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冯翀
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科技创新征途上,已经可见“95后”的身影,生于1997年的冯翀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在硬科技领域打拼了3年的创业者。
凭着最初的好奇心,冯翀和几个同学花了12个月的时间,搭建出一套简易的投影交互原型,借此可对纸质资料进行翻译、搜索、记录等操作。这套设备获得了不少学生竞赛的奖项。获奖之后,这支年轻的科创团队,面临一个巨大的抉择:是凭借这些奖项顺利毕业,然后各自求学,各自就业,还是继续研发,将这一项目商业化?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至今仍觉自豪的勇敢决定——继续创业:5个人,5条枪,翻身上马,继续在科技创业领域策马前行。后来,冯翀逐渐组织起一个30多人的团队,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8项国家专利,并入选2020中关村U30年度优胜者榜單,成为历年优胜者当中最年轻的一位。
冯翀是看着科幻片和科幻小说长大的,他因此相信科幻片描述的场景能够成为现实,相信人工智能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相信可控核聚变能够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相信生物医药可以医治大多数的疾病,相信飞船能够探索更遥远的星辰大海……冯翀说,因为相信,所以他能够在迷茫时坚持下来;因为相信,所以他能够在犹豫时“看见”未来。
锐评:像冯翀这样的“95后”,伴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知识大爆炸一起成长,感受到了时代创新带来的种种便利,正在成长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青年的使命。
02
王婧雨
王婧雨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的一名“95后”员工。3年前,受“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的感召,她加入了中国航天的大家庭。
2020年9月,王婧雨作为试验队的一员,参与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发射任务。在发射场70多个日日夜夜,她经历了火箭从进场、总装到发射的全过程。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写在发射厂房外的一句话:“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让她更直观地感受到,航天人每时每刻都要严慎细实。王婧雨说,有很多和她同龄的“95后”第一次参与重大任务也会激动,但在她看来,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和同事们在单位连轴转,齐心协力攻克难关的日子。
有人问王婧雨:“与老一辈航天人相比,这一代航天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王婧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对老一辈来说,他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而年青一代则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到赶超,所以任务更加艰巨。”同时,她还表示:“这些年中国航天的成就充分说明,只有创新才能占据先机,我们要把握好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掌握发展主动权,才能担当起国家赋予‘95后’航天人的重任。”关于未来,王婧雨希望能跟大家一起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不停歇。
锐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越发达,社会就越繁荣,文明就越昌盛。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人类社会带来重要进步,甚至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希望王婧雨这一代“95后”中国青年,能够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往无前,去开创更好的时代。
写作点拨
在2021年7月底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青创汇”分论坛上,包括冯翀、王婧雨在内的多位“95后”年轻人分享了他们和科技创新的故事。虽然他们这一代人曾被贴上“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等标签,但如今的他们正用极大的热爱和向往投入到许多全新的领域之中。冯翀、王婧雨的故事可以用于写作科技创新、青年与时代等话题的作文。