质存在差异,市场价格也有所不同。(展示图片:在超市拍摄的10公斤袋装盘锦大米以及五常大米价格)

思考:东北地区内部自然条件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性?

【自主学习】

①观察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三地的雪期,推断三地雪期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②比较延吉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分析原因。③找出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小结:①雪期由长到短: 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②积雪厚度:延吉大于长春;主要影响因素:地形、海陆位置。③气温:自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阅读材料:黑龙江五常市小山子镇位于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脚下,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东南部多山,西部为河谷平原,有牤牛河、苇沙河、大泥河、香水河四条主要河流,“东山、西川、中平原”,堪称“六山、一水、三分田”。五常大米种植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灌溉用水是长白山泉水,大米可以很好地吸收土地和泉水的矿物质精华。

问题:五常大米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国最好吃的大米?(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①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原因,在比较中总结归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②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为生活提供更好的指导。

环节二:理解东北三省农业发展

观察发现:在超市中你发现了哪些东北农产品?收集学生课前在超市里记录的东北农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留心观察、专心记录、用心体验,感受东北三省丰富的农产品。

【读图观察】

读“东北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图,找出比例排在首位的是哪种粮食作物?“南稻北麦”中小麦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哪个地区?是什么限制了东北水稻的产量?

教师精讲:明确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概念。雨热同期使得水稻得以在东北生产,但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因此,热量成为东北发展水稻种植的限制因素。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眼光、地理思维分析地理问题。②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温故知新、融会贯通。③引导学生明确概念、学会思考,从图中发现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④理解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读图思考】

结合图表(黑龙江、上海、江苏及全国人均耕地面积表;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图),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讲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史 ——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70年前,这里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一片蛮荒;70年后,这里被开发成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1/4 。东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壤、水源、雨热同期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科技、人口、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知道应从自然、社会经济角度进行分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②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承转:1999年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讲述: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00年的0.91万平方千米。为保护环境、恢复生态,1999年国家决定停止开荒。

环节三:领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实验模拟】

实验:观察海绵吸水前与吸水后的变化。

讨论:①沼泽湿地犹如吸满水的海绵。这块面积庞大且吸满水的海绵有哪些生态价值?②开垦之后犹如把水挤干的海綿,干涸的海绵会出现哪些生态问题?结合如下阅读材料说明。

阅读材料:三江平原开垦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观。目前已拥有4 600多万亩耕地。三江平原发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恶化现象,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珍稀动物减少等。

设计意图:①模拟实验,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②实验操作简单可行,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可以深刻感知和体会。③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清现状,并深入思考。

【体验感悟】

东北三省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理念?苏州是如何践行这一发展理念的?

讲述:构建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苏州迈入“海绵时代”,了解湿地的生态效益,感受湿地的重要性,领悟人地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小结:东北三省的做法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生态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也是苏州一贯坚持的理念。

设计意图:①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是当今社会的共识,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理解“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设计如图1所示。

【教学反思】课堂调查、课前采访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很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并且提出相关问题。在感兴趣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间展开了PK赛,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氛围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实效性。在小结归纳中,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并善于从图表中提炼信息、加工信息。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地理原理,并用于解释生活、指导生活,学习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突破难点方面,采用模拟实验,使学生通过体验、领悟等过程,逐步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本节课的升华,也是学习地理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测度与路径研究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北三省与日韩经贸合作潜力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实证分析
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结构变动分析与对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发展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东北三省冬季传统体育消费者现状的调查研究
东北三省入侵植物的区系特征分析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障碍因素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黑吉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