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技能大赛训练是一项目的明确、组织严谨的系统性活动,它是各高职院校在科学解读技能大赛竞赛理念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拔尖人才的具体探索路径。针对技能大赛训练实践的策略规划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核心技能和能力素质要求的理性分析,以赛项性质、内容为主要依据的行动方案集合。笔者以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训练管理为例进行分析,认为需要建立一整套组织完善、配合默契的备赛体系来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该体系以二级学院建立的技能大赛领导工作小组为主体,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进行大赛训练的组织规划、管理、实施等,并在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过程、合理的训练方法、完善的训练环境等主客观策略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确保训练质量。因此,对以上策略要素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归纳,总结具有可操作性的备赛经验,为技能大赛其他赛项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意义。
1.架设组织机构
技能大赛训练活动需要组织机构的系统引领和管理。以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为例,由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副院长、书记为主要成员的技能大赛领导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赛项训练活动。该工作小组采取角色定位、职能清晰的原则,通过与校级职能部门的沟通及学院内部协作,确保训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职能范围方面,院长主要负责备赛训练的系统规划,如赛项备赛方案申报、激励机制制定及训练总结等事务;副院长负责训练工作的具体管理,包括赛项训练方案制定、训练场所管理、备赛耗材预算管理、教练团队管理等工作;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及赛项宣传,如学生后勤安排、训练安全教育、赛项新闻推广等。此外,该工作小组还专门设置赛项具体负责人,主要承担院级技能大赛的组织、各级技能大赛报名、训练实施计划的撰写、大赛工作室设备管理及耗材申报等工作。赛项负责人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或由赛项教练团队成员担任,并与主管赛项具体训练工作的副院长进行工作对接。
2.实施分层管理
技能大赛训练活动根据赛项级别实行分层管理制度,并采用院校行业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竞赛体系对应实施选手选拔与备赛训练[1]。首先,院校行业级技能大赛采用广泛动员、积极宣传的方式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并由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统一组织训练活动。参赛学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主,其目的是为省、国赛挖掘和储备选手,所以不控制参赛人数。省赛训练团队成员由院校级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各师生工作室及专业创新团队推荐的学生以及教师或学院特别推荐人员共同组成。该训练团队人数控制在6人或7人为宜,采用一对一导师责任制度,由指导教师制定对应学生的备赛方案,并通过阶段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评价等方式确定省赛参赛人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保省赛训练团队成员的年级配比以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组成,以便为来年参赛储备合适的学生人选。国赛训练团队成员由省赛获奖学生组成,人数以实际参赛人数的2倍控制,仍采用一对一导师责任制度。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原则,通过对学生技能水平、心理素质及体能条件的综合考虑确定最终国赛参赛人选。
3.确保训练环境
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及设备配置予以保证,并努力营造积极、热烈的竞赛氛围。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的训练环境保障主要分为两部分:(1)以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来确保广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质量。该实训基地在功能属性、空间规划、设备配置及氛围营造等方面可以满足教学实践、技能强化及成果创新等多项需求,并通过教学资源、竞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搭建起教、赛、创一体化综合平台,以不同技能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专业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2]。(2)大赛专属训练室的组建与维护是训练活动保障的工作重点。该训练室可充分利用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环境与资源优势,通过设置专门的技能训练区域保障学生的日常训练活动。该区域采用赛点技术对应项目模块的形式分别设置设计、立裁、制版、缝制等训练空间,可根据不同训练阶段需求进行分散或集中性技能训练。同时,训练室以省、国赛标准进行空间布置及硬件配置,并安排专人负责设备采购、软件更新与耗材供应,以确保训练室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制定条例清晰、责任明确的训练室管理制度,以营造训练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的环境氛围。
1.系统构建的理论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对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具有两方面意义:(1)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的指导作用。成熟的实践技能既是系统理论知识的引导结果,也是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过程,是综合运用、转化各类知识点的直接表现[3]。以服装设计分赛项为例,服装创意设计、服装拓展设计以及服装立体造型等技能操作实质反映了学生对服装设计方法、服装流行趋势、服装空间塑形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如图1所示)。而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淀下,学生对赛项规程、赛点技术的把控就更为熟练(如表1所示)。因此,可基于赛项考核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梳理、提炼,并转化为赛教并重的训练项目或教学项目进行实施,从而促进大赛训练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4]。(2)理论体系的成熟是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源动力。技能大赛中理论知识的运用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术的成熟来体现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另一种则是建立在理论体系基础上不断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实践层面则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开拓、创造、创新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学生在训练活动中不断进步的支撑力量,也是促进其在未来职业环境下持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动力,而这正是技能大赛综合能力考察的核心所在。
