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路径

2021-04-28 00:34冯丽谢春玲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冯丽 谢春玲

摘  要:心理弹性理论认为发展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角度,认为在课程理念上要改善个体心理弹性以做到未雨绸缪,课程体系上要更新固有模式以丰富学生个体体验并挖掘其潜能,课程师资上要优化师资队伍以创设课堂内外的保护性环境因素。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5-099-04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及问题

“心理教育重在激发潜质、唤醒心灵,实质是一种人文教育,促使人格和谐发展,最终提升精神境界。”[1]当前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是一个渐进过程,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起步更加缓慢,大部分高职院校沿袭传统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甚至有些将心理课程作为大德育范畴下的一部分与思政课浑为一体,主要以防治心理疾病、加强心理调节、维护心理稳定、完善思想品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教学目标。

(一)课程实施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分层次、分主题、分类别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报告讲座、活动化課程、网络平台以及心理与思政课的融合等。必修课是基于“课程是最能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学生高效获取大量知识的基本来源”的认识,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选修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修;报告讲座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常识的拓展;活动化课程通常以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扩大和延伸;网络平台主要是结合信息时代大背景,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补充,如网上答疑、线上咨询等;与思政课的融合是指高职学校按照德育工作相关要求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归为“大德育”范畴,从德育的角度认为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体系,心理教育中有效融入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而高职院校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初期其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的模仿和借鉴,起步相对更晚。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正式确立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始终受到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薄弱,学情复杂,相比学术型定位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地区或贫困家庭,其面临的“危险性因素”的比例相对更高,而“保护性因素”的比例较少,因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日趋完善和成熟,但也存在不足。

1.理念上重“修补”而轻“预防”

在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主要是基于“问题”导向,把精力和重心放在问题出现之后的解决上。这种基于知识传授和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其结果是:只知道出现问题后去做心理咨询,而不知道事前从预防的角度如何提高自身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做到未雨绸缪,改变之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教育精力转移到个体心理弹性的改善上,如积极人格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培育,着力挖掘人的积极性潜能。

2.内容上“重”学科专业性而“轻”实际应用性

高职院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知识”导向,课程内容主要讲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自我意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情绪管理、危机干预等内容,缺少结合生活实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生们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陷入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调控。”[2]髙职心理健康教育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研究高职大学生现阶段的主要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3]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侧重人文关怀、重在唤醒心灵”,从这个角度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师资的保障是高职院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受就业驱动等影响,在办学理念上面向就业市场,人才培养重技能,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软实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师资建设上强调“双师素质”,凸显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重视引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4]

二、心理弹性理论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一)心理弹性的内涵

心理弹性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esilience,在国内被翻译为“心理韧性”“抗逆力”“压弹”等。很多身处逆境的儿童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期的那样被困难打倒,成为抑郁、自卑、孤僻的人,反而发展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在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所表现出的促使自己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的能力”,从“抗逆力”的角度,还可以将其理解为“促使个体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一种能力”。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中包含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两大部分。“心理弹性”应对的是突如其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创伤后的情绪变化,能快速有效激发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以最高的效率应对突发性威胁,减少突发灾难性事件对个体的伤害。心理弹性的生成过程可以理解为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是相对的且具有缓冲危险性因素的作用,可以通过减低或者削减危险性因素、提高和增加保护性因素来发展心理弹性。每个人都具有心理弹性的潜质,如果其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始终处于被保护之中,则潜在心理弹性难以得到激发,如“温室中的花朵禁不得任何风雨”;当危险性因素过大且持久,个体可能因为难以承受而被压垮,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如“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危险性因素连续叠加就会将人摧垮;只有适当程度的危险因素作用于个体,才可能有效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促使其成功应对并产生超越进而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弹性。

(三)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心理弹性越高,其调控能力就越强,适应水平越高,其在认知方式、情绪调控、应激能力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品质都达到了与外界环境的最佳匹配程度。”[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塑造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增强自我心理调适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预防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6]而心理弹性的增强恰恰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提升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心理弹性甚至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心理弹性越高,越有助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弹性理论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的启示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产生的重要概念,属于“积极型心理教育”。“积极型心理教育致力于个体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培育、心理的和谐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场域,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教育任务的部署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建设。基于心理弹性的理论视角来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8]

