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娟 余 娴
(中国人民银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国际原油自2020年4月触底后持续反弹。截至2020年12月底,布伦特原油(月均价格)由4月18.58美元/桶涨至49.91美元/桶,WTI原油(月均价格)由4月16.7美元/桶涨至47.08美元/桶,涨幅分别为168.62%、181.92%。2021年第一周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度下降,加之沙特阿拉伯承诺在2、3月份在协议外额外减少100万桶原油日产量,国际油价继续上涨至10个多月来最高价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自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已接近70%。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国内经济运行成本上涨,主要体现在影响贸易进出口成本、央行货币操作空间、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等方面。因此,研究国际原油上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有助于理清国际原油对物价的传导机制,推动我国经济水平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国际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自20世纪起一直是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各国学者普遍结论是进口石油的价格上涨是引发一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并且这种上涨会随着一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而逐步加深(Cebula等,1980;Barsky等,2004;William,2006)。中国经济也符合此项规律,李洪凯等(2006)利用 1993年~2004年的数据分析得出,若石油价格增长10%,我国物价水平最高上涨0.5%。高东胜(2011)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会产生两种效应(总体效应、结构性通胀效应)。一方面,油价波动会对我国CPI带来持续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冲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彭文喜(2014)通过VAR实证分析得出,国际油价上涨确会带来中国物价(CPI)上涨,同时也会对生产者价格(PPI)的增长,同时对PPI的影响速度和持续时间都比 CPI 大。从中间传导路径来看,国际油价首先影响生产成本,从而反映到物价水平上来,具有间接的通货膨胀效应(陈建宝等,2011))。赵丹婷等(2016)研究发现,原油作为主要生产能源,其价格波动会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至国内,从而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
根据价格学理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价格链条上任何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动都会通过供需传导到其他环节,区别只是商品价格传导的范围和深度。石油作为基础性商品,具有行业应用广、产业链长、传导能力强等特点。目前并没有将石油作为我国的CPI构成权重的一部分,但燃气和电力等CPI构成因素均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因此,高油价通过对国内能源价格的影响造成PPI上涨,通过对产业链的逐步延申从而影响CPI的上涨。但国内受政策管制影响,成品油价格波动有限。具体而言: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首先直接影响到国外能源价格的变化,能源价格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导致以原油为原材料的生产工业成本的增加,进而提升国际整体物价水平。国际整体的物价水平上升又会使得第一产业农产品价格提高,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影响我国进出口的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导致CPI的增加。
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通过进口原油价格传导到我国原油价格上,虽然我国原油价格存在“地板油”定价机制,能够防止原油剧烈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但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原油上下游生产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引起价格链上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原油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相关产品价格势必会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受到影响。例如,电力煤炭、交通通信、电子设备以及衣物等主要工业制成品。因此,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主要通过PPI的增加导致CPI的上升。
产品之间在于用途上的互换性使得行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种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替代产品的价格上涨。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进口减少,相关工业制成品对原油需求上升,原油供给的降低迫使下游产业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可替代性能源,使得可替代性能源的需求上升,在供需关系的作用下可替代性能源的成本上升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的价格上涨,最终导致CPI的升高。
为防止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物价造成非预期影响,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是根据纽约、新加坡、鹿特丹石油的加权平均价格加上关税和其他基本杂费形成的。该费用由国家发改委定期进行调整而非根据国际油价市场实时更新,这样的定价机制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较为滞后于国际油价,从而保证了物价水平的有限波动。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来度量国际原油价格和我国物价之间不同时间序列数据的影响关系。利用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捕捉原油价格与物价指数之间随时间变动的冲击水平。向量自回归模型分为两步估计:
一是设置N×1阶时序应变量的列变量:
(1)
二是通过列向量得出p阶VAR模型(即VAR(p))为:
yt=Aiyt-1+…+Apyt-p+εt+C
(2)
其中:C是n × 1常数向量,Ai是n × n矩阵。εt是n × 1误差向量。
本文选取国际原油市场上公认最具代表性的“原油现货价:布伦特DTD:月均(美元/桶)”“原油现货价:WTI原油:月均(美元/桶)”以及中国CPI指数(上年=100,当月同比)作为分析指标,时间跨度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运用计量模型为EViws10。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价格波动较为剧烈,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差值高于50美元。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波动尤为强烈,标准差高于WTI原油价格3.89。CPI总体走势较为平稳,波动大幅小于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
(1)平稳性检验
向量自回归模型理论要求进入模型中的各个时间序列变量都是平稳序列,若时间序列变量不平稳,则需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差分,对差分后平稳的序列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因此,将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ADF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
在置信水平为1%、5%、10%的情况下,DTD、WTI、CPI无法拒绝该过程为较平稳的随机游走过程的原假设,不是平稳序列,在对上述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发现DDTD、DWTI、DCPI在置信水平为1%、5%、10%的情况下均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序列为平稳数据,通过ADF检验。因此,选取DDTD、DWTI、DCPI为模型计量变量进行下一步检验。
(2)模型的定阶和估计结果
根据LR、FPE、AIC、SC、HQ准则(见表3),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所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滞后2阶,并进行下一步估计。
表3 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根据差分平稳性和滞后阶数,最终确定模型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
(3)模型稳健性检验
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该模型的特征根绝对值都显著小于1并处于合理范围内,说明建立的模型稳定。
表5 模型AR特征根
(4)方差分解
为厘清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CPI的影响程度,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指标进行方差分解如图1所示。
图1 向量自回归模型方差分解结果
结果表明,在滞后2阶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CPI的影响程度正以缓慢的趋势增长,DDTD与DWTI第3期对DCPI的贡献程度约为5%,第10期约为7%。其中,相较于DWTI,DDTD的贡献度更大,DWTI占比DTD的贡献程度约为20%。说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有限的影响中国CPI同比上涨,随着时间得推移,物价涨幅影响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布伦特原油价格影响程度更大。
考虑到原油价格传导物价机制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综合因素,发现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物价水平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会导致市场立马发生剧烈波动,国际主要原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维持在6%左右。原因是成品油基准价的定价权仍在发改委。对比2020年4月国际国内原油跌幅,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远小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从而降低了成品油价格上涨对下游企业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一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二是通过科技发展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国际原油的整体依赖性;三是坚持进口原油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分散原油进口的聚集风险,进一步增强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完善原油价格定价体系,建立健全原油对外采购市场机制和完善原油期货市场,保持国内原油及其替代品价格稳定;五是逐步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通过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建设,增强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保障物价额度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