表1 2016—2019年国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赛点技术变化(以服装设计分赛项为例)
图1 赛项技能考核与知识对应分析
2.合理规划的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的组织规划是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活动的方案集合,涉及训练目标、训练阶段、训练模式、训练关系及训练方法等核心要素的综合运用。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指导工作中发现,传统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现今的备赛环境,而侧重阶段能力递进、强调方法灵活实施的训练方式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如图2所示)。首先,以不同训练阶段的能力目标确定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学生需经历巩固期、强化期、冲刺期三个阶段,使其专业水平逐渐走向成熟,以各阶段能力目标为出发点,实现由集中到个体、由基础到专长的训练模式转化,同时采用目标明确的训练方法,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技术潜能,确保训练质量的稳步提升。其次,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训练关系。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训练思路有效沟通、训练状态时刻关注、训练质量随时把控、训练计划及时调整的互动型训练关系,并通过此类关系的巩固推动训练计划稳步进行。再次,采取不同类型的训练方法,以促进各项能力成熟(如表2所示)。从训练过程的三个阶段来说,合理采用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提高。如关注专项技能点培养的定向训练、侧重竞赛节奏把握的局部训练以及以适应竞赛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训练,都在内容、形式及时间上有明确规定的、以培养学生某个或几个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因此,只有各类型训练方法的有效实施,才能确保学生以成熟的专业状态来适应激烈的大赛竞争。
图2 技能大赛训练过程分析
表2 基于不同训练方法的特征对比
3.有效的赛前强化训练
在经历了巩固期和强化期训练后,整个训练过程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以国赛为例,冲刺阶段的训练活动需注意以下问题:(1)备赛方案凸显学生个体优势。不同学生在技术水平、行为方式及个性方面都有所差别。有的擅长立体造型,立裁制作圆润流畅;有的动作麻利,技术节奏感强;有的绘画美感较好,效果图绘制风格独特。因此,结合学生个体优势制定备赛方案,对于发挥学生心理优势、提升训练热情具有积极作用。(2)冲刺阶段训练活动应特别强调时限性。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赛项任务,这不仅是技术操作熟练的直接反映,更是执行力、适应力、应变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时间控制是此阶段训练活动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严格控制学生的整体完成时间,更要把握某一技术细节或步骤的具体完成时限,以确保对竞赛进程胸有成竹。(3)兼顾理论知识学习。专业理论考试在国赛评分标准中占5%,这说明理论知识也是技能大赛能力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指导教师要依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理论试题范围给学生辅导并定期考试,汇总易错或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针对性复习。(4)进行必要的干扰性训练。赛场环境下不可控因素较多,且会对学生的水平发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环境干扰等问题进行提前预演或提出应对措施,以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确保学生在高度紧张的大赛环境下顺利发挥已有水平。
4.积累必要的经验技能
长期的训练实践可促进学生熟练把握专业技能,而这种熟练把握不仅来自于操作行为的不断重复,也是感觉器官获取客观行为信息的认知反映,即来自经验技能的支配。就经验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关系来说,两者都属于技能范畴,并共同存在于任何一个操作过程中。但经验技能是实践技能的感官层次,是实践行为在完成认识、了解、掌握、熟练后所形成的感性总结,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积累并巩固形成的。就经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关系而言,作为实践技能感性总结的经验技能也是理论知识构建的初级阶段,只有将经验技能系统化、固定化,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例如学生在服装立体造型训练中,烫布、做标记线、排料等行为都属于实践技能范畴,而烫布的平整性、标记线的准确性、排料的合理性则来源于长期技能实践的经验积累,并在完成系统整理后上升至理论层次,从而成为此类实践行为的总结性成果。因此,学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除强调实践技能操作外,更应注重对经验技能的归纳、积累,并进一步实现对技能的自我验证、自我转化、自我突破与自我创新,从而使技能的核心价值内化为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和标准考量的内容维度[5]。
