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丽,朱雪文
(东华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51)
素养成为一个教育概念,最早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1986年提出基于素养(胜任力)的学习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澳大利亚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素养来设计课程改革[1]。“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欧盟一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该词,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为美国、欧盟及其他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应用于教育实践,理论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并在国际上推行开来。2014年我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并制定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从国家层面提出这一要求,反映了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转变的要求和决心,即从传统的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全面发展。
本研究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现职服装设计师访谈所获得的文本中识别、提取、归纳出核心素养,编制核心素养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在职服装设计师或主设计师。问卷发放241份,回收241份,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74.27%。
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量表,包含2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被调查者对量表所列各题项进行重要程度评定。为便于数据分析,将26个题项分为“专业知识与技能”(题项1~10)、“艺术素养与追求”(题项11~16)与“个人能力与特质”(题项17~26)3个部分(特征群)。
首先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从对服装设计师的访谈中得知,主设计师是设计师的进阶职务,主要负责某一产品线设计的主策划,带领设计团队开展方案设计、颜色搭配、材料选择等各环节工作,以及设计部的全面管理工作。结合工作岗位和学历、工作年限(表2),主设计师中,本科以下学历者占主设计师人数的63.38%,本科学历者占36.62%;5年以上工作年限者占主设计师人数的71.83%,3~5年者占18.31%。工作经验1年以下的5名主设计师中,本科学历3人,本科以下学历2人;工作经验1~3年的主设计师中,本科学历1人,本科学历以下1人。由此可见,服装设计师在向上晋升时,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是较学历更为看重的指标之一。
表2 被调查者的学历、工作年限
采用SPSS 24.0软件分别对工作岗位与学历、工作岗位与工作年限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见表3和表4。工作岗位与学历的相关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工作岗位与工作年限的相关性显著。由于岗位晋升和工作年限一般是逐步上升和增加的,在此仅作一定的参考。
表3 工作岗位与学历的相关性
表4 工作岗位与工作年限的相关性
对量表进行重要度分析,即确保每一个核心素养对服装设计师都是重要的。采用均值法,3个分量表26个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均大于4(见表5),故无需删除。
表5 3个分量表26个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均值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对3个分量表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由表6可知,3个分量表的Bartlett球形检验都达到显著水平。由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可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KMO值为0.902,该测度值理想;“艺术素养与追求”的KMO值为0.861,该测度值较为理想;“个人能力与特质”的KMO值为0.906,该测度值理想。故3个分量表均适合做因子分析。
分别对3个分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按特征值大于0.6来提取因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7。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共10个题项,可提取4个因子;“艺术素养与追求”共6个题项,可提取3个因子;“个人能力与特质”共10个题项,可提取3个因子。
表7 主成分分析
3个分量表各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均在70%以上,且每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5,无需删除。但“专业知识与技能”中题项a1在2个因子上的负荷都大于0.5,区分度不高。考虑到该题项的重要程度高于4(见表5),不宜删除;“艺术素养与追求”因子3下仅对应一个题项a16,由于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7.734%,也不宜删除该题项。故量表尚需改进。
采用SPSS 24.0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Cronb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检验方法,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929,因此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表8 信度检验
在表面/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获取服装设计师核心素养,针对性地设计了量表,并对每个题项的科学性、全面性、用词准确度和语义清晰度等进行修改,因此本量表的表面/内容效度比较高。
在结构效度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每一个分量表进行效度检验。
(1)3个分量表按特征值大于0.6提取因子后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0.038%~81.018%,说明各因子解释了总体变异的大部分。(2)根据公因子方差分析结果,3个分量表所有题项的共同度均大于0.5(见表9),表明各因子对所有指标的解释较好。(3)3个分量表各题项在所属因子中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4)“艺术素养与追求”和“个人能力与特质”无题项在多个因子上的负荷大于0.5,因此这两个分量表有一定的区分效度。但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中有1个题项在2个因子上的负荷大于0.5(见表7),说明区分度不高,量表尚需改进。
表9 公因子方差(共同度)
根据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见表10)。
表10 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
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为将核心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经过系统的服装设计理论学习以及服装设计方法、技能和服装制作工艺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与表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设计、制作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建立的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见表11)。
表11 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具有艺术特色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成人教育特点、专业要求和职业要求等诸多因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探究这一问题,将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