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倾听指的是用听觉器官接收信息,用大脑对信息进行理解、互动、思维分析、价值判断等,最终达到理解字面意思,体会思想情感的双重认识,将有效的信息内容转化为自身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由于倾听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而形成的互动过程,听和说相互结合,形成了人际交往,所以教师要基于语言互动视角,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进而提升其倾听能力。
一、接收信息,理解意义
要提高课堂倾听的效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接受信息,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赏析寓意深刻的古诗词时,由于作品中有不少留白,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常常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地方展开赏析,若学生能仔细倾听教师的讲述,那么就能把握住阅读古诗词的关键点,继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在学习《石灰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信息搜索,尝试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在其他同学讲述搜索到的信息时,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提高倾听效率,怎样能把握住话语中的关键点。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留白进行分析,思考作者所说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否只是指石灰,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此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尝试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思考。这样学生就发现自己在倾听他人讲述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能用于輔助理解诗歌的关键点。如有学生提出作者于谦是一个清白之人,他运用借物喻人的方式,用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信息捕获的能力影响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若信息接收概念不明、信息缺失,那么理解能力自然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听到了什么信息,这样能逐步提升他们倾听和理解的能力。
二、合理分析,辩证思考
由于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不理解的问题展开合理分析,辩证思考,然后尝试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和同伴进行辩论。尤其是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由于作品本身具有多义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看法,看看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致,然后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倾听和交流能力都会提高。
学习《寒食》的时候教师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何要运用‘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典故,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想法?”学生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古人喜欢用典故,只是为了让诗歌变得更有文采,并没有特定的意思,另一些学生认为古人是想要借古讽今,所以这个典故必然和当时的历史现状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后总结出这两个不同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分析,思考这两个观点哪一个更准确,然后在互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结合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的历史展开分析,认为作者并非简单地引用典故,而是有自己的特殊意图。这样的回答是学生在倾听基础上经过辩证思考获得的想法。
在学生表述观点前,教师要先指导他们辩证思考,想一下自己的观点和他人是否一样,在哪些地方不一样,如何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升分析思考的能力,能提取倾听信息中的要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
三、综合整理,明晰模块
倾听实际上是言说互动的一部分,学生要想说得更细致,就要将自己听到的和想到的进行有条理地整合分析,将其形成一个个清晰的模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笔记辅助自己的倾听和思考,记录下他人言说的重点,整理成模块,然后逐个模块地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什么。这样的综合整理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效性得到提高。
学习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写景类的古诗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说说此类作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观点之后将其中的重要点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并思考还有哪些没有考虑到的角度,然后围绕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倾听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形成了若干板块,发现可以从修辞手法、词句蕴藏的意味、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等若干角度入手分析。他们还思考了围绕这些模块,自己有哪些不同的观点,思考自己还有哪些新的思考角度。如有学生在总结了倾听到的信息后,发现没有人探究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于是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其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心情舒畅的人,则更容易写出闲适优雅的景物美。
在综合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将新的想法、观点融入自己原有的表达中,进而形成新的模块。渐渐地学生的思维能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倾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思维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整理综合和价值分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倾听,搜索有用的信息,然后积极展开互动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