5.不断强化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这些意识、理念、精神不仅是职业人的软实力,也是专业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技能大赛训练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职业素质培养,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训练,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6]。(1)在日常训练中培养学生专注、严谨的训练态度,并鼓励其不畏困难、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对技能训练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步骤操作,而是要做到对每一个技术点、技术环节、技术步骤的精细把握。同时,不能只满足于已有的技术水平,而是要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不断寻求技术突破与创新,并以技术层面的进步带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走向成熟。(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以职业岗位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的训练行为。实际训练活动中诸如训练工具的合理收纳、训练场所的清洁整理以及训练行为的安全合理等细节都要严格规范,并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规范其职业作风、职业操守,使学生具备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必要素质。
技能大赛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反映出现代训练思维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而科学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是调整学生竞技状态、促进健康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枯燥的训练会使学生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如因单调的训练活动而导致赛前倦怠综合症,因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不当导致赛前焦虑症,因经验不足或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了解而导致自信心不足,以及因消极思维习惯所导致自我否定等[7]。因此,基于情绪调整与压力缓解的心理素质训练迫在眉睫。一方面,通过改变训练方式、调整生活作息来缓解学生的倦怠心理,或是以运动散步、听音乐、看电影及调整呼吸的方式来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的情绪状态逐渐由低迷疲倦转变为专注投入;另一方面,自信心不足及自我否定的情绪压力可通过外部力量干预的方式予以缓和。例如,指导教师以外部情绪角色通过积极沟通、交流辅助等较为轻松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正面、积极的精神内容;或是从学生擅长的训练内容出发,通过逐步提升训练难度来帮助学生获得成就体验。此外,往届训练选手的经验传授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自我否定心理,逐步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技能大赛训练机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但激励机制本身并非独立运行的体系单位,而是与技能大赛人才选拔、训练机制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首先,基于技能大赛级别差异建立层次化激励措施。这种层次差别是激励机制系统构建的具体标准,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能力成长的内在标杆,更是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储备的重要助力。其次,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制定有利于长远职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的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这两类群体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围绕其个人成长、专业水平和职业发展的提升来制定激励措施,并涵盖至就业升学、职业晋升等多个方面[8]。再次,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制定量化明确、形式多样的具体措施。条理清晰、内容明确的激励措施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使师生获得其所需的精神鼓励及物质优惠,并进一步助推校园竞赛文化的蓬勃发展。
在枯燥而艰苦的训练活动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尤为重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以注重学生技术特点、尊重学生性格特点的训练思维方式制定备赛方案。除了在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技术困难外,尤其要关注学生在生活、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适当介入,通过一系列技术及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逐渐进入技术水平的最佳状态,并以饱满的竞技热情迎接比赛。就学生而言,要善于向指导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及个人感受。对备赛方案中有困难的技术问题要及时请教,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训练内容要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当察觉自身的情绪困扰时要主动寻求帮助。通过日常训练活动中师生双方在技术、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形成师生彼此信任、相互扶持的和谐关系,进而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为实现训练成果的最大化奠定情感基础。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赛训练实践是一项集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为一体的行为工程。这项活动涉及要素众多,且经常发生变化,既是对院校综合实力、师生个人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也是集体力量与个人能量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技能大赛竞争环境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只有秉承不断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握各训练要素,才能以高质量的训练成果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以上策略行为和策略要素的紧密配合,多年来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在各级别技能大赛中共获得20多个金奖,多名学生荣获“技能标兵”称号,多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综合排名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并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