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政策已经落地,如何保障“双减”工作顺利推进 ?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了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情况。
李奕介绍,参与交流轮岗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干部)、教师。其中,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公办学校正、副校长,以及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办学校在编在岗老师,原则上都应该进行交流轮岗。根据安排,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目前,北京东城区和密云区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已先行开展工作。在2021年年底前,再启动六个区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
媒体声音
常态化校长、教师轮岗,各地要改变“名校”思维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但从现实来看,已经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的地方并不多。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学校水平不均衡,主要是师资不均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发达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全员化、制度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无一例外都要按规定时间进行定期交流轮岗。而实行这样的交流轮岗制度,需要相应的理念和制度配套。首先要求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不能再有“锦标主义”思维,还想着打造区域内的“名校”“优质校”。如今各地都还存在变相的重点校,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也表明其没有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
——摘自《光明日报》
教师轮岗是纾解教育焦虑的实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学校水平不一也是客观现实,因此相关部门才将均衡化作为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众所周知,知名中小学的核心资源在于过硬的师资力量。相较于一味地为薄弱校投入硬件资源,通过教师轮岗,发挥名师“传、帮、带”的作用,输出重点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是更为“解渴”的帮扶方式。可以说,教师轮岗是就近入学的一剂强心针,当各区之间、各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现代版的“孟母三迁”自然会越来越少。
以历史眼光来看,此番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遏制高价学区房、缓解家长焦虑等层面,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其前提在于让更多人能享受更好的资源,杜绝马太效应,打通上升通道。如今,以教师交流轮岗为代表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其最终指向都是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夯实社会公平基本盘。
——摘自《北京日报》
校长、教师“轮”起来也要“沉”下去
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在国内外已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此举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公共服务公平化,受到舆论普遍好评。除了政府层面的举措,作为交流轮岗的校长和教师,也要自觉在流入学校“沉”下去,不要有“过客”心态,而要积极融入流入校,要在教育一线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交流轮岗人员应当给流入校带来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其积极影响不应仅在交流轮岗期间,更应该有长期效应。
当然,交流轮岗人员自身也会因此获得提升,因为接触到不同的学生、家长、教师、校园文化之后,可能会发现自身已形成的某些东西也需要补充或者修正。有关方面也要倾听学生、家长、交流轮岗人员等的心声,不断完善相关促进措施,让交流轮岗人员能在轮岗周期内享受一段“有意义的工作旅程”。
——摘自《北京青年报》
相关链接
上海:取消小学期中考试且期末不再考英语
2021年8月23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在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等等。该通知要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發展。
教育部公布多起校外培训违规行为处理典型案例
2021年8月24日,教育部对各地落实“双减”文件精神,发现并处理的一批校外培训违规典型案例进行了公示。公示案例涉及北京、浙江、湖南、福建等多地,涵盖“无证办学”“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等多种情况。
具体来看,北京市查处了5名在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兼职取酬的中小学在职教师。浙江省查处了一家无证办学的教育培训机构。湖南省查处发现浏阳市现玳教育培训学校,存在“提供虚假合同、未向学生开具收费收据、制作虚假收据、部分学生一次性收费超过三个月、利用虚假价格引诱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福建省查处了一起“发布虚假广告”的案例;江苏省查处了一起“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的案例。针对上述案例,教育部再次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
教育部: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由于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教育部要求,要下大力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同时,教育部强调,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