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崔若瑜
摘 要: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存在娱乐化、现实化、盲从化问题,对此应完善精神文化建设体系、重视家庭文化教育、平衡精神生活的知与行,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层次、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价值观 。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115-0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是部分高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网和易班网络平台发布问卷947份,有效问卷945份,问卷有效率为99.78%。研究工具采用自编“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包括32题,其中单选20道,多选12道,分别考察大学生人生观、人生追求、价值观、价值追求、政治观、政治追求、道德观、道德追求、消费观、消费追求等精神生活需求的状态。问卷数据采用SPSS22.0收集分析,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有效性。
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现状分析
1.发展态势积极
首先,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价值取向较为积极。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价值取向要从其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中探寻。在人生观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占70.75%,并且认为学好专业知识(94.83%)、实现自我价值(80.68%)、理想信念价值观(78.67%)才是自己的主要精神需求。在价值观上,97.15%表示社会发展仍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98.83%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有必要的。在政治观上,关注时政类新闻的占70.33%,62.52%表示和同学经常讨论的话题是时事政治。在道德观上,98.41%表示雷锋精神仍需要继续发扬;99.89%对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持敬佩态度,其中98.73%表示会积极救助他人。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是正面积极的,这正是大学生向往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其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层次较高。人生追求、价值追求、政治追求、道德行为、精神文化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在人生追求上,理想信仰需求占65.05%,发展需求占63.04%,求知需求占50.69%。在价值追求上,96.3%赞赏道德模范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在政治追求上,98.1%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追求理想信仰作为入党动机的占85.85%。在道德行为上,92.39%表示愿意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或公益服务。在精神文化消费行为上,学习求知类的消费仍是主流,占比78.56%。由此可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注重理想信仰的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层次质量较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盲从化倾向。据调查显示,对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持不知道、不在意态度的占29.89%;65.47%表示其精神追求受外界影响,其中“比较受父母影响”的占29.36%,“比较受周围朋友影响”的占36.11%。这表明大学生精神需求不够坚定和明确,受外界冲击较大,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盲从化。其次,部分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娱乐化倾向。“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要多层次多种类的精神活动作为重要条件”[1],有意义、多样化的精神活动在陶冶大学生身心、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拓宽眼界的同时,还能够涵养其精神素养、提高精神生活境界。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虽然丰富多样,但主要集中在娱乐消遣上。85.64%表示除上课和日常生活外,自己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上网看剧;将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作为业余消闲项目的占83.53%;平常浏览网页和刷微博关注娱乐新闻的占65.89%,关注游戏的占37.59%。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精神需求主要停留在看剧、打游戏、上网等消遣活动,深层次、高质量、启发性的精神活动较少。 第三,部分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现实化倾向。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更在意在社会竞争中保持或凸显自己的优势,其精神需求存在功利化倾向。調查显示,在对他人是否施以援手问题上,19.43%持否定态度,帮助他人通常附加有金钱回馈、不给自己惹麻烦等条件。从入党动机上看,不少大学生入党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占31.15%)、追求政治荣誉感(占37.06%)等。在选择职业上,39.28%把个人发展前景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20.27%把薪资待遇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三、大学生精神需求出现问题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彰显了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有力利条件”[2]。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纳新能力较强,但辨别的能力较弱,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不断冲击、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致使部分大学生把娱乐消遣、“乐”字至上作为人生信条。
2.高校教育的关注度不足
高校教育关注度欠缺主要从精神文化教育者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看。一方面从精神文化教育者来看,高校教育者在进行精神文化教育过程中没有动态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多是讲解、灌输知识点,如对学生在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多为知识的灌输,这就使得受教育者接受的更多是识记知识,而不是满足其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当前高校建设的主要发力点集中在搞教学科研上,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力度不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为此高校教育者应担当教育使命,摒弃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的固有思维,关注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潜心育人。
3.家庭精神文化教育缺失
部分大学生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物质给予、智力教育和知识学习,轻视精神满足、德行培养和实践锻炼,不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社会竞争日趋严峻,为谋求一份好工作,不少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和知识学习,对其精神信仰、追求的满足不关注,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现偏差,造成大学生精神需求向物质化、功利化发展。
4.自身对精神生活需要存在知行矛盾
馬克思主义思想是引领大学生精神需求之“钙”,是涵养大学生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重要精神力量。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成长发展需要这些精神之“钙”,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受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出现理想信仰淡化、精神支柱动摇等现象。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崇尚星座、血型、算命等。一方面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共产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又难以用这些精神力量去引领自身实践。这种知与行的矛盾,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精神需求。
四、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路径
1.建立社会主义主旋律导向机制
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汇聚大学生思想共鸣,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涵养大学生精神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再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加强党史教育,以党史观焊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不动摇。要在知行统一的实践中、品格锤炼的过程中不断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筑牢大学生灵魂之柱,使大学生坚定地跟党走。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一方面,要健全校园文化供给体系。这需要高校各部门和教师齐心协力,形成党政部门、院系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相互配合的精神文化供给体系。高校党政部门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涵养性、持续性,不断健全和完善以校园文化引领学生精神需求的领导和工作体制。辅导员要融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追求,跟踪了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状况,提供心理辅导。任课教师要强化育人职责,既要具备渊博的学识,也要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开展各项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三三三”理论宣讲等,满足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需求;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满足大学生成就自我、担当奉献的需求。
3.重视家庭精神文化教育
一方面重视家风教育。家风是最能反映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家庭要摒弃重视物质给予,轻视精神满足、德行培养、实践锻炼,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家风,以此陶冶大学生精神情操,涵养大学生精神追求,引领大学生价值养成。另一方面重视榜样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言传身教,重视榜样的引领作用,不断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
4.平衡精神生活需求的知与行
要涵养大学生高质量、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平衡精神生活的知与行。一方面,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具有发展性,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3],通过学习不断探索正取向、高质量,达到增强自身本领,提高自身精神追求层次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精神生活的实践自觉。据调查可知,大学生都有理想信仰、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需求,要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党团社团活动,进一步将理想信仰、初心使命、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需求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廖小琴,何学海.当前我国青年精神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80-92.
[2]鲍荣娟.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
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ZHANG Nan1, CUI Ruo-yu2
(1. Guangxi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530023, China; 2.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is positive. And the quality is high. However, some college students only pursue entertainment. They are excessive realistic and have blind faith. To this end, the spiritu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family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spiritual life should be balanc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high-level, high-quality spiritual life need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