(一)课程理念:提升个体心理弹性以做到未雨绸缪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导向应从传统的“问题补救”过渡到“前期预防”,变“问题视角”为“积极视角”。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对绝大多数人心理弹性的培育和提升上,而不要等到有了问题再去针对个体做咨询和治疗,即“亡羊”之后再去“补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补牢”上,对“问题人群”进行诊断和治疗。要更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站在积极的视角,重视个体心理弹性建设。一个人的人格是其行动与处事的基础,可以从人格塑造、积极品格和思维模式的养成等着手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近些年,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金洪源研究团队研发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在潜能开发和人格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9]2017年12月,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Dweck及其团队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理念,因其对教育界的突出贡献而获得首届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旦奖”,号称教育界的诺贝尔奖[10]。国内宋淑娟等人通过研究指出“思维模式和心理弹性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11]。据此可以为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提供思路,帮助其养成和提升积极品格,进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课程体系:更新固有模式以丰富学生个体体验并挖掘其潜能

心理教育是唤醒心灵的教育,基于此,心理教育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提升上,而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意义关怀和心灵关切上。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开发以积极体验性活动为主的课程,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感知,主体性得到激发进而挖掘与自身相关的“我是”“我有”和“我能”。鼓励学生发展自身潜能,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这符合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基于保护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意义,要考虑到来自个体保护性因素的改善和提高的实效性,要注重培养和激发人的积极品质,故有必要更新模式,加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小组活动、实践体验等多种参与和体验形式。对于面临心理困惑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提供更为积极的心理关怀引導,帮助其以崭新的视角看待理解困境,调动自身资源即“我是、我有、我能”来抵抗风险性因素的破坏,培养正向思维,走向对自我的不断肯定,相信未来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三)课程师资:优化师资以创设课堂内外“保护性”环境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和课程的设计者,是教育场域中最宝贵的资源。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书和育人效果。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能力不足和人力资本欠缺均会导致发展的贫困,要提高在某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发展和提高该领域人力资本的能力和质量。改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生命关怀素养以激发学生不断成长的内源性动力。其次,教师作为教育微观环境中的主导力量,可以从外在环境的塑造上帮助学生创设和挖掘保护性因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心灵关切”的心理资本,也一定带给学生“精神激励”和“未来成长”的精神资本,甚至还有蕴含价值导向的“文化资本”,而这些都是能够带给学生力量和方向的“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越强大,越有助于个体在环境中抵御风险性因素的侵袭。

综上,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促使个体与逆境相抵抗的能力,可以直接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的培养训练得以提升。因此应秉持心理弹性的理论视角,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培育学生个体内、外部保护性因素,形成“预防在先——继而规避问题”的积极心理学模式,改变以往的“问题出现——修补问题”模式。此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来探索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晓明.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3(14):31-32.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112-118.

[3]程勤华.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7):62-63.

[4]王美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7(5):19-22.

[5]马雪玉,王开琳,张恒泽.基于心理弹性视角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9-64.

[6]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90-93.

[7]袁忠霞.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88-91.

[8]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7.

[9]金洪源.天才个性教育与潜意识的高效干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358-421.

[10](美)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楚祎楠,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16.

[11]宋淑娟,许秀萍. 思维模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9,233(11):64-68.

An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ptim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Resilience Theory

FENG Li, XIE Chun-ling

(Hebei Tourism College,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ental resilience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resilience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mental resilience so as to take precautions a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inherent model so as to enrich the individual's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tap the potential; in terms of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so as to create protect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收稿日期:2021-06-28

作者簡介:冯丽(1983),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谢春玲(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用心理学。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2021年度河北省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课题编号:202122138);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倾向研究”(课题编号:JRS-2020-1010);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父母教育卷入对3-6岁儿童社会行为影响及改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B21JY053